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是一国发展之基,信息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当二者相结合,交通通信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发展就不仅是1+1=2的命题那样简单,其影响力是远远超过简单相加的等式的。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已经列入世界一流行列,在支持国家工业建设、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交通通信事业也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挥着作用,不仅为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和技术保证,也越来越多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高质量、全方位的优势服务。
着力信息化新发展
2010年,交通运输部作出决议,将原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更名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同时还赋予了中心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职能。名称变更了,工作职能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更高,通信信息中心要如何做好为部和行业提供通信技术服务、加快自身发展、承担全新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摆在杨洪义主任等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遵循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将总体的发展工作思路定位在围绕安全应急、定位导航、信息通信三个重点领域,并且由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建设和管理部署,站在全新的高度,确立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杨洪义主任是在交通信息行业奋斗了近三十年的专家,在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低极轨道搜救卫星系统(cospas sarsat)和VSAT卫星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交通运输信息化研究等领域内从事了大量的工作,在交通通信信息研究行业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绩。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2011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提升支持保障能力 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讲话,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关于开展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工作的思考,号召通信信息中心全体人员认真落实“十二五”提出的各项任务,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己任,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为“打造电子政务安全信息港,缔结现代交通物流产业链”、提升自身运维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努力。
杨主任的讲话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表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的发展是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相连的,《规划》蕴含强调了整合促进发展、发展带动整合、重大项目实施由部主导的原则。通信信息中心从对规划理解中,领悟到一张网(交通信息通信网络)、一幅图(交通电子地图GIS-T)、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体系)、一张卡(交通一卡通)的需求走向和对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通信信息中心作为部及行业的专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机构,杨洪义表示未来的工作重点将着重开展涉及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全局性、联通共享性工作,注重在促进联通共享的标准上、在技术管控体系建设上、在可持续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上、在部省联动技术协调上发挥作用,实现技术支持保障的积极意义。
就这一工作重点,杨主任还作了具体解释。他说,未来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服务于物联网概念下的车联网、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通信信息中心承担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的项目工作,通过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正在引导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引导定位导航服务商重新组合,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将为形成服务于现代物流的车联网社会服务体系提供支持。这些经验,与通信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的电子航海体系研究、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研究相结合,为行业的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进一步发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行业规模化、安全应用定位导航技术提供了基础。通信信息中心要进一步加強“北斗行业应用策略研究”,在推动重大专项应用示范和技术市场产业化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适应安全应急常态化。安全风险伴随着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延伸,安全应急必须与交通运输所有信息化业务融为一体才能得到保障。这也是信息化重大工程“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指挥系统”未来成功的关键。通信信息中心结合长期的安全应急工作基础以及“联网联控”等应用实践,致力于以技术手段,适应物联网概念下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的常态化,促进落实政府、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主体责任。
第四,服务于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能力建设。GIS-T是具有交通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是行业车联网、船联网、物联网的基础,是卫星定位导航交通运输民用产业化的基础,是安全应急常态化的基础。通信信息中心将结合开展的国家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工作,为行业提供便利、经济的GIS-T资源。
积极建设全新职能
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我国的重大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当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海事卫星业务安全、及时、高效地为用户和公众提供了优质全面的服务,在国内外的用户和媒体行业面前展现了良好的风采。
展望未来,杨洪义主任认为要履行好新时期信息化的新职能和身份,首先要关注交通运输发展热点,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将在物联网、智能交通概念下更加呈现网络经济特征,其基础是车、船以及火车、飞机间的联网,即运输工具间相互联网;同时,运输工具与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周边环境及相关行业间相互联网。联网的实质,是实现交通运输相关的从业者、管理者、消费者等与综合运输系统中各要素、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信息对称。最终体现为行业信息采集自动化、依法行政非接触化、运输组织多样化、运输方式综合化。
其次,杨主任认为在工作当中应当着重透视制约难点、解决突出问题。在通信信息中心已经取得重要成就和发展的同时,应当看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其中,理念和认识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仍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的推进过程是改造原有流程、形成新业务流程的过程,是在价值链、产业链环境中持续优化流程的过程。所以,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能不能做到部门或单位核心业务信息流的标准规范和持续优化,会在根本上影响行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第三,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找好位、用好力。其一,是得到部省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视支持。从集约化和资源有效利用角度,充分发挥行业通信信息中心专业业务机构的作用,在协调部省技术联动、实施规划建设任务、构建信息化技术管控体系、承担运维管理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为管理部门决策支持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其二,是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强筋健骨。要具备持续的研究能力,具备专业的技术实施能力,具备科学的组织协调能力,重视优势互补、发挥部、省不同层面专业机构的作用,致力发展行业信息化,向社会资源打开积极发展的大门。
举例来说,2011年12月29日,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和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共同组织召开了“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重点营运车辆公共服务平台”(简称西藏平台)援赠暨开通仪式。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杨洪义主任和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索朗群佩分别代表援赠单位和受援单位进行了工作汇报。西藏平台的建设是按照“统一开发、复制推广”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仅用了8天时间完就成了运行环境的搭建、平台的部署与发布工作的。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发的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标准要求,入网运营商仅用了4天时间完成了平台的升级改造并联网成功,充分体现了统一化、标准化建设的优势。西藏平台的开通运行不仅满足了重点营运车辆安全生产、动态监管的实际需要,提升行业监管能力,而且对反恐布控、维护处突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西藏平台的开通运行标志着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已实现除港、澳、台外的全国所有省份的互联互通,这期间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多少工作和努力、杨洪义主任耗费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
发展海事卫星业务
当前,海事卫星是世界上唯一能为海、陆、空各行业用户同时提供全球化、全天候、全方位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的网络系统。海事卫星是集全球海上常规通讯、遇险与安全通讯、特殊与战备通讯于一体的实用性高科技产物,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卫星和地面的卫星测控站属空间部分;岸站和船站属地球部分。岸站是卫星通信的地面中转站,船站就是海上用户站,设置在航行的油船、客轮、商船和海上浮动平台上。从1985年起,海事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航空及陆上领域,成为海陆空全能的通信系统,并于1994年更名为“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如今其影响力已经在逐步扩展并渗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其业务范围也是通信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支持保证的重点环节。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用、陆用和空用终端)、海岸地球站以及协调控制站等构成。到目前为止,海事卫星系统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部门、国防军队、新闻媒体、海关、外交、战备通信、远洋运输、渔业船队、石油勘探、应急救灾、登山探险、民航客运、水利監测、野外作业等诸多领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于1982年在英国伦敦成立,1999年改革为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同时保留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组织机构,我国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创始国成员之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是国内唯一的指派单位,对外以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名义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国家海事组织的有关活动,承担国际海事卫星、国际搜救卫星的国内公益性通信职责,并且负责建设维护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海事卫星C系统是海事卫星的主要系统之一,是一种高性能、全数字、低成本的存储转发数据通信系统,被称为全球遇险和安全通信的主力军。这一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地面关口站以及网络协调控制站等组成。早在1993年,北京市就建成、开通了海事卫星C系统,后又于2003年开通了海事卫星F系统。因为有多年的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目前海事卫星已为国内外700余家航运企业、近5000艘船舶提供了海事卫星通信保障,并不断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业务,为保障海上人命和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当时的交通通信中心开通的海事卫星移动宽带业务地面接续系统,首次将有专线保障的移动卫星宽带服务引入中国,使高质量、可监控、个性化、便携式的移动卫星视频传输变为了现实。系统内的应用除包括电传、数据、文字传真等外,还具有提供增强群呼、位置查询和报告等功能。“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做到了确保海事卫星、搜救卫星、程控电话交换系统连续五年“零故障”运行,并且建成了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和覆盖全国交通行业的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系统,自主研发出船舶遇险安全数据管理系统软件,还组织开展了行业通信导航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为此,杨洪义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曾先后主持了海事卫星北京地面站C、M、Mini-M、F标准岸站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成功组织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试验接续站(POP站)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公网和互联网互通等工作,开通了我国的海事卫星宽带上网业务,极大地提升了海事卫星系统的可靠性和通信服务的保障能力,不仅扩大了服务领域、引领国内海事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而且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杨洪义还积极组织了与国际移动通信组织的谈判工作,经过努力争取,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拥有 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关口站的三个国家之一,这一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运安全通信的国际话语权和组织协调能力。2009年,他主持研发的“海事卫星突发新闻视频直播传输平台”项目获得了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评选的第四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二等奖,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通信信息中心通过国际海事卫星运行系统不断增强业务建设,实现了海事卫星3G通信与我国专有用户应用的最终衔接,向用户提供海事卫星海、陆、空领域的话音、数据、视频等通信,填补了我国移动卫星宽带业务应用的空白,后来获得了2010年度航海学会一等奖。
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已建成海事卫星系统(INMARSAT)、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GMDSS)、低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Cospas -Sarsat)和中国北斗卫星民用导航系统的全方位的通信导航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模拟向数字、从话音向数据、从传统电路交换向互联网IP业务、从窄带低速数据向宽带高速数据的转化,形成了以多网络互联互通为主要特点的天地一体,便捷通畅、四通八达的宽带网络平台。这些成果之中蕴藏了杨洪义和中心同仁洒下的无数心血。
锐意进取再创佳绩
从2005年起,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总体经济规模、经营收入连年倍增。同时,通信信息中心先后承担了部级科研项目18项,开发新技术产品数十款。其中“海事卫星宽带业务地面支撑系统”、“海事船载无线综合通信系统”等9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行业管理系统”等2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并且获专利3项,部分成果已被列入科技部减灾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实现了100%的生产力转化。2010年,在“十一五”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上,中心荣获1个突出贡献奖、1个优秀科技工作者奖、2个优秀科技人员奖。创新能力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成为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在“十一五”期间,针对行业需求,通信信息中心向科技发展倾斜,加大科研投入,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然而,既得的成果仅代表了过去,展望“十二五”,杨洪义胸中又已经在酝酿中心新的发展规划和思路。他说,时代是不断发展着的,各行各业对信息通信增值服务的需求量都日益增加,交通通信信息已经在政府部门、国防军队、战备通信、新闻媒体、应急救灾、野外作业、水文测报、森林防火等各界均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未来的发展空间广泛。
杨洪义相信,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在“十二五”的发展中将扬起交通行业信息发展的风帆,乘风破浪,与世界一流的通信信息技术完美接轨,为祖国、为交通航运事业更好地服务,脚踏实地,再创佳绩。
着力信息化新发展
2010年,交通运输部作出决议,将原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更名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同时还赋予了中心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职能。名称变更了,工作职能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更高,通信信息中心要如何做好为部和行业提供通信技术服务、加快自身发展、承担全新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摆在杨洪义主任等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遵循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将总体的发展工作思路定位在围绕安全应急、定位导航、信息通信三个重点领域,并且由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建设和管理部署,站在全新的高度,确立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杨洪义主任是在交通信息行业奋斗了近三十年的专家,在国际海事卫星(Inmarsat)、低极轨道搜救卫星系统(cospas sarsat)和VSAT卫星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交通运输信息化研究等领域内从事了大量的工作,在交通通信信息研究行业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绩。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2011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提升支持保障能力 服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讲话,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关于开展行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工作的思考,号召通信信息中心全体人员认真落实“十二五”提出的各项任务,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己任,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为“打造电子政务安全信息港,缔结现代交通物流产业链”、提升自身运维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努力。
杨主任的讲话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表示,通信信息中心在“十二五”的发展是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相连的,《规划》蕴含强调了整合促进发展、发展带动整合、重大项目实施由部主导的原则。通信信息中心从对规划理解中,领悟到一张网(交通信息通信网络)、一幅图(交通电子地图GIS-T)、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体系)、一张卡(交通一卡通)的需求走向和对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通信信息中心作为部及行业的专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机构,杨洪义表示未来的工作重点将着重开展涉及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全局性、联通共享性工作,注重在促进联通共享的标准上、在技术管控体系建设上、在可持续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上、在部省联动技术协调上发挥作用,实现技术支持保障的积极意义。
就这一工作重点,杨主任还作了具体解释。他说,未来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服务于物联网概念下的车联网、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通信信息中心承担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的项目工作,通过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正在引导装备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引导定位导航服务商重新组合,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将为形成服务于现代物流的车联网社会服务体系提供支持。这些经验,与通信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的电子航海体系研究、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研究相结合,为行业的船联网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进一步发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行业规模化、安全应用定位导航技术提供了基础。通信信息中心要进一步加強“北斗行业应用策略研究”,在推动重大专项应用示范和技术市场产业化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适应安全应急常态化。安全风险伴随着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延伸,安全应急必须与交通运输所有信息化业务融为一体才能得到保障。这也是信息化重大工程“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指挥系统”未来成功的关键。通信信息中心结合长期的安全应急工作基础以及“联网联控”等应用实践,致力于以技术手段,适应物联网概念下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的常态化,促进落实政府、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主体责任。
第四,服务于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能力建设。GIS-T是具有交通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是行业车联网、船联网、物联网的基础,是卫星定位导航交通运输民用产业化的基础,是安全应急常态化的基础。通信信息中心将结合开展的国家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工作,为行业提供便利、经济的GIS-T资源。
积极建设全新职能
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我国的重大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当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海事卫星业务安全、及时、高效地为用户和公众提供了优质全面的服务,在国内外的用户和媒体行业面前展现了良好的风采。
展望未来,杨洪义主任认为要履行好新时期信息化的新职能和身份,首先要关注交通运输发展热点,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将在物联网、智能交通概念下更加呈现网络经济特征,其基础是车、船以及火车、飞机间的联网,即运输工具间相互联网;同时,运输工具与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周边环境及相关行业间相互联网。联网的实质,是实现交通运输相关的从业者、管理者、消费者等与综合运输系统中各要素、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信息对称。最终体现为行业信息采集自动化、依法行政非接触化、运输组织多样化、运输方式综合化。
其次,杨主任认为在工作当中应当着重透视制约难点、解决突出问题。在通信信息中心已经取得重要成就和发展的同时,应当看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其中,理念和认识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仍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的推进过程是改造原有流程、形成新业务流程的过程,是在价值链、产业链环境中持续优化流程的过程。所以,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能不能做到部门或单位核心业务信息流的标准规范和持续优化,会在根本上影响行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第三,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找好位、用好力。其一,是得到部省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视支持。从集约化和资源有效利用角度,充分发挥行业通信信息中心专业业务机构的作用,在协调部省技术联动、实施规划建设任务、构建信息化技术管控体系、承担运维管理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为管理部门决策支持和技术咨询提供服务。其二,是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单位自身要强筋健骨。要具备持续的研究能力,具备专业的技术实施能力,具备科学的组织协调能力,重视优势互补、发挥部、省不同层面专业机构的作用,致力发展行业信息化,向社会资源打开积极发展的大门。
举例来说,2011年12月29日,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和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共同组织召开了“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重点营运车辆公共服务平台”(简称西藏平台)援赠暨开通仪式。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杨洪义主任和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索朗群佩分别代表援赠单位和受援单位进行了工作汇报。西藏平台的建设是按照“统一开发、复制推广”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仅用了8天时间完就成了运行环境的搭建、平台的部署与发布工作的。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发的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标准要求,入网运营商仅用了4天时间完成了平台的升级改造并联网成功,充分体现了统一化、标准化建设的优势。西藏平台的开通运行不仅满足了重点营运车辆安全生产、动态监管的实际需要,提升行业监管能力,而且对反恐布控、维护处突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西藏平台的开通运行标志着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已实现除港、澳、台外的全国所有省份的互联互通,这期间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多少工作和努力、杨洪义主任耗费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
发展海事卫星业务
当前,海事卫星是世界上唯一能为海、陆、空各行业用户同时提供全球化、全天候、全方位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的网络系统。海事卫星是集全球海上常规通讯、遇险与安全通讯、特殊与战备通讯于一体的实用性高科技产物,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卫星和地面的卫星测控站属空间部分;岸站和船站属地球部分。岸站是卫星通信的地面中转站,船站就是海上用户站,设置在航行的油船、客轮、商船和海上浮动平台上。从1985年起,海事卫星通信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航空及陆上领域,成为海陆空全能的通信系统,并于1994年更名为“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如今其影响力已经在逐步扩展并渗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其业务范围也是通信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支持保证的重点环节。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用、陆用和空用终端)、海岸地球站以及协调控制站等构成。到目前为止,海事卫星系统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部门、国防军队、新闻媒体、海关、外交、战备通信、远洋运输、渔业船队、石油勘探、应急救灾、登山探险、民航客运、水利監测、野外作业等诸多领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于1982年在英国伦敦成立,1999年改革为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同时保留了一定规模的国际组织机构,我国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创始国成员之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是国内唯一的指派单位,对外以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名义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国家海事组织的有关活动,承担国际海事卫星、国际搜救卫星的国内公益性通信职责,并且负责建设维护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海事卫星C系统是海事卫星的主要系统之一,是一种高性能、全数字、低成本的存储转发数据通信系统,被称为全球遇险和安全通信的主力军。这一系统主要由同步通信卫星、移动终端、地面关口站以及网络协调控制站等组成。早在1993年,北京市就建成、开通了海事卫星C系统,后又于2003年开通了海事卫星F系统。因为有多年的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目前海事卫星已为国内外700余家航运企业、近5000艘船舶提供了海事卫星通信保障,并不断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业务,为保障海上人命和运输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当时的交通通信中心开通的海事卫星移动宽带业务地面接续系统,首次将有专线保障的移动卫星宽带服务引入中国,使高质量、可监控、个性化、便携式的移动卫星视频传输变为了现实。系统内的应用除包括电传、数据、文字传真等外,还具有提供增强群呼、位置查询和报告等功能。“十一五”期间,通信信息中心做到了确保海事卫星、搜救卫星、程控电话交换系统连续五年“零故障”运行,并且建成了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和覆盖全国交通行业的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系统,自主研发出船舶遇险安全数据管理系统软件,还组织开展了行业通信导航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为此,杨洪义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曾先后主持了海事卫星北京地面站C、M、Mini-M、F标准岸站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成功组织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试验接续站(POP站)建设、海事卫星地面站公网和互联网互通等工作,开通了我国的海事卫星宽带上网业务,极大地提升了海事卫星系统的可靠性和通信服务的保障能力,不仅扩大了服务领域、引领国内海事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而且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杨洪义还积极组织了与国际移动通信组织的谈判工作,经过努力争取,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拥有 第四代海事卫星地面关口站的三个国家之一,这一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水运安全通信的国际话语权和组织协调能力。2009年,他主持研发的“海事卫星突发新闻视频直播传输平台”项目获得了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评选的第四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二等奖,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通信信息中心通过国际海事卫星运行系统不断增强业务建设,实现了海事卫星3G通信与我国专有用户应用的最终衔接,向用户提供海事卫星海、陆、空领域的话音、数据、视频等通信,填补了我国移动卫星宽带业务应用的空白,后来获得了2010年度航海学会一等奖。
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已建成海事卫星系统(INMARSAT)、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GMDSS)、低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Cospas -Sarsat)和中国北斗卫星民用导航系统的全方位的通信导航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模拟向数字、从话音向数据、从传统电路交换向互联网IP业务、从窄带低速数据向宽带高速数据的转化,形成了以多网络互联互通为主要特点的天地一体,便捷通畅、四通八达的宽带网络平台。这些成果之中蕴藏了杨洪义和中心同仁洒下的无数心血。
锐意进取再创佳绩
从2005年起,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总体经济规模、经营收入连年倍增。同时,通信信息中心先后承担了部级科研项目18项,开发新技术产品数十款。其中“海事卫星宽带业务地面支撑系统”、“海事船载无线综合通信系统”等9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安全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行业管理系统”等2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并且获专利3项,部分成果已被列入科技部减灾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实现了100%的生产力转化。2010年,在“十一五”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上,中心荣获1个突出贡献奖、1个优秀科技工作者奖、2个优秀科技人员奖。创新能力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成为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在“十一五”期间,针对行业需求,通信信息中心向科技发展倾斜,加大科研投入,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然而,既得的成果仅代表了过去,展望“十二五”,杨洪义胸中又已经在酝酿中心新的发展规划和思路。他说,时代是不断发展着的,各行各业对信息通信增值服务的需求量都日益增加,交通通信信息已经在政府部门、国防军队、战备通信、新闻媒体、应急救灾、野外作业、水文测报、森林防火等各界均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未来的发展空间广泛。
杨洪义相信,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在“十二五”的发展中将扬起交通行业信息发展的风帆,乘风破浪,与世界一流的通信信息技术完美接轨,为祖国、为交通航运事业更好地服务,脚踏实地,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