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初,随着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向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社会迈进。高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如何以新的思路,加强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
在高校,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将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关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的挑战,才能直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传播人类文明,也夹杂着许多与社会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道德相悖的垃圾。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无限生机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信息网络服务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对网络的控制和信息屏蔽能力还很弱,客观上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精神垃圾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各种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以及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在网上大肆宣扬和兜售,潜移默化地侵蚀、毒害学生的心灵,进而引起大学生思想波动,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网络信息良莠繁杂,不良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基于网络的国际性、开放性,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大量网络信息为大学生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眼界,然而网络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少有关黄色、暴力、凶杀等有毒有害的内容,加上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等也助长某些丑恶的内容进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里的信息资源。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如果不能正确的分析各种信息,就容易对心理健康乃至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危害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网络环境淡化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网络虚拟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实社会身份从事网上活动或交往,比如以网名、匿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聊天,用他人或政府之名在网上进行不正当活动,即互联网是所谓“一个以‘无政府’为口号的网络”。网络里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监督和法律威慑,进入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网络主体在其中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由此引发的大学生道德失范、触犯法律等问题愈来愈多,诸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计算机病毒、发布虚假信息、传播国家级考试试题和答案等等这些都会破坏网络正常秩序,威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3、网络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及身心健康。
网络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交流。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导致大学生情感的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使大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很多学生通宵上网,以“网吧”为家,沉迷网络游戏,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冷漠、自我封闭,极大地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者甚至患上网络上瘾综合征、网络疏离症等。虽然网络思想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很多高校缺乏力度,仍然停留在防、堵、管的层面,没有主动寻求合理、适当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有效利用网络,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如何在网络时代,积极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证明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主流意识形态去充实他们的头脑,以扶正祛邪。
1、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意见》中指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和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强校园网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以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保留并扩大有益信息。其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或网页。目前,许多高校相应地建立了学生思想教育网站,占领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这些“红色网站”政治性过强,亲和力不够,形式不够灵活,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研究不够,致使点击率不高,吸引力和影响力较低,效果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应进一步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网络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在校园网上设置教师网页,开辟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网上对话等专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建立“两课”咨询专栏,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使之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开辟心理健康专栏,每天有固定心理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在校园网上设立学院最新动态信息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爱校荣校的思想。总之,要有效地选择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选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在网上与大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3、培养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要掌握现代信息网络知识和技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的差距,主要是网络知识不够丰富,网络技术不够熟练,对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把握不够全面、深入和及时。一是加强对教师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既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同时又掌握网络技术,使每位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信息收集者、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从而掌握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二是可以吸纳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职人员,比如,网络技术人员和具有高素质的网络编辑,他们可以兼做网上“垃圾清扫员”。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能力,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素养。
4、切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科学理论占领网络阵地;要研究网络传播的规律,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点,努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网络文化的特点,努力使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要研究如何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权威性,不断增强“亲和力”等等,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不断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龙昌.论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求索,2004(12):185-186
[2]杨伟宏.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09):25-26
[3]李伟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04):15
[4]焦凤梅.从校园BBS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J].理论界,2005(01):142-143
[5]张世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问题与对策[J].探索,2005(02):119-122
[6]周庠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学术论坛,2006(07):203-206
[7]舒服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32-35
[8]刘淑珍.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2):67-68
[9]丁鼎棣.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2):145-147
(责任编辑:段玉)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
在高校,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将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关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的挑战,才能直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传播人类文明,也夹杂着许多与社会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道德相悖的垃圾。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无限生机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信息网络服务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对网络的控制和信息屏蔽能力还很弱,客观上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精神垃圾的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各种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以及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在网上大肆宣扬和兜售,潜移默化地侵蚀、毒害学生的心灵,进而引起大学生思想波动,从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网络信息良莠繁杂,不良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基于网络的国际性、开放性,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大量网络信息为大学生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眼界,然而网络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少有关黄色、暴力、凶杀等有毒有害的内容,加上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等也助长某些丑恶的内容进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里的信息资源。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如果不能正确的分析各种信息,就容易对心理健康乃至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危害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网络环境淡化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网络虚拟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实社会身份从事网上活动或交往,比如以网名、匿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聊天,用他人或政府之名在网上进行不正当活动,即互联网是所谓“一个以‘无政府’为口号的网络”。网络里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监督和法律威慑,进入一个“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新天地,网络主体在其中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由此引发的大学生道德失范、触犯法律等问题愈来愈多,诸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计算机病毒、发布虚假信息、传播国家级考试试题和答案等等这些都会破坏网络正常秩序,威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3、网络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及身心健康。
网络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交流。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导致大学生情感的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使大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很多学生通宵上网,以“网吧”为家,沉迷网络游戏,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冷漠、自我封闭,极大地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者甚至患上网络上瘾综合征、网络疏离症等。虽然网络思想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很多高校缺乏力度,仍然停留在防、堵、管的层面,没有主动寻求合理、适当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有效利用网络,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如何在网络时代,积极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证明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主流意识形态去充实他们的头脑,以扶正祛邪。
1、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意见》中指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和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强校园网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以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保留并扩大有益信息。其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或网页。目前,许多高校相应地建立了学生思想教育网站,占领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这些“红色网站”政治性过强,亲和力不够,形式不够灵活,对大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研究不够,致使点击率不高,吸引力和影响力较低,效果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应进一步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网络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在校园网上设置教师网页,开辟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网上对话等专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建立“两课”咨询专栏,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使之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开辟心理健康专栏,每天有固定心理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在校园网上设立学院最新动态信息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爱校荣校的思想。总之,要有效地选择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选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在网上与大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3、培养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要掌握现代信息网络知识和技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的差距,主要是网络知识不够丰富,网络技术不够熟练,对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把握不够全面、深入和及时。一是加强对教师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既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同时又掌握网络技术,使每位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信息收集者、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从而掌握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二是可以吸纳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职人员,比如,网络技术人员和具有高素质的网络编辑,他们可以兼做网上“垃圾清扫员”。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能力,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素养。
4、切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科学理论占领网络阵地;要研究网络传播的规律,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点,努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网络文化的特点,努力使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和网络伦理建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要研究如何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权威性,不断增强“亲和力”等等,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不断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龙昌.论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求索,2004(12):185-186
[2]杨伟宏.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09):25-26
[3]李伟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5(04):15
[4]焦凤梅.从校园BBS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J].理论界,2005(01):142-143
[5]张世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问题与对策[J].探索,2005(02):119-122
[6]周庠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学术论坛,2006(07):203-206
[7]舒服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32-35
[8]刘淑珍.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2):67-68
[9]丁鼎棣.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2):145-147
(责任编辑: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