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情境;创设;
优化;联系;拓宽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4(B)—0045—01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它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参与和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产生学习动机,将会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学习动机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教师不妨巧妙创设一教学情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吸管、瓶子和橡皮泥,要求学生想办法将气球紧贴在瓶子内壁上。通过思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将气球绑在吸管上置入瓶内,再用力吹气,气球就很自然地贴在瓶壁上了。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瓶口密封(吸管除外)后用力吹气,观察能否将气球紧贴在内壁上。这一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了一种迫切探究的心理,最终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优化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认识电路”及“组装电路”等知识时,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废弃不用的音乐贺卡,再用这些贺卡中的电子元件来做电学小实验。当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成功地探究出电路的连接方式,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辨别方法时会兴奋不已,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优化了教学情境,使原先的纯演示实验转变为台上教师演示台下学生实验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使其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并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探求未知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联系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优化情境,更要帮助他们联系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以有效地训练感觉,培养直觉,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两手空空地进入实验室(不带课本),一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其摆脱书本的束缚,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究性实验,探求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方法,并找出不同方法中包含的共同特征。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难免会面临失败。这时我再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重新探索。经过这样的体验,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还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拓宽情境,在认识自然的乐趣中巩固知识
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和美妙声响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不应把教学局限在教室里、校园内,而应拓宽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周围精彩的世界中,使学生在认识自然中获得乐趣,巩固知识。
例如,在“物体的颜色”一课的教学中,课堂上只能进行棱镜色散的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水珠的色散并能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教师可将学生带出课堂,在阳光下观赏喷泉。当学生发现高高的水柱中出现“人造彩虹”时,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此时教师再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可以让他们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奥妙的同时,还能巩固“光的色散”的知识。
情境的灵活运用,为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气,也带来了欢乐。它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行”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使用大脑,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优化;联系;拓宽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4(B)—0045—01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它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参与和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产生学习动机,将会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学习动机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教师不妨巧妙创设一教学情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吸管、瓶子和橡皮泥,要求学生想办法将气球紧贴在瓶子内壁上。通过思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将气球绑在吸管上置入瓶内,再用力吹气,气球就很自然地贴在瓶壁上了。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瓶口密封(吸管除外)后用力吹气,观察能否将气球紧贴在内壁上。这一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了一种迫切探究的心理,最终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优化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认识电路”及“组装电路”等知识时,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废弃不用的音乐贺卡,再用这些贺卡中的电子元件来做电学小实验。当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成功地探究出电路的连接方式,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辨别方法时会兴奋不已,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优化了教学情境,使原先的纯演示实验转变为台上教师演示台下学生实验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使其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并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探求未知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联系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优化情境,更要帮助他们联系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以有效地训练感觉,培养直觉,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两手空空地进入实验室(不带课本),一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其摆脱书本的束缚,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究性实验,探求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方法,并找出不同方法中包含的共同特征。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难免会面临失败。这时我再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重新探索。经过这样的体验,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还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拓宽情境,在认识自然的乐趣中巩固知识
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和美妙声响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不应把教学局限在教室里、校园内,而应拓宽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周围精彩的世界中,使学生在认识自然中获得乐趣,巩固知识。
例如,在“物体的颜色”一课的教学中,课堂上只能进行棱镜色散的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水珠的色散并能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教师可将学生带出课堂,在阳光下观赏喷泉。当学生发现高高的水柱中出现“人造彩虹”时,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此时教师再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可以让他们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奥妙的同时,还能巩固“光的色散”的知识。
情境的灵活运用,为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气,也带来了欢乐。它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行”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使用大脑,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