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儒家的养生之道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一想到儒家,就觉得那只是讲政事,整天想着治国平天下;或讲道德,整天教人守礼、法尊、德性的学派,跟个人养生长寿邈不相干。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整天奔走风尘,席不暇暖,弄得颠沛流离,困顿异常,更是大违养生之道,怎么说他们就开启了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
  养生,是中国人独有的观念。西方人也许更讲清洁、更讲卫生,但他们没有中国人这样的养生观及习俗。
  例如春天来了,该如何吃、如何保养;待夏天渐至,又该如何,这叫“四时调摄”。饮食起居,均要与此相配合。衣、食、住、行均应依照四季之寒热湿燥及节气运行来做。
  四季之外,人还须配合五行。以饮食来说,中式烹调素来讲究酸甜苦辣咸五味、青白红黄黑五色与食材之五行属性的配合。而中国人见面,除了寒暄天气,还常夸人“气色佳、精神好”。闲时兀坐打瞌睡,则称是闭目养神。人老退休了,叫颐养天年或退居养老。不舒服了,旁人一定劝你勿再操劳,须在家多休养休养……凡此等等,不胜枚举,也都体现了养生这个观念无所不在。
  儒家有养生的传统吗?
  这样的养生观以及它所形成的人生态度、社会风俗,你一定会想到它和道家重生、贵生、尊生的思想有关。是的,确实如此,道家顺天时、合自然,强调养生而不逆生、不伤生、不斫生,是十分明显的。不过,此非道家一系思想独有之功劳,影响中国人养生观更深、更大的,或许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在中国,文化上的许多方面,均是以儒家为主干,而道家为辅弼,养生亦不例外。
  如此说,你或许会感到讶异。因为我们一想到儒家,就觉得那只是讲政事,整天想着治国平天下;或讲道德,整天教人守礼、法尊、德性的学派,跟个人养生长寿渺不相干。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整天奔走风尘,席不暇暖,弄得颠沛流离,困顿异常,更是大违养生之道,怎么说他们就开启了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
  这就是有趣的地方啦!今人对传统太过陌生,这就是一例。
  须知道家人物,如老子、彭祖之高寿,多是传说,不及儒家信而有征。像孔子年七十三、孟子年八十四,在那个时代,岂不都称得上是老寿星吗?孔门弟子,曾参七十、子贡七十一、子思八十二、子夏八十八,也都是长寿的。就连以“短命”著称的颜渊,也有四十一岁。
  儒家人物这样的寿命状况,在先秦,非常特殊,非但其他各家比不上,纵使是老聃,传说也不过一百二十左右,还不及荀子呢!荀子的年岁,史籍记载很明确,说他在齐宣王时,游学于齐,时已五十多岁了;到春申君卒后,终老于兰陵。可知其寿至一百四十岁以上。今人考史,不敢相信有人竟能长寿至此,多倾向于把五十游齐解释为十五。但即使如此,其岁数仍在百岁以上。何况春申君死后,荀子终老兰陵,又不知还活了多久,多有记载说他曾见到李斯相秦,甚至见过秦亡。假设如此,其老寿便更令人咋舌了。
  讲这些,不是要争辩谁比较长寿。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本是儒家的态度,因此举这些老寿之例,只是想提醒读者注意儒者养生之学其实颇有可观罢了。
  什么是养生?
  养生的养,是儒学中的关键字,意涵特别丰富。
  例如儒家讲治病,就常只说是养病。《周礼·六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个养字就该解释为治。《孟子·尽心下》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养,赵岐注也说它就是治的意思。
  所以养不是自然地生长,而有人为地调理育化、让它归于正途之意。某些时候,养与义通用,均是合宜的意思,也是这个缘故。
  不过,养这种治理调育,又不是刚性的、强力而为;乃是如风雨润物般,令其得以生长。故朱子解《孟子·离娄上》“中也养不中”的养字说:“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
  我们谈养生,首先就须体会这个“养”字。如激烈运动、减肥、抽脂、节食、禁欲,或以药物攻治身心,便都失了养的宽和怡豫之感。
  须知养之另一个含意正是乐。养字的字形,是食羊,意思是吃羊甚乐。故《广雅·释诂》解这个字说:“养之言阳阳也。”王念孙疏证云:“养,乐也。”阳阳是形容词,犹如我们现在说某人扬扬得意之扬扬,是一种自足的快乐感。养生就该如此,不是刻苦、勉强地去干一件差事。
  生,也是儒学的关键字。
  如何理解这个“生”字呢?
  这生是有内涵的,非仅指自然生命。
  我们常说仁者寿。仁者能寿,秘密即在于乐。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仁者乐,所以能长寿。古人说知足常乐、乐天安命、敬业乐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都扣住这个“乐”说。人生需活得快乐才有意义,否则光是活着,有何价值?
  古代曾有个段子说:医生告诫病人要戒烟、戒酒、戒色、戒一切嗜欲,谓如此便可再多活几年;病人听了,回答道:“若这么活着又有啥意思,倒不如死了算了!”
  这虽是笑话,却点出了一个至理。人当然不必故意去烟酒声色,纵情以伤生,但追求长寿,光讲活得久却是不够的。活着忧苦劳烦,还真不如死了得以安息。道家云“生为徭役,死为休息”,就着眼于此。
  儒家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生生不息,故人亦应如天地运化般,充满了四时之生意。养生之养,即重在涵养这种生意、生机。养生之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年寿,而是指这种内在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生命。犹如宋明理学家所经常用以形容的一个词汇:“鸢飞鱼跃,活泼泼地。”生命要与大化流行相同相符,也是如此活泼泼地,鱼跃鸢飞,生趣盎然。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生,这才乐了。
  “仁者乐”的养生法则
  平时我们说喜说乐,都是遇事而乐,如“人逢喜事精神爽”之类;或缘事或感物,遂生悲生喜。
  儒家说的乐,其实不止这个层面。
  如“有朋自远方来”“学而时习之”的喜悦,固然仍是因事因物而然,但“饭蔬食饮水,乐在其中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却是其事绝不能令人兴起愉悦之感,而孔子、颜回却仍然甚是快乐。这种乐,便非因事因物而起。其乐在心,故虽处人所不堪、人皆以为忧之境,终不能夺其乐。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整篇就都由此以区分立论。他先说一般人去岳阳楼,看到霪雨霏霏、浊浪排空,一片阴郁之景,必然为之伤感;若见春和景明,碧波万顷、一片皓广之景,则又会为之心旷神怡,其喜洋洋。但儒者之襟怀,却与他们不同,不会因外物外景而生悲喜,因此他说:“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程伊川等理学家说要“寻孔颜乐处”,讲的也是这个区分。
  他们具体理解孔子、颜回何以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固然未必一致,但儒者之乐不系着于外物,这个认知乃是相同的。把这种其乐在心的情况,形容为“仁人之心”,也是一样的。
  这即是孔子说的“仁者乐”。
  仁者为何能如此之乐呢?《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篇》解释道:“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陂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事也。”
  一般人总是升了官、赚了钱、饮美酒、逢人夸就喜;遭人批评詈骂或处逆境则哀、忧、愁、苦、憎、怨、诟、恨,以致哀乐伤生。儒者之乐正是要超越这个层次,长存豫泰的。
  有如此平和舒愉的心境,当然就易养生得寿了。
  所以《易经》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同其吉凶。”
  与天地合其德,看起来好像很玄、很难,其实讲的就是大人的心量要宽和博易,要常感觉自己能像天地般生养涵育万事万物,不在一点小事上计较、不为一人一物揪心,能容众爱物,对一切人畜草木均有亲和之意。如此,便有仁者之襟怀,便可“养其天和”。
  节日与养生
  除了与天地合其德以外,还得要能与四时合其序。
  这便是《春秋繁露》讲循天地、依四时那一套方法了。《周书·时训》《礼记·月令》等等都属此类学问。日常衣食住行都须顺着四季节令来,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如春行秋令,大热天偏要烧热炕睡觉,这不是找死吗?
  而这一部分,其实也不必太过刻意,仿佛要遵守什么军队纪律似的,中国人几千年来老早就把它发展成一套生活规则了,我们现在照着过便是。
  什么生活规则呢?就是中国人的节日。
  中国古代所有传统节日都是依四季节气来的,所以叫做“节”。
  一年分成廿四节气。每逢此节,该有什么相应之举动、饮食、调理,均老早形成风俗,广行于民间了。
  例如奇月双日基本上均是大凶日,须要招吉辟邪,去除不祥。
  其中,正月初一,最凶,故招吉辟邪之力度须最大最强。因这是一年尽、一年来的关键时刻,冬欲尽、春将至,四季变转,于此肇端,最应谨慎。
  三月三上巳,则要去水边洗涤,古人称为祓禊,以去除不祥。文人的兰亭雅集、民间的泼水湔浴均属此类。
  五月五端阳,阳气交牾,亦大凶,故须吃雄黄酒,佩药囊,挂菖蒲、艾草,所谓划龙舟吊屈原,本意也是驱疫。各地逐瘟神、放烧王爷船等即属于此种风俗。七月七乞巧、九月九重阳,同样是重要节日,尤其九月九要登高、插茱萸,亦辟疠之意。
  凡此节日,都有与之配合的饮食与游艺活动,我们照着做就好了。“与四时合其序”听起来有些吓人,其实再简易不过了。
  运动也可以养心
  心身医学,重在养心。如何养心则无定法。
  对于性格偏于躁动的人,可以教他静下来,利用静坐等法,调理心气。如是太过静惰的人,本来就懒慢,再教他静,可怎么得了?这时就应鼓励他动一动。
  每天持续运动,本是让人持志专一的办法,不止在摇动躯体、伸展筋骨而已。故动与静,均是养心之一种方法。可以并行俱用,也可以视每个人的情况而选择其一,用心调剂你本身性格之不足。
  一般人搞不懂,以为养心就该静,遂专去修禅、打坐、练习放松、冥想,弄得生命越来越枯涩,毫无生气与活力,还以为修炼有成了呢!你看市面上许多谈养生的人,精气内枯、肤血不泽、目光虚眊无神采,都属于这种病。男人而女气,女人而阴不扶阳,岂能寿乎?若去妇女心身医学科看看,你更可看到一大批这样的人。
  明末儒者多练静坐,清初儒者颜习斋起来大声疾呼,叫大家勿再静坐了,应改而习动,针对的即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现在面对这类人,也应鼓励他们动一动。
  但社会上练动功的人也很多,鹤翔功、太极导引、梅门气功、太极拳、跳舞等,不胜枚举。强调运动养生的人更多,慢跑、游泳、做瑜伽、上健身房……
  此类强调动的人,也常有一个盲点:只知摇动身躯,伸展筋骨,而不懂得动不只是动,乃是静心凝志的一种方式,故仅练形体,与养心无涉。这,能长寿吗?
  杨宪益曾开玩笑说许多长寿老人其实并不运动;许多讲究运动养生的人也终究没能长寿。此理,汉代儒者王充老早就讲过了。
  他在《论衡·道虚篇》中批评道家教人导引长生之法是虚妄的:
  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此又虚也。
  夫人之形,犹草木之体也。草木在高山之巅,当疾风之冲,昼夜动摇者,能复胜彼隐在山谷间,障于疾风者乎?
  案草木之生,动摇者伤而不畅,人之导引动摇形体者,何故寿而不死?夫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地。江河之流,浊而不清,血脉之动,亦扰不安。不安,则犹人勤苦无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王充曾写过十六篇《养性书》,讲究“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目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可见他也是一位养生家。但他强调养性,只把导引当做辅助,无怪乎他要反对那种以为光凭运动就能长寿的人了。
  被忽视的儒家动功
  世传五禽戏、八段锦等,皆是道家动功。故儒家在动功方面,似乎并无特殊的导引运动之法。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儒家所说“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本身就含着动功。   礼要演习,揖让进退、升降屈拜、有容有仪、有舞有乐,本来就是要动的。乐之舞勺、舞象亦然,射箭、御车马更不用说。
  尤其是射,古人极为重视,故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泽宫之射等各种射礼。《礼记·射义》说:“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也。”又说:“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可见射本身就是用来养心调志的,儒家之学,身心一体,射礼正可体现此旨。
  后世儒者渐不习射,游戏兴动,仅存于投壶。投壶礼现在也不流行了,整套礼几乎都已失传。倒是日本、韩国尚存遗风,而且发展得很好。日本许多女子成年礼更是选择用射礼来进行。因为少女习射,对发育中的女性身形健美非常有帮助。内志正,外体直,更可以调养她们中正平和的心气,故很受欢迎。
  这个运动,不甚剧烈,但对心身都特别好,十分适合现代人。整个弓、箭、礼、仪,以及配乐、服制、器具之制作、穿戴、搭配,处处都蕴涵着文化深度,更是比现代都市人流行打高尔夫球高雅有趣得多。
  我有一段时期曾在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执教。该校推展全人教育,改革体育课程,聘请了一位日本弓道师来教学生日本弓道,实施后,效果非常好,学生均觉十分受益。
  珠海恰好又有李军阳先生在提倡中华射道,欲恢复古代儒家的射礼射义,我亦曾与他合作,以助推广。在成都办侠文化节时,即安排军阳弟子张睿去演示,非常轰动,各大武林门派都觉大开眼界,不唯艺事可观,还可以看到文化。
  我的国学院也办有六艺班,恢复射乃至骑射。所以射道虽然看起来是现代人所陌生的,但这种古代儒家主要动功仍不可忽视,在现代社会仍值得推荐给意欲养生的朋友。
  关爱他人才能养护自己
  养生的原则:仁者寿。修行之方法:致中和。这个原理不难掌握。但历来讲究养生的人参照这些方法去努力养生,却未必均能获益,为什么?
  因为坊间那些讲养生的书,一方面多显偏执,只从某个角度去讲,把原本是“权法”的东西讲成“真谛”。一方面又只在这些饮食、运动、起居细节上琐琐碎碎,执著不已。一个人,如真照它所说的去生活,绝不能吃油炸物、腌制物、加工类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食品、罐头类食品、冷冻类食品、烧烤类食品等,时时关注该吃什么、该喝什么,弄得神经兮兮、紧紧张张、草木皆兵,那也就不用活了。儒家养生,不纠缠于这些支微末节上,更不在这些地方逞其小慧,掌握大原则即可,权法均只能参考。
  关注养生的人,有一项通病,是关爱自己太多了!
  人因为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才会注意养生。所以爱自己是重视养生的动力、先决条件,这是无疑的。但儒家说的“仁者寿”,却并不是爱自己,而是爱人。是因心中充满了对世界、对人、对万物的关怀,而胸次浩然愉然、精神焕然畅然。不知此理,只注意保持自己的好心情,达观、乐观、忘掉过去、享受现在等,都只是自私为己,非仁者爱人之道。
  摘编自《仁者寿:儒门养生法要》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其他文献
中国的网吧超过13万家,有近1000万从业人员。作为一种集体分享的上网方式,网吧是中下阶层用户和草根业者共同建构上网经历的现实空间。曾经每小时收费20元的“网络咖啡厅”为什么会演变成“网吧”?为什么网吧的发展会变成单一的娱乐化?在网吧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1995年,上网一小时20元  1995年,中国刚开通公众互联网。那时的网吧叫“网络咖啡屋”,是精英人群向往的地方。“中国人离信息高速
期刊
灯市  这是北京城内的一家灯笼铺,在普遍以简易的油灯为主要照明工具的时代,这样一家琳琅满目的精品灯饰作坊,大约只有达官显贵或富商巨贾才光顾得起。  北京城区的许多街道名称都来源于各种分工明确的专业市集,如骡马市、猪市、花市、米市等。自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来,北京的灯市就集中在东华门以东到东四牌楼这个区域,到现在,这个地方还被称作“灯市口”。清晚期以后,灯市口的灯笼作坊逐渐移到前门大街廊房头条。 
期刊
故纸有一种特殊的温度,泛黄的纸张像是被百年时光轻轻炙烤过,散发出时间的味道。  晚清时的明信片,并不像现在的明信片一样,而有一种粗糙、厚实的感觉。如果你凑近了看,甚至能看到它的表面就像细腻的皮肤一样,有着很多细而且小的毛(纸纤维),像芜生的芦苇,长在明信片的表面上。  老明信片不像是玉器、瓷器、金银珐琅等贵重收藏品那样让人心头一震,它含蓄、缄默,价值隐藏在细节里。它所需要的不是热恋和把玩,而是端详
期刊
万宜堂  1909年,曾昭燏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河塘乡曾氏“万宜堂”。万宜堂由曾昭橘的曾祖父曾国潢修建,取意“万代千秋”“宜室宜家”。曾昭燏在家中排行第三,有兄妹七人,依次为:兄昭承、昭抡,弟昭极,妹昭懿、昭麟、昭楣。  学行俱佳  曾昭楣回忆说:“燏姐长我十一岁。幼时我多病,每次都是她给我讲故事,剪纸人,喂药。先母治家甚严,对我们的教育尤为注意,家中设家塾,请一饱学的老师专授中文。我等都是五岁入学
期刊
1793年,是现代世界的一个拐点。这一年,随着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大清朝失去了一次向现代化平稳过渡的契机,而大英帝国拓展东方市场的雄心也遭遇挫折,东西方文明以双输结束了这一轮试探。  由于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夷)以通有无”的傲慢答复激怒了西方,令此前伏尔泰、歌德等人燃起的“东方热”骤然趋冷,并迅速走向反面,“礼仪之争”因此被放大,并逐渐僵化为标准的历史解释:正是由于大清朝昏聩到
期刊
外交礼仪:国宴吃什么  一开始,新中国的礼宾做法有一些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学来的,有一些是从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学来的。我们慢慢发现,这些东西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我们要有自己的礼宾风格,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比如,我们过去欢迎国宾都在长安街悬挂标语、彩旗,在木樨地、大北窑等地竖起来访领导人的画像,有时在机场举行上千人参加的欢迎仪式;我们领导人出访,要在机场举行送、迎仪式。这些做法都慢慢被取消或改革了。  我
期刊
【一】  1969年下半年,由于国际关系紧张,北京一边组织民众挖防空洞,进行防空演习,一面紧急疏散工作人员。沈从文的很多亲友都被疏散到了外地。  9月初,妻子张兆和接到通知,要她跟中国作家协会的其他人员一起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这让沈从文很受打击。他血压高,心脏病严重。张兆和这次离开,归期未定,是否还能见到,真是不得而知。9月26日,张兆和随《人民文学》编辑部人员正式从永定门站乘专车前往湖北。大
期刊
中国纪事  1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年献词》,指出:“只要第二战场一开辟,这一年就是纳粹覆亡的一年,是希特勒就擒的一年,是法西斯恶势力及其造成的一切事物从欧洲大陆上扫除净尽的一年,是欧洲各民族与各国人民从死亡、饥饿、牢狱生活与专制独裁之下大翻身的一年。”  6月23日,日军分三路进攻衡阳,遭到了以方先觉的国民党第十军为主力的1.7万名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日军为尽快占领衡阳,实现其战略意图
期刊
与北京画报普遍零敲碎打且散佚严重相反,上海画报多有规模大且保存完好者,如《点石斋画报》《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图画日报》等。除了有大报作为依托,人力、财力较为雄厚,它们之所以“传之久远”,完全是因发行量大,商业化程度高,抓住机会适时重印所致。  “宣统纪元仲春出版”的《时事报馆戊申全年画报》,由时事报馆编辑部编印、时事报馆图画部绘图、时事报馆印刷部印刷,总共36册,定价大洋四元二角。第一至第十一
期刊
博香堂:遇见皇家文化  博香堂里有这样一位主人,著名沉香收藏家江向东老师,他的藏品中有世界各地珍稀天然的香材,曾考察过东南亚多数沉香产区,以及中东地区消费市场,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经验交流累积,让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对沉香及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认知方式。  博香堂里有另外一位80 后的香道文化传播者罗子杰,学音乐出身的他酷爱传统文化,在沉香及中国御香文化领域专研多年,而且他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香文化加以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