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赋能产业跃迁、发展智能城市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主题。
产业跃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其实践落脚点在于促进新技术的产业融合与融合的扩散。
在数字经济时代,当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产业出现后,传统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就会呈现一系列的动态竞争。高质量发展有三种情形:一是新技术产业尚未达到市场起飞的关键规模,传统产业能够在技术赋能下实现改造、提升从而创造新的价值空间;二是新技术产业能够更快地满足最小可行性生态系统的要求、展现出协同价值竞争力,而传统产业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产业融合将走向以大面积的颠覆式创新带领产业走向跃迁的道路;三是在新技术、新要素的赋能下和生态竞争中,新技术产业生态与传统产业都得到了发展,新旧两种产业形态在更高的水平上展开竞争,创造更大的价值,直到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更高水平的生态规模和竞争力上实现反超,在一系列动态竞争中,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跃迁是一个长周期、大范围、涉及全局的过程。产业数字引擎贡献产业基础设施、支持产业环境完善、促进产业融合实践、探索产业生态创新,成为促进创新生态快速搭建、加速产业跃迁节奏的关键力量。
產业数字引擎,是以“智能化筑基、科学化善政、精细化惠民、生态化兴业”为核心理念,以“新兴产业聚集、传统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升级、数据要素赋能”为核心方向,以“平台+创新+生态”为核心体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补齐产业发展新要素、加速实现产业跃迁,助力数字化改革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产业数字引擎是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产业数字引擎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产业数字引擎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数字引擎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补齐产业发展新要素、实现产业跃迁、助力数字化改革的政企合作新模式。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构建价值共创共享生态关系,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集聚,促进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数字城市创新生态圈。
产业跃迁的实践落脚点在促进新技术的产业融合与融合的扩散。产业数字引擎,以“平台”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新技术融合中改造、提升,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以“创新+生态”促进新技术生态集聚并展现出客户价值竞争力,在新旧创新生态竞争中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实现产业跃迁。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平台+创新+生态”的体系缺一不可,而“运营”贯穿于全局和始终,通过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基于“持续经营+生态共赢”的合作理念,致力于成为产业跃迁的运营商。
产业数字引擎的价值重点体现在经济价值、产业价值、生态价值三个方面。
经济价值:产业数字引擎的建设通过乘数效应助力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通过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辐射周边地市,实现纳税、就业等本地循环。带动生态合作伙伴落地,招商引资的企业除直接拉动当地GDP增长外,还以在当地的消费或投资带动本地关联企业收入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区域收入的倍增。
产业价值:发挥产业数字引擎的带动效应,助力地方政府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催生新业务,促进传统产业降本增效;同时,数字化转型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除了为转型企业自身带来效益外,与之相应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会因为其营收增长、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型,而获得红利。另外,通过上下游联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生态价值:产业数字引擎的建设在助力地方政府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方面具有放大效应,实现创新力提升及城市品牌提升。充分协同当地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集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经济领域企业,通过构建产业MVE(Minimum Viable Ecosystem,最小可行性生态系统)达到产业发展最小关键规模,进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旧创新生态竞争中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实现产业跃迁。加强城市品牌传播、举办产业高端论坛,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产业数字引擎通过打造“平台+创新+生态”的云服务新模式,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合作、共生共赢的价值共创共享体系,引领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社会化商业发展,助力区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城市一元物理空间、二元社会空间、三元赛博空间协同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产业数字引擎事业部总经理、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兼产业互联网工作组组长)
产业跃迁
产业跃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其实践落脚点在于促进新技术的产业融合与融合的扩散。
在数字经济时代,当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产业出现后,传统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就会呈现一系列的动态竞争。高质量发展有三种情形:一是新技术产业尚未达到市场起飞的关键规模,传统产业能够在技术赋能下实现改造、提升从而创造新的价值空间;二是新技术产业能够更快地满足最小可行性生态系统的要求、展现出协同价值竞争力,而传统产业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产业融合将走向以大面积的颠覆式创新带领产业走向跃迁的道路;三是在新技术、新要素的赋能下和生态竞争中,新技术产业生态与传统产业都得到了发展,新旧两种产业形态在更高的水平上展开竞争,创造更大的价值,直到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更高水平的生态规模和竞争力上实现反超,在一系列动态竞争中,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跃迁是一个长周期、大范围、涉及全局的过程。产业数字引擎贡献产业基础设施、支持产业环境完善、促进产业融合实践、探索产业生态创新,成为促进创新生态快速搭建、加速产业跃迁节奏的关键力量。
政企合作
產业数字引擎,是以“智能化筑基、科学化善政、精细化惠民、生态化兴业”为核心理念,以“新兴产业聚集、传统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升级、数据要素赋能”为核心方向,以“平台+创新+生态”为核心体系,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补齐产业发展新要素、加速实现产业跃迁,助力数字化改革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产业数字引擎是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产业数字引擎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产业数字引擎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数字引擎是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补齐产业发展新要素、实现产业跃迁、助力数字化改革的政企合作新模式。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构建价值共创共享生态关系,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集聚,促进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数字城市创新生态圈。
产业跃迁的实践落脚点在促进新技术的产业融合与融合的扩散。产业数字引擎,以“平台”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新技术融合中改造、提升,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以“创新+生态”促进新技术生态集聚并展现出客户价值竞争力,在新旧创新生态竞争中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实现产业跃迁。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平台+创新+生态”的体系缺一不可,而“运营”贯穿于全局和始终,通过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基于“持续经营+生态共赢”的合作理念,致力于成为产业跃迁的运营商。
三个价值
产业数字引擎的价值重点体现在经济价值、产业价值、生态价值三个方面。
经济价值:产业数字引擎的建设通过乘数效应助力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通过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辐射周边地市,实现纳税、就业等本地循环。带动生态合作伙伴落地,招商引资的企业除直接拉动当地GDP增长外,还以在当地的消费或投资带动本地关联企业收入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区域收入的倍增。
产业价值:发挥产业数字引擎的带动效应,助力地方政府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催生新业务,促进传统产业降本增效;同时,数字化转型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除了为转型企业自身带来效益外,与之相应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会因为其营收增长、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型,而获得红利。另外,通过上下游联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生态价值:产业数字引擎的建设在助力地方政府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方面具有放大效应,实现创新力提升及城市品牌提升。充分协同当地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集聚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经济领域企业,通过构建产业MVE(Minimum Viable Ecosystem,最小可行性生态系统)达到产业发展最小关键规模,进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旧创新生态竞争中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实现产业跃迁。加强城市品牌传播、举办产业高端论坛,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产业数字引擎通过打造“平台+创新+生态”的云服务新模式,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合作、共生共赢的价值共创共享体系,引领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社会化商业发展,助力区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城市一元物理空间、二元社会空间、三元赛博空间协同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产业数字引擎事业部总经理、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兼产业互联网工作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