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魏明伦曾说:“在鼎盛与消亡之间还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民间传统艺术如能努力保持其精髓,而不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并将这种大潮当成洗礼,相当一部分民间艺术会大放光彩。”
蒲章俊的家,在洪山镇蒲家庄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里。因为狭小的天井挡住了外界的光线,不大的客厅里显得有些昏暗。蒲章俊是蒲松龄十一代世孙,2月28日,北京,国家文化部正式授予他为“聊斋俚曲传承人”。
几年前,蒲章俊从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的位置退下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收集整理聊斋俚曲。从七八岁时跟着祖父、父亲哼唱俚曲,到现在有50多年了。这种夹带着明显地方方言的民间俗曲,流传于淄川一带农村,算来也有300年的历史了。
俚曲又称俗曲,即通俗的民间歌曲。是明清以来流行于城乡百姓阶层、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民俗曲调。在蒲章俊的记忆中,自小就常常听到自己的祖父、父亲和乡邻们唱这种通俗易懂的曲子。耳濡目染,他渐渐也就学会了俚曲的曲调和唱词。
在整个采访中,蒲章俊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他热心地给我们讲解着俚曲的种种。他说,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可以用于上台表演,但又不像戏剧作品按场次、分折子,而是采取标题类的章回形式。每回或每段大都有说有唱,有独白,有对白,有旁白,有数白;有独唱,有对唱,有分唱,间或有帮腔等曲艺表现形式。聊斋俚曲所用的曲牌有“耍孩儿”、“银细丝”、“叠断桥”、“黄莺儿”、“房四娘”、“呀呀油”、“劈破玉”、“跌落金钱”、“皂罗袍”等50个。
聊斋俚曲的内容多指向讽谕世情,惩恶扬善,所表现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在今天人们所能演唱的15种聊斋俚曲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墙头记》是劝世醒世的代表作。《姑妇曲》描写的是婆媳关系;《慈悲曲》写的是母子关系;《翻魇殃》写邻里关系;《禳妒咒》既表现婆媳关系又表现夫妻关系,也是对生活中“悍妇”形象的暴露与鞭挞。更令人惊讶的是蒲松龄在《魔难曲》中对官逼民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积极肯定和歌颂,这标志他创作的聊斋俚曲已经达到抑或超出了《聊斋志异》的思想高度。
同为蒲松龄的作品,聊斋俚曲过去多少年间一直受到冷落。政府和学术界大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聊斋志异》的研究。直到近些年,才有人着手对聊斋俚曲进行整理、研究。去年5月28日,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才重新被人们所关注。
作为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珍爱有加,他醉心于俚曲,一则因为他是蒲世后人,二则是从内心里喜欢洋溢着浓郁乡土生活气息,大量运用淄川方言土语的俗曲,虽传唱了300多年,依然原汁原味。说到高兴处,蒲章俊即兴唱了一段表现男女爱情的俚曲《琴瑟乐》:“把俺温存,把俺温存,灯下看的十分真。冤家甚风流,与奴真相近。搂定奴身,搂定奴身,低声不住的叫亲亲。他仔(淄川方言:只)叫一声,我就浑身麻一阵。”
过去有人认为聊斋俚曲太俗,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蒲章俊觉得,流传于民间的俚曲,总是根植于乡风民俗的土壤中,就像秦腔源出于陕西三秦,二人转盛行于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日本研究聊斋的专家藤田贤在其《聊斋俗曲考》中也注意到了作为民间俗曲的聊斋俚曲,“洋溢着浓艳而娇痴的聊斋风味。”在百姓和场圃间广为传唱的内容必然是带有生活和俚俗的气息。
唱了大半辈子聊斋俚曲,如今又被命名为“聊斋俚曲传承人”,这使蒲章俊心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虽然在蒲家庄,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一些年青人也能唱几曲聊斋俚曲,但真正像他这样痴迷俚曲的人并不多。干过四届市区政协委员的蒲章俊懂得,要想真正把聊斋俚曲传承下去,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支持,如果政府能像支持五音戏那样支持一下聊斋俚曲,把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下去,他还是充满信心的。应该说,现在经济发展了,应更有条件重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化,使这一传唱了300多年的民间俗曲被冷落、被忽略。
蒲章俊对记者谈了一个自己的想法:在有生之年成立起聊斋俚曲剧社,排练、演唱俚曲,使它真正成为淄博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又觉得他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他说,自己从蒲松龄纪念馆退下来后,已成为一个个体的老头。他希望媒体为他呼吁一下,千万不能让这门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艺术在他这一辈失传。
临别时,蒲章俊特意领着我们来到他家二楼的平台上,映着晚霞的余辉,他清了清嗓子,又为我们唱了一段《慈悲曲》,抑扬顿挫的唱腔唱出这位6旬老人试图留住记忆脚步的期待。
蒲章俊的家,在洪山镇蒲家庄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里。因为狭小的天井挡住了外界的光线,不大的客厅里显得有些昏暗。蒲章俊是蒲松龄十一代世孙,2月28日,北京,国家文化部正式授予他为“聊斋俚曲传承人”。
几年前,蒲章俊从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的位置退下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收集整理聊斋俚曲。从七八岁时跟着祖父、父亲哼唱俚曲,到现在有50多年了。这种夹带着明显地方方言的民间俗曲,流传于淄川一带农村,算来也有300年的历史了。
俚曲又称俗曲,即通俗的民间歌曲。是明清以来流行于城乡百姓阶层、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民俗曲调。在蒲章俊的记忆中,自小就常常听到自己的祖父、父亲和乡邻们唱这种通俗易懂的曲子。耳濡目染,他渐渐也就学会了俚曲的曲调和唱词。
在整个采访中,蒲章俊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他热心地给我们讲解着俚曲的种种。他说,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可以用于上台表演,但又不像戏剧作品按场次、分折子,而是采取标题类的章回形式。每回或每段大都有说有唱,有独白,有对白,有旁白,有数白;有独唱,有对唱,有分唱,间或有帮腔等曲艺表现形式。聊斋俚曲所用的曲牌有“耍孩儿”、“银细丝”、“叠断桥”、“黄莺儿”、“房四娘”、“呀呀油”、“劈破玉”、“跌落金钱”、“皂罗袍”等50个。
聊斋俚曲的内容多指向讽谕世情,惩恶扬善,所表现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在今天人们所能演唱的15种聊斋俚曲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墙头记》是劝世醒世的代表作。《姑妇曲》描写的是婆媳关系;《慈悲曲》写的是母子关系;《翻魇殃》写邻里关系;《禳妒咒》既表现婆媳关系又表现夫妻关系,也是对生活中“悍妇”形象的暴露与鞭挞。更令人惊讶的是蒲松龄在《魔难曲》中对官逼民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积极肯定和歌颂,这标志他创作的聊斋俚曲已经达到抑或超出了《聊斋志异》的思想高度。
同为蒲松龄的作品,聊斋俚曲过去多少年间一直受到冷落。政府和学术界大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聊斋志异》的研究。直到近些年,才有人着手对聊斋俚曲进行整理、研究。去年5月28日,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才重新被人们所关注。
作为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珍爱有加,他醉心于俚曲,一则因为他是蒲世后人,二则是从内心里喜欢洋溢着浓郁乡土生活气息,大量运用淄川方言土语的俗曲,虽传唱了300多年,依然原汁原味。说到高兴处,蒲章俊即兴唱了一段表现男女爱情的俚曲《琴瑟乐》:“把俺温存,把俺温存,灯下看的十分真。冤家甚风流,与奴真相近。搂定奴身,搂定奴身,低声不住的叫亲亲。他仔(淄川方言:只)叫一声,我就浑身麻一阵。”
过去有人认为聊斋俚曲太俗,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蒲章俊觉得,流传于民间的俚曲,总是根植于乡风民俗的土壤中,就像秦腔源出于陕西三秦,二人转盛行于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日本研究聊斋的专家藤田贤在其《聊斋俗曲考》中也注意到了作为民间俗曲的聊斋俚曲,“洋溢着浓艳而娇痴的聊斋风味。”在百姓和场圃间广为传唱的内容必然是带有生活和俚俗的气息。
唱了大半辈子聊斋俚曲,如今又被命名为“聊斋俚曲传承人”,这使蒲章俊心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虽然在蒲家庄,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一些年青人也能唱几曲聊斋俚曲,但真正像他这样痴迷俚曲的人并不多。干过四届市区政协委员的蒲章俊懂得,要想真正把聊斋俚曲传承下去,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支持,如果政府能像支持五音戏那样支持一下聊斋俚曲,把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传承下去,他还是充满信心的。应该说,现在经济发展了,应更有条件重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化,使这一传唱了300多年的民间俗曲被冷落、被忽略。
蒲章俊对记者谈了一个自己的想法:在有生之年成立起聊斋俚曲剧社,排练、演唱俚曲,使它真正成为淄博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又觉得他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他说,自己从蒲松龄纪念馆退下来后,已成为一个个体的老头。他希望媒体为他呼吁一下,千万不能让这门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艺术在他这一辈失传。
临别时,蒲章俊特意领着我们来到他家二楼的平台上,映着晚霞的余辉,他清了清嗓子,又为我们唱了一段《慈悲曲》,抑扬顿挫的唱腔唱出这位6旬老人试图留住记忆脚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