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构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指导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构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指导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研究》创刊30周年了。作为国内最早一本专门发表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从当初的季刊到后来的双月刊和现在的月刊,从华中工学院一所大学办的刊物到成为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的会刊,它的成长、发展,不仅和我们这些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老兵、新秀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与高等教育学这样一个新兴学科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
一本专业性的学术期刊是否具有影响力,其实并不在于它的主管和主办单位的级别,它在刊物分级和检索系统如CSSCI中的位置,也不在于它所拥有的作者群行政地位之显赫,而在于它在专业共同体或者说“无形学院”中学术人对它自然而然的认可、发自内心的信赖和真心实意的拥戴。而测度这种认可、信赖和拥戴指数的一个基本观察角度,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10万留学生计划”起,就把招收外国留学生作为重要国策之一。此后,日本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2003年突破1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接收国之一。在新的国际化形势下,日本又提出“30万留学生计划”,从国家的亚洲战略角度重新调整留学生政策,强调留学生政策要与教育政策、外交政策、产业政策相结合。这对日本发挥其地域领导作用,促进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先后经历了反思与觉醒期、多元分化与价值冲突期、理性与世俗化时期、多元整合与回归超越期。社会变迁特别是阶层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动力,多维价值冲突以及社会主导价值整合是其变迁的次生动力和外在表现形式,外来文化的辐射和高校校园文化的浸润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催化剂。
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与分析,指出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体系不健全、运行效率和效益不高两大问题。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
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大学教育对生命的疏忽提醒我们关注大学生命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然而,目前的教育学界的研究却亟待深入。特别是对“认知体”如何经由“具体个人”而回归“生命体”以及如何回归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解答,
科举观是价值观念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于科举制度的价值认识。20世纪的科举观与20世纪科举制度变革、考试制度兴衰和中国社会变迁紧密相关。揭示20世纪科举观念变迁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利于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得失、有利于揭示考试基本规律,也有利于充分展示1905年科举废止以后社会变迁的曲折经历。
1978年5月17日成立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它的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0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44始人潘懋元先生的带领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开44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联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30年来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昨天,畅谈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今天,
美国大学对学生发展理论的研究有着近百年的历史。美国学生发展理论包括个体与环境、社会心理、认知和价值观和整合型理论四个基本类型。这些理论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来解释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理论研究的重点逐步从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某一特定方面转移到学生的总体发展上。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美国对女性学生、同性恋学生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学生的研究逐步增加。学生发展理论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学生管理实践,为学生宿舍管理、学务咨询、心理咨询等重要的学生事务管理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