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在音乐教育事业耕耘几十年的老教师,我的体会是:向学生传递完美的音响效果,编织最纯美的聆听感觉,运用丰富的欣赏形式,才能把美妙的音乐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学生;美好
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高专院校音乐系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修课程,共64学时。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听起来有趣、有意义、有想象、有激情,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印象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心理活动,这些事我们音乐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我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反复实践、调查、研究、分析,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 传递最完美的印象效果
音乐史声音的艺术。音乐的内涵及时通过声音所呈现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等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来诉说的。因此,想要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必须最完美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而这完美就取决于两个因素:音质和音量。
1、1、严把“音质”关
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选择好的音乐素材、好的音响设备,是保证听着“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因而,教师首先在让学生听音乐之前首先自己要把握好教材质量和音响效果,尽量贴近教材,利用教材,不选用刺激声音杂的音乐,也不能选用音质不清的光碟和磁带。教师自己在示范过程中也要避免产生不良印象的产生,如:弹奏音准欠准,吹奏吹破音,演奏不完整等现象。对于一个认真欣赏者来说,我们应当不断朝着一种“理想”前进,高质量地听欣赏所有音乐中的信息不只是音响性的要求,更是一种欣赏境界的追求,一种欣赏质感的追求。
1、2、巧把“音量”关
恰到好处的音量时保证音乐欣赏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又一关键因素。在教学该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老师喜欢把音量开小点欣赏音乐,谓之“小音量美学”;也有一些老师喜欢把音量开大,谓之“激情澎湃”。但事实上不同的音乐乐曲或乐段存在不同的最佳音量,低于或高于这个音量,都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虽然我们不能掌控这个“最佳”,但我们至少可以根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意境适时调控音量的“意识”。比如,当欣赏温柔委婉、抒情的乐段时,我们尽量把音响适当调小一些,让学生感受舒心、宁静、遐想的效果。哲理所谓”小”不是刚听到音响,而是能够完整地音乐信息中的细节和情绪,金恩高保真个语言和声音的清晰度,又能保证音乐、效果声音的真实度,保证“音响行”和“音乐性”兼而有之。当欣赏大气壮美音乐、歌曲时,我们不妨把音乐适当开大些,注重音乐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听起来情绪更高,也更能感受到音乐的那份气势和张力;但也不要一味开大音量,追求音响的响度,给人刺耳的感觉,这样很容易造成音乐动态的起伏,音乐失去层次,清晰度下降;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的听力和乐感。
二、 编织最纯美的聆听感觉
2、1、培养安静习惯,让学生’完整”地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史不能说教的,它的非语言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机制主要不是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是应该通过学生亲身聆听体验来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总是喜欢绘声绘色、侃侃而谈,什么音乐的特点、内涵、情感、思想、以及曲式结构和作者思想等等,结果将的支离破碎,七零八落,纷繁复杂;适得其反,学生愿意听什么,需要听什么?结果什么也不知道,抓不住重点。我在教学生欣赏音乐过程中,教师首先静下心来,把多一点的“完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听音乐的主人。当然,教师并不是一言不发,只是要说得“巧”而“精”,有些简单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感想;教师听后,肯定的淡定学生的长处,再作最后的讲解和提示即可。欣赏音乐重在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心理,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真正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故而,教师精讲、精炼、启发、描述、对话、引导、探究,才能起到欣赏音乐的引领 和点睛作用,也是音乐欣赏课精髓所在。
2、2、突出主导地位,让学生“纯粹”的听
“聆听”是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音乐的过程。在欣赏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聆听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强化聆听,才能更有效的地引导学生感知音律之美。实际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音乐老师都不注重“聆听”结果很令人失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些老师在上抒情曲的欣赏时,不是让学生细心的聆听,而是听一遍后就提出许多问题,什么主题思想,什么感情表达,作者的意图?分组讨论,个别回答等等;殊不知老师只把“音乐”作了背景,而“聆听”也随之成了花边,何而谈得上欣赏呢?教师课上过多的言语,过多的手法,过多的教法,都会造成喧宾夺主,偏离欣赏课的本质。因而,欣赏课更多的时间是需要“纯粹”的欣赏和聆听,主题简约而鲜明,干练而独立,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 运用丰富的欣赏形式
3、1、提供不同版本音乐曲目
有位著名的哲学家曾说过:“性质不同的乐调会引起听众不同的心情和态度。”同样,主题相同版本不同的曲调也会引起听众的不同感受;例如:中国名曲《梁祝》、《春江花月夜》、《苗岭的早晨》、《百鸟朝凤》、《茉莉花》、《月光》、《摇篮曲》等等,都至少有两种以上版本,像《野蜂飞舞》有11种版本;小提琴、大提琴、长笛、钢琴、小号、管弦乐、木琴、二胡、柳琴、人声等;这些曲子虽素材相同,但创作的题材不同,风格也不同,表演形式也有所不同;因而,体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特点也不同,它像一个百味瓶一样能够向听众传递不同的味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要对教材进行有效拓展,尽可能的多为学生提供不同版本的音乐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在不同作者不同乐器不同演奏者的音乐过程中来发现音乐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以激发学生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3、2、借助多种形式的视觉媒介
在欣赏教学中,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利用视听双向功能可大大加强音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触、觉悟。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多感官欣赏的又一重要助要辅助手段,它能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达到视听结合的立体教学效果。在欣赏不同风格的乐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不同手法来解释,挖掘不同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晨景》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乐曲时,我们可以截取一些与音乐作品匹配录像片段来体现作品的场景内涵,这样更直接地使学生情景交融,容易迸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有些动画片的音乐,我们可以直接与动画片合作,几听音乐又看实景,如:《三个和尚》、《黄鹤的故事》、《魔法师弟子》等等,在观感和听觉都得到享受的同时,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欣赏课教学效果。
⑵ 运用media player播放器
media player 播放器是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它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可视化功能,其中包括条形波浪、闪亮球体、双圆之舞、遐想、水烟等等,多种效果;这种可视化的效果并非通过具象实物对音乐进行呆板界定,而是通过丰富的色彩、线条、明暗变化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意念。可视化效果运用,还嫩更让每个音符、每个和旋、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发出一种特殊活力,使之直接影响或“侵袭”学生的心境,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艾有利、简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剧作家、2009(01)
[2]韩立福. 当代国际教育模式导读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向东著《德宏民族文化艺术概论》〔M〕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学生;美好
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高专院校音乐系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修课程,共64学时。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听起来有趣、有意义、有想象、有激情,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印象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心理活动,这些事我们音乐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我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反复实践、调查、研究、分析,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 传递最完美的印象效果
音乐史声音的艺术。音乐的内涵及时通过声音所呈现的高低、长短、强弱和粗细等表现元素和声势形态来诉说的。因此,想要最大范围地激活学生听觉意识,诱导学生从听觉渠道走进音乐,感受并理解音乐,必须最完美地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而这完美就取决于两个因素:音质和音量。
1、1、严把“音质”关
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选择好的音乐素材、好的音响设备,是保证听着“享受音乐,愉悦身心”的基本条件;因而,教师首先在让学生听音乐之前首先自己要把握好教材质量和音响效果,尽量贴近教材,利用教材,不选用刺激声音杂的音乐,也不能选用音质不清的光碟和磁带。教师自己在示范过程中也要避免产生不良印象的产生,如:弹奏音准欠准,吹奏吹破音,演奏不完整等现象。对于一个认真欣赏者来说,我们应当不断朝着一种“理想”前进,高质量地听欣赏所有音乐中的信息不只是音响性的要求,更是一种欣赏境界的追求,一种欣赏质感的追求。
1、2、巧把“音量”关
恰到好处的音量时保证音乐欣赏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又一关键因素。在教学该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老师喜欢把音量开小点欣赏音乐,谓之“小音量美学”;也有一些老师喜欢把音量开大,谓之“激情澎湃”。但事实上不同的音乐乐曲或乐段存在不同的最佳音量,低于或高于这个音量,都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虽然我们不能掌控这个“最佳”,但我们至少可以根据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以及音乐所表达的意境适时调控音量的“意识”。比如,当欣赏温柔委婉、抒情的乐段时,我们尽量把音响适当调小一些,让学生感受舒心、宁静、遐想的效果。哲理所谓”小”不是刚听到音响,而是能够完整地音乐信息中的细节和情绪,金恩高保真个语言和声音的清晰度,又能保证音乐、效果声音的真实度,保证“音响行”和“音乐性”兼而有之。当欣赏大气壮美音乐、歌曲时,我们不妨把音乐适当开大些,注重音乐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听起来情绪更高,也更能感受到音乐的那份气势和张力;但也不要一味开大音量,追求音响的响度,给人刺耳的感觉,这样很容易造成音乐动态的起伏,音乐失去层次,清晰度下降;同时还会造成学生的听力和乐感。
二、 编织最纯美的聆听感觉
2、1、培养安静习惯,让学生’完整”地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史不能说教的,它的非语言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机制主要不是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是应该通过学生亲身聆听体验来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总是喜欢绘声绘色、侃侃而谈,什么音乐的特点、内涵、情感、思想、以及曲式结构和作者思想等等,结果将的支离破碎,七零八落,纷繁复杂;适得其反,学生愿意听什么,需要听什么?结果什么也不知道,抓不住重点。我在教学生欣赏音乐过程中,教师首先静下心来,把多一点的“完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听音乐的主人。当然,教师并不是一言不发,只是要说得“巧”而“精”,有些简单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感想;教师听后,肯定的淡定学生的长处,再作最后的讲解和提示即可。欣赏音乐重在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心理,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真正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故而,教师精讲、精炼、启发、描述、对话、引导、探究,才能起到欣赏音乐的引领 和点睛作用,也是音乐欣赏课精髓所在。
2、2、突出主导地位,让学生“纯粹”的听
“聆听”是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音乐的过程。在欣赏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聆听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强化聆听,才能更有效的地引导学生感知音律之美。实际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音乐老师都不注重“聆听”结果很令人失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些老师在上抒情曲的欣赏时,不是让学生细心的聆听,而是听一遍后就提出许多问题,什么主题思想,什么感情表达,作者的意图?分组讨论,个别回答等等;殊不知老师只把“音乐”作了背景,而“聆听”也随之成了花边,何而谈得上欣赏呢?教师课上过多的言语,过多的手法,过多的教法,都会造成喧宾夺主,偏离欣赏课的本质。因而,欣赏课更多的时间是需要“纯粹”的欣赏和聆听,主题简约而鲜明,干练而独立,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 运用丰富的欣赏形式
3、1、提供不同版本音乐曲目
有位著名的哲学家曾说过:“性质不同的乐调会引起听众不同的心情和态度。”同样,主题相同版本不同的曲调也会引起听众的不同感受;例如:中国名曲《梁祝》、《春江花月夜》、《苗岭的早晨》、《百鸟朝凤》、《茉莉花》、《月光》、《摇篮曲》等等,都至少有两种以上版本,像《野蜂飞舞》有11种版本;小提琴、大提琴、长笛、钢琴、小号、管弦乐、木琴、二胡、柳琴、人声等;这些曲子虽素材相同,但创作的题材不同,风格也不同,表演形式也有所不同;因而,体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特点也不同,它像一个百味瓶一样能够向听众传递不同的味道。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要对教材进行有效拓展,尽可能的多为学生提供不同版本的音乐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在不同作者不同乐器不同演奏者的音乐过程中来发现音乐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以激发学生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3、2、借助多种形式的视觉媒介
在欣赏教学中,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利用视听双向功能可大大加强音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触、觉悟。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多感官欣赏的又一重要助要辅助手段,它能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达到视听结合的立体教学效果。在欣赏不同风格的乐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不同手法来解释,挖掘不同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晨景》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乐曲时,我们可以截取一些与音乐作品匹配录像片段来体现作品的场景内涵,这样更直接地使学生情景交融,容易迸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有些动画片的音乐,我们可以直接与动画片合作,几听音乐又看实景,如:《三个和尚》、《黄鹤的故事》、《魔法师弟子》等等,在观感和听觉都得到享受的同时,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欣赏课教学效果。
⑵ 运用media player播放器
media player 播放器是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它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可视化功能,其中包括条形波浪、闪亮球体、双圆之舞、遐想、水烟等等,多种效果;这种可视化的效果并非通过具象实物对音乐进行呆板界定,而是通过丰富的色彩、线条、明暗变化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意念。可视化效果运用,还嫩更让每个音符、每个和旋、每句旋律乃至整个段落都发出一种特殊活力,使之直接影响或“侵袭”学生的心境,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艾有利、简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剧作家、2009(01)
[2]韩立福. 当代国际教育模式导读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向东著《德宏民族文化艺术概论》〔M〕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