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转变了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原有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方法,如何围绕新的课程要求,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应围绕学生需要开展。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实践 学生主体 因材施教 习惯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是表面上显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前几年,我国的思想品德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窒息儿童的个性。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或“吃不消”,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我时常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年段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话中的许多烦恼。
  再次,结合课改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可运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法(图片、图画演示、录像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训练法及以探究的方式教学和以情感体验的教学法都值得尝试。
  第四,在教学中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当然,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改革的行列,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道德情感教育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4期。
  2.《关于当前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7期。
  3.议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07,4。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去年以来,我区大力倡导实施快乐校园工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多渠道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学校找到快乐。实施快乐教育,构建快乐课堂是关键。但是,目前在实施快乐课堂活动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构建高效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期刊
我们的社会正在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素质教
期刊
追求课堂的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效课堂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是“老师讲得好、学生学得好、学生有热情、学生满意”的课堂。现在新课改如火如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如何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的主动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期刊
语文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精华,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情感部分。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作者作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但长期以来方方面面的原因,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性分析占了很大的比重,预习、分析课文、布置作业等环节使课堂教学程式化。曾对100名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进行调查,65%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原因是“没意思”、“老抄生
期刊
所谓的“导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的教学过程。“导学”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的依靠教师学习向相对独立学习或独立学习转化时期,此时教师若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实现这一转化,学生也许将会推迟或永远不能达到这一本该达到的智力或能力
期刊
摘 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不从教学实际出发,盲目的模仿照搬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当今小学语文课堂中,就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不但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学中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方式接纳现实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辩证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何况教育以人为本,知识的传授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还负担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情感、有价值追求和发展的人。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情感的积极作用来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是影响
期刊
面对新课程改革,经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了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要让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教师就应该注重细节,这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说明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为此,我们采取了“家、园、校共同参与”的幼小衔接模式,帮助幼儿从幼儿园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幼小的良好衔接。  一、幼小衔接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  做好幼小衔接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