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蔬菜大棚里又闷又热,就像桑拿室一样,在里面仅仅逗留了两三分钟,记者的汗水就湿透了前胸后背。张树根告诉记者:“今天还是秋高气爽的天呢,假如是夏天、特别是闷湿的天气,里面都喘不过气来!”张树根是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高级农艺师,记者实地探访的蔬菜大棚位于海淀区上庄,是张树根的蔬菜示范基地。
他的工作是田间育种
1994年9月,张树根从老家湖南醴陵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蔬菜园艺系,1998年毕业后留在北京,进入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
植物组织培养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如辣椒、茄子、西红柿的一部分接种在合成培养基上,使其按照预定目标生长发育成新植株的一门生物技术。张树根介绍,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室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无菌室内培育植株,另一块是把人工培育的植株拿到大棚内种植、实验。张树根的工作属于第二块,在大棚里从事甜椒的育种工作。
张树根的田间育种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海淀上庄示范基地从事甜椒新品种的种植、实验。第二阶段在海南三亚,进行新品种第二代的试验种植,他们的术语称之为“南繁加代”。
他说自己就是个农民
无论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张树根的田间育种工作都十分辛苦。
第一阶段是每年的上半年,在海淀上庄。地里的活儿和工厂车间、机关团体的活儿不一样,得贪早儿。凌晨5点起床,一口气干到10点;中午吃饭、休息,下午从3点开始,再一口气干到晚8点,算下来每天整整10小时的工作量。这些且不说,单说蔬菜大棚里的滋味儿就够人一受的,头上大汗淋漓、脚上沾满泥土、身体只要一触动甜椒秧,立刻就会飞起一群群的蚜虫来,密密麻麻地爬满一身,张树根上身着白色衬衫,眨眼之间就变成了绿色。记者忍不住对张树根说:“你这大棚里可够受罪的?”张树根说:“习惯了,就工作环境来讲,其实我就是个农民。”
第二阶段“南繁加代”就更辛苦了。
“南繁加代”地点在海南三亚。前几年,连住房都没有,就在菜地边上搭个窝棚,洗洗涮涮、吃饭睡觉都在窝棚里解决了。到了晚上,蚊虫“嗡嗡嗡”地叫着找上门来了,根本没法抵挡,每天早晨起来都是一身的红包。2011年夏,海南狂风暴雨,张树根说:“比今年北京‘7.21’大雨大得多了,碗口粗的树不知道刮倒了多少?就像天漏了一般。”他和另一位技术人员、一位工人24小时守在地里不敢睡觉,要保苗啊!狂风暴雨把棚膜掀翻了,他们顶着风雨把棚膜盖上,刚刚盖好,暴雨狂风又把棚膜吹了起来,就这样掀了盖、盖了掀,不知经过多少个回合,直到风停雨住才罢手。棚里的苗保住了,他们几个人也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
“南繁加代”,不是三两天就能够结束的,每年9月份到海南,直至转年1月份才回北京。
他的甜椒为啥带辣味
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市场推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市科委扶持的项目海丰25号(微辣形圆椒),品种选育6年之久才走入市场。张树根说,同样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地区需求是不同的,要制好种,然后找农民、找经销商,向人家宣传自己的新品种抗病性如何好?果形如何好?口感如何好?产量如何高?比如海丰25号,属于甜椒微辣形,有的农民能接受,有的农民就接受不了,问张树根:“你的甜辣椒怎么还带辣味啊?”张树根就得耐心地向对方解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啦,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化,产生新的需求,比如甜椒略带辣味儿,大城市有很多消费者就非常欢迎。”解释的过程,其实就是转变农民传统观念的过程,有时候免不了要费一番唇舌。假如对方接受他们的宣传,那么,他们还得帮助对方试种。张树根说,这几年,为推广甜椒新品种,全国各省份除西藏之外,他已经跑遍了。他说,效果是令人欣慰的,现在,海丰25号已经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河北、天津及云南等地大面积推广。
在多年的育种工作中,张树根始终坚持将花培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田间花培品系的选育,进行品种或杂交种的选育。时至今日,他和组培室的主要科研人员一起,育成了辣椒杂交种海丰12号、海丰14号以及新近推出的海丰26号、海丰27号和辣椒杂交种海丰28号等,此外,还初步选育成功一个干椒品种海花117。其中海丰12号和海丰14号通过了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所育成的品种或杂交种中,以张树根为主选育成功的有海丰14号、海丰28号。
他的培训为啥受欢迎
张树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科技支农。众所周知,现在农民的市场意识提升了,种什么庄稼要讲究科技含量,因此,张树根的培训课很受农民朋友们的欢迎,北京远郊区县如延庆、怀柔、密云、顺义、房山及大兴等他都去做过培训。每次培训,农民们都会各取所取,挑选适合自己的品种回去种植,到采摘的时候,每个甜椒新品种平均增收都在三成以上,农民们很高兴。培训过程中,张树根还给农民们讲解甜椒早熟方面的知识,因为早熟就可以早收获,早收获就可以早上市,早上市就可以早赚钱,农民朋友们听课的热情非常高。
2011年,海淀区苏家坨乡建设蔬菜大棚,大棚建起来了,但是农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苏家坨乡以前是以种植果树为主的,种植蔬菜大家缺乏经验。张树根在参加海淀区组织的科技下乡和技术指导工作中,积极为苏家坨乡提供甜椒、彩椒、角椒等种苗,种满5个大棚。此后,他定期到苏家坨乡指导大棚管理,如大棚里的湿度要求、怎么打药、什么时候采摘等都一一予以指导。记者问张树根:“产量怎么样?”他回答:“产量、产值都满足了农民们的预期。”
张树根深入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切实帮助农民解决栽培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民种蔬菜致富,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方式受到了海淀区科委的充分肯定。2005年,由海淀区科委推荐,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新星项目并荣获北京科技新星称号,2011年,张树根荣获海淀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被评为海淀区区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张树根
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技术推广、甜椒育种等技术工作。获国家专利3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星火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先后获得北京市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科技新星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
他的工作是田间育种
1994年9月,张树根从老家湖南醴陵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蔬菜园艺系,1998年毕业后留在北京,进入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
植物组织培养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如辣椒、茄子、西红柿的一部分接种在合成培养基上,使其按照预定目标生长发育成新植株的一门生物技术。张树根介绍,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室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无菌室内培育植株,另一块是把人工培育的植株拿到大棚内种植、实验。张树根的工作属于第二块,在大棚里从事甜椒的育种工作。
张树根的田间育种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海淀上庄示范基地从事甜椒新品种的种植、实验。第二阶段在海南三亚,进行新品种第二代的试验种植,他们的术语称之为“南繁加代”。
他说自己就是个农民
无论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张树根的田间育种工作都十分辛苦。
第一阶段是每年的上半年,在海淀上庄。地里的活儿和工厂车间、机关团体的活儿不一样,得贪早儿。凌晨5点起床,一口气干到10点;中午吃饭、休息,下午从3点开始,再一口气干到晚8点,算下来每天整整10小时的工作量。这些且不说,单说蔬菜大棚里的滋味儿就够人一受的,头上大汗淋漓、脚上沾满泥土、身体只要一触动甜椒秧,立刻就会飞起一群群的蚜虫来,密密麻麻地爬满一身,张树根上身着白色衬衫,眨眼之间就变成了绿色。记者忍不住对张树根说:“你这大棚里可够受罪的?”张树根说:“习惯了,就工作环境来讲,其实我就是个农民。”
第二阶段“南繁加代”就更辛苦了。
“南繁加代”地点在海南三亚。前几年,连住房都没有,就在菜地边上搭个窝棚,洗洗涮涮、吃饭睡觉都在窝棚里解决了。到了晚上,蚊虫“嗡嗡嗡”地叫着找上门来了,根本没法抵挡,每天早晨起来都是一身的红包。2011年夏,海南狂风暴雨,张树根说:“比今年北京‘7.21’大雨大得多了,碗口粗的树不知道刮倒了多少?就像天漏了一般。”他和另一位技术人员、一位工人24小时守在地里不敢睡觉,要保苗啊!狂风暴雨把棚膜掀翻了,他们顶着风雨把棚膜盖上,刚刚盖好,暴雨狂风又把棚膜吹了起来,就这样掀了盖、盖了掀,不知经过多少个回合,直到风停雨住才罢手。棚里的苗保住了,他们几个人也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
“南繁加代”,不是三两天就能够结束的,每年9月份到海南,直至转年1月份才回北京。
他的甜椒为啥带辣味
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市场推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市科委扶持的项目海丰25号(微辣形圆椒),品种选育6年之久才走入市场。张树根说,同样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地区需求是不同的,要制好种,然后找农民、找经销商,向人家宣传自己的新品种抗病性如何好?果形如何好?口感如何好?产量如何高?比如海丰25号,属于甜椒微辣形,有的农民能接受,有的农民就接受不了,问张树根:“你的甜辣椒怎么还带辣味啊?”张树根就得耐心地向对方解释,“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啦,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化,产生新的需求,比如甜椒略带辣味儿,大城市有很多消费者就非常欢迎。”解释的过程,其实就是转变农民传统观念的过程,有时候免不了要费一番唇舌。假如对方接受他们的宣传,那么,他们还得帮助对方试种。张树根说,这几年,为推广甜椒新品种,全国各省份除西藏之外,他已经跑遍了。他说,效果是令人欣慰的,现在,海丰25号已经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河北、天津及云南等地大面积推广。
在多年的育种工作中,张树根始终坚持将花培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田间花培品系的选育,进行品种或杂交种的选育。时至今日,他和组培室的主要科研人员一起,育成了辣椒杂交种海丰12号、海丰14号以及新近推出的海丰26号、海丰27号和辣椒杂交种海丰28号等,此外,还初步选育成功一个干椒品种海花117。其中海丰12号和海丰14号通过了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所育成的品种或杂交种中,以张树根为主选育成功的有海丰14号、海丰28号。
他的培训为啥受欢迎
张树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科技支农。众所周知,现在农民的市场意识提升了,种什么庄稼要讲究科技含量,因此,张树根的培训课很受农民朋友们的欢迎,北京远郊区县如延庆、怀柔、密云、顺义、房山及大兴等他都去做过培训。每次培训,农民们都会各取所取,挑选适合自己的品种回去种植,到采摘的时候,每个甜椒新品种平均增收都在三成以上,农民们很高兴。培训过程中,张树根还给农民们讲解甜椒早熟方面的知识,因为早熟就可以早收获,早收获就可以早上市,早上市就可以早赚钱,农民朋友们听课的热情非常高。
2011年,海淀区苏家坨乡建设蔬菜大棚,大棚建起来了,但是农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苏家坨乡以前是以种植果树为主的,种植蔬菜大家缺乏经验。张树根在参加海淀区组织的科技下乡和技术指导工作中,积极为苏家坨乡提供甜椒、彩椒、角椒等种苗,种满5个大棚。此后,他定期到苏家坨乡指导大棚管理,如大棚里的湿度要求、怎么打药、什么时候采摘等都一一予以指导。记者问张树根:“产量怎么样?”他回答:“产量、产值都满足了农民们的预期。”
张树根深入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切实帮助农民解决栽培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民种蔬菜致富,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方式受到了海淀区科委的充分肯定。2005年,由海淀区科委推荐,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新星项目并荣获北京科技新星称号,2011年,张树根荣获海淀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被评为海淀区区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张树根
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技术推广、甜椒育种等技术工作。获国家专利3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星火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先后获得北京市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科技新星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使其成为能够担负科技研究重任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