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相比,基金业的规模近年来裹足不前,因此,在泛资管时代,基金业亟待突破业务范畴。
2015年经历了暴跌、爆仓的惊心动魄,截至目前仍然有多只基金收益翻倍。上半年偏股基金净值最高涨幅达160%,某分级B涨幅也曾超过400%,且此前两年偏股基金冠军的业绩双双翻翻,连续三年“牛市”氛围渲染之下,新基金发行终于迎来爆发之年。
新发基金破纪录
作为正规金融业态之一,基金业的发展一直得到监管层的呵护和支持。2014年6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纲要》提到,到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10万亿元之际,将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主要新兴市场35%的平均水平,即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将达到40万亿元左右。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累计发行新基金193只,12月仍有54只基金在发或待发,全年新基金发行数接近800只,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鹏华基金、博时基金新发基金数量超30只,多家基金公司新发基金在20只以上。而2006年至2014年新基金成立数分别为85只、58只、97只、115只、144只、201只、255只、378只、347只,2015年新发基金数量是去年的两倍之多,仅6月单月新发基金数量便与2010年全年新发基金数量持平。
俗话说,此长彼短。虽然2015年新基金发行数量集中爆发,但是单只基金平均首募份额却不如往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5年新发基金累计首募份额超1.7万亿份,但平均首募份额仅16亿份。与之相比,2014年平均首募份额为20.56亿份,2013年、2012年分别为28.12亿份、34.65亿份。与新基金发行数量比照,虽然新发基金数量逐渐增加,但平均首募份额也在逐渐缩水。
业绩有点惨
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虽令人惊叹,但基金业绩排行榜上,亏损的基金也比较多。事实上这些基金主要是在暴跌前后成立的新基金,多少有些生不逢时的意味。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年内共有7只基金累计亏损超过4成,且全部是指数型基金,主要是中融国证钢铁、中融“一带一路”、长盛中证申万“一带一路”、安信中证“一带一路”、鹏华中证“一带一路”,跌幅分别为45.97%、 44.19%、 41.85%、41.41%、40.49%。
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一带一路”等主题表现不佳,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指数在6月15日至9月末的跌幅小于创业板指。这主要是与入市时间相关,这些基金均成立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于被动型基金建仓相对较快,因此这些基金入市之后恰好赶上了暴跌行情。
截至12月1日,业绩位列前三的混合型基金分别是长盛电子信息、新华行业灵活和易方达新兴成长,2015年以来收益率均在130%以上,不论是股票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排名前十的大多是跟踪小盘股的基金。
受股市影响大
在新基金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的背面,是股市对基金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第一家公募基金成立已近20年,公募行业新基金发行依然在看股市的“脸色”,2015年也不例外。
股市自去年四季度突然加速上涨,直接催化了新基金发行速度,2015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成为发行主力,固定收益类基金销声匿迹。其中分级基金成为2015年二季度新基金发行市场的重中之重,国防军工、一带一路、创业板、高铁、互联网等主题分级基金接连上市,包括分级基金在内的多只偏股型基金甚至出现“日光盘”。
6月中旬起股市出现“悬崖式”暴跌,短短一个月内多数偏股基金净值惨遭“腰斩”,偏股基金迎来大规模赎回潮,并随之传导至新基金发行市场。三季度新基金发行迅速转冷,7、8、9月份新基金发行数量也急转直下,9月份新发基金数量仅18只,且三季度偏股基金从新发基金行列彻底消失,保本基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股东收益类基金成为新基金发行主力。
10月份以来,随着股市转暖、IPO重启,新基金发行市场也迅速升温,偏股基金再现新基金发行市场,其中打新基金成为11月份以来市场主流。不过,出于对股市暴跌的恐惧,固定收益类基金并未被挤出新发基金行列,“攻防平衡”型策略已成年末新基金发行市场主流。
多元需求考验各方
即将过去的2015年,对于国内证券基金行业而言,无疑是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一年。在极短时间内,一家基金公司的规模快速波动上百亿已经屡见不鲜,如何应对应对各种极端情形并迅速做出回应,考验着每一家基金综合业务能力。
“2015年市场变化和资产管理行业变化都非常迅猛,内部基金公司必须要快速反应,不仅要应对行业变化,而且要前瞻性的布局未来。”广发基金机构理财部副总经理邱春杨感受颇深。
在基金业内人士看来,过去一年外部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样波澜壮阔,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货币基金狂飙突进,基金公司规模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波动上百亿已经屡见不鲜,未来这种情况也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很多业务机会,实际上留给资管行业的时间往往是一个月甚至半个月,业务热点的轮换越来越快,这一点有点像投资上捕捉热点。”邱春杨称,如果打新基金抓住了契机,规模就一下子做起来。
与邱春杨感受的市场骤变相似,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也认为,2015年影响基金规模的营销四要素“渠道、价格、促销、产品”中,产品要素成为基金公司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不过,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胡立峰认为,个别客户的“需求”是不合理的,但机构却做了很多短期看似合理但长期不符合规律的事,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客户需求是多元化的,但要做鉴别,满足主流、合适、符合规律的需求。
基金公司如何适应新变化?实现十年八倍的跨越,必须经历一次凤凰涅磐、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单纯依靠发行批文或渠道优势的商业模式走到了尽头,在这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突破抓住时下基金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走出迷雾,是基金公司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5年经历了暴跌、爆仓的惊心动魄,截至目前仍然有多只基金收益翻倍。上半年偏股基金净值最高涨幅达160%,某分级B涨幅也曾超过400%,且此前两年偏股基金冠军的业绩双双翻翻,连续三年“牛市”氛围渲染之下,新基金发行终于迎来爆发之年。
新发基金破纪录
作为正规金融业态之一,基金业的发展一直得到监管层的呵护和支持。2014年6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纲要》提到,到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10万亿元之际,将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主要新兴市场35%的平均水平,即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将达到40万亿元左右。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累计发行新基金193只,12月仍有54只基金在发或待发,全年新基金发行数接近800只,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鹏华基金、博时基金新发基金数量超30只,多家基金公司新发基金在20只以上。而2006年至2014年新基金成立数分别为85只、58只、97只、115只、144只、201只、255只、378只、347只,2015年新发基金数量是去年的两倍之多,仅6月单月新发基金数量便与2010年全年新发基金数量持平。
俗话说,此长彼短。虽然2015年新基金发行数量集中爆发,但是单只基金平均首募份额却不如往年。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5年新发基金累计首募份额超1.7万亿份,但平均首募份额仅16亿份。与之相比,2014年平均首募份额为20.56亿份,2013年、2012年分别为28.12亿份、34.65亿份。与新基金发行数量比照,虽然新发基金数量逐渐增加,但平均首募份额也在逐渐缩水。
业绩有点惨
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虽令人惊叹,但基金业绩排行榜上,亏损的基金也比较多。事实上这些基金主要是在暴跌前后成立的新基金,多少有些生不逢时的意味。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年内共有7只基金累计亏损超过4成,且全部是指数型基金,主要是中融国证钢铁、中融“一带一路”、长盛中证申万“一带一路”、安信中证“一带一路”、鹏华中证“一带一路”,跌幅分别为45.97%、 44.19%、 41.85%、41.41%、40.49%。
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一带一路”等主题表现不佳,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指数在6月15日至9月末的跌幅小于创业板指。这主要是与入市时间相关,这些基金均成立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于被动型基金建仓相对较快,因此这些基金入市之后恰好赶上了暴跌行情。
截至12月1日,业绩位列前三的混合型基金分别是长盛电子信息、新华行业灵活和易方达新兴成长,2015年以来收益率均在130%以上,不论是股票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排名前十的大多是跟踪小盘股的基金。
受股市影响大
在新基金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的背面,是股市对基金的影响越来越大。自第一家公募基金成立已近20年,公募行业新基金发行依然在看股市的“脸色”,2015年也不例外。
股市自去年四季度突然加速上涨,直接催化了新基金发行速度,2015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成为发行主力,固定收益类基金销声匿迹。其中分级基金成为2015年二季度新基金发行市场的重中之重,国防军工、一带一路、创业板、高铁、互联网等主题分级基金接连上市,包括分级基金在内的多只偏股型基金甚至出现“日光盘”。
6月中旬起股市出现“悬崖式”暴跌,短短一个月内多数偏股基金净值惨遭“腰斩”,偏股基金迎来大规模赎回潮,并随之传导至新基金发行市场。三季度新基金发行迅速转冷,7、8、9月份新基金发行数量也急转直下,9月份新发基金数量仅18只,且三季度偏股基金从新发基金行列彻底消失,保本基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股东收益类基金成为新基金发行主力。
10月份以来,随着股市转暖、IPO重启,新基金发行市场也迅速升温,偏股基金再现新基金发行市场,其中打新基金成为11月份以来市场主流。不过,出于对股市暴跌的恐惧,固定收益类基金并未被挤出新发基金行列,“攻防平衡”型策略已成年末新基金发行市场主流。
多元需求考验各方
即将过去的2015年,对于国内证券基金行业而言,无疑是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一年。在极短时间内,一家基金公司的规模快速波动上百亿已经屡见不鲜,如何应对应对各种极端情形并迅速做出回应,考验着每一家基金综合业务能力。
“2015年市场变化和资产管理行业变化都非常迅猛,内部基金公司必须要快速反应,不仅要应对行业变化,而且要前瞻性的布局未来。”广发基金机构理财部副总经理邱春杨感受颇深。
在基金业内人士看来,过去一年外部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样波澜壮阔,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货币基金狂飙突进,基金公司规模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波动上百亿已经屡见不鲜,未来这种情况也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很多业务机会,实际上留给资管行业的时间往往是一个月甚至半个月,业务热点的轮换越来越快,这一点有点像投资上捕捉热点。”邱春杨称,如果打新基金抓住了契机,规模就一下子做起来。
与邱春杨感受的市场骤变相似,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也认为,2015年影响基金规模的营销四要素“渠道、价格、促销、产品”中,产品要素成为基金公司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不过,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胡立峰认为,个别客户的“需求”是不合理的,但机构却做了很多短期看似合理但长期不符合规律的事,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客户需求是多元化的,但要做鉴别,满足主流、合适、符合规律的需求。
基金公司如何适应新变化?实现十年八倍的跨越,必须经历一次凤凰涅磐、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单纯依靠发行批文或渠道优势的商业模式走到了尽头,在这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突破抓住时下基金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走出迷雾,是基金公司迫在眉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