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年代虽然已经远去,不过天津市唯一健在的106岁老红军彭焕生作为共产党员的红色情怀,却是永不褪色。
永远的长征精神
彭焕生住在一所老式的二层小楼里。66岁的大儿子彭京生引领笔者上楼。楼梯有些陡,尤其是转弯处更陡,老爷子却能每天扶着楼梯扶手上上下下,从来不让别人搀扶。
彭焕生191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长塘乡磨湾村,他从小便失去了父母,靠跟弟弟一起给地主打长工维持生活。1930年8月,红军从长沙打回井冈山的时候,彭焕生加入了赤卫队。说起红军故事,他就打开了话匣子,篇幅所限,略记几个之最吧。
最难忘:押解张辉瓒公审。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道:“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当时,他在红四军警卫连任副班长,是他押解着被活捉的张辉瓒到公审大会现场,目睹了其被当场处决的情景。这成为他抹不掉的记忆。
最艰苦:嚼草根煮皮带。过草地,没有粮食吃就嚼草根,一位战友抢先尝食草根,中毒牺牲,用生命告诉大家哪种草根不能吃。用刺刀把皮带切成小块,在饭盒里煮。牛皮带怎么能煮得烂呢?就是凭着一定要活着走出草地的信念,生生吞下去的。
最危险:过雪山险些被冻僵。从江西出发长征,每人只穿一身单衣,戴着一顶草帽、一件蓑衣、两双草鞋,爬雪山,没有御寒衣物,吃辣椒也抵不住风雪严寒。他就感觉人被冻僵了,大家互相拉扯着,互相鼓励着千万不能停下!因为,一旦停步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他说,没有钢铁意志,就过不了雪山啊!
和院子里的很多老军人不一样,彭老并不关注历史题材的节目,《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白求恩》以及崔永元的《我的长征》他一概不看。过去彭老看着邻居们热火朝天地讨论这些电视剧的情节,他总是笑眯眯站在旁边,决不搭茬儿。大家知道他走过长征,耳音又不好,有时会凑到他的耳边,向他求证一些问题,问问他这些内容电视剧拍得对不对。每到此时,他总会以不变应万变,用孩童般的语气抛出两个字:“忘了。”
宽广的革命胸怀
彭焕生106岁了,身体依然很健康,他的血压70/120毫米汞柱,心跳每分钟76~80次,心跳有力,全身血脉流通很好,医生给他做造影,测试他的血液由心脏经动脉流到脚趾回到静脉的情况,结果,他的血脉流通比四五十岁的人还好。
时常有人前来讨教长寿之道,他笑着摊开双手,说没有没有。大儿子彭京生说,我父亲长寿,最根本的是他的心大,心胸比天还宽广,从不计较私利。
上世纪50年代授军衔,许多他的老部下都授予了中校、大校,甚至少将衔,以他的资历和勤奋,怎么只给个少校衔呢?一些人觉得不公,他却觉得已经给得很高了。提职提薪的事,他不仅从来不计较,而且能让就让。他对子女的要求也极其严格,从小就要求他们做革命的接班人,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你拧在哪里就在哪里踏实工作。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该下乡的下乡、该当兵的当兵、该当工人的当工人,全是普通劳动者,没有一个当官发财的。子女也曾有过不理解,虽然老爸级别不低职位不高,毕竟有许多老关系,打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他就是不管。老爷子却认为,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还有什么可争的?当年他在地主家当长工,连饭也吃不饱,参加红军闹革命,就是让穷人们有饭吃、有衣穿。衣食无忧就是幸福的生活。
他的家乡在江西省吉安县长塘乡磨湾村,当年,村里有20多个青年参加了红军,许多人先后为革命献身,活下来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认为,革命胜利了,如果争名夺利,为自己谋好处,就对不起那些烈士。
老爷子的心地善良颇有口碑,平易近人,待人热情,爱兵如子。他在装甲一师当通讯排长时,常把战士请到自己家来改善生活。战士们把他家当成自己的家。长子彭京生说,我们兄妹几个,几乎是被战士们抱着长大的。所以,对战士感情很深。战士复原回到农村,有的生病了、有的盖房子缺钱,老爷子都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不论哪里遭受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他也积极捐款相助。
可贵的自立自强
老爷子能吃,炖牛肉,能吃五六块,涮羊肉,能吃半斤,海螃蟹能吃仨,大虾能吃四五只。您绝对想不到,他曾经是严重的胃溃疡患者。艰苦的战争环境使他患上胃溃疡,1972年,胃切除三分之二。他以革命精神对待疾病,坚信医生说的“胃口可以慢慢长大”,从流食、软食开始,循序渐进,竟锻炼养成了一个好胃口,令医生也感到惊讶。
老爷子的院子里有一块空地,离休之后,他又回归以前的农夫生活,不种粮食,种菜。把个菜园子打理得生机勃勃,蔬菜丰收,自家吃不了,就送给邻居分享。他一直劳作到96岁,才在儿女的劝说和请求下,不情愿地放下了锄头。
他还是闲不住,每天到附近的北宁公园溜达,跟老人们聊天,一转悠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104岁时,才在儿女的劝说下,不到公园溜达了。
他仍然闲不住,坚持自己洗内衣内裤,不让儿子儿媳动手。有时,楼上忽然传来洗衣机转动的声音,跑上楼一看,老爷子在洗替换下的单衣呢,赶紧拦住,请他回屋看军事频道。
晚年生活中,看电视成了老人最主要的消遣方式,最爱看军事节目。他从1930年参加红军至1966年从正团级(行政12级)岗位离休,一直身着戎装,当了一辈子职业军人。他与部队的感情是和生命融为一体的。纪录片里那些经典战役和著名将领的介绍,把他带回到峥嵘岁月,军事科技和部队训练生活的新闻,又满足了他关心部队新发展的愿望。他在部队长期从事军事通讯工作,也最关心通讯兵的发展,看到如今坐在通讯战车上用电脑指挥作战,预警机在蓝天翱翔,他兴奋地大叫,神了,真是神了!
(责编:孙展)
永远的长征精神
彭焕生住在一所老式的二层小楼里。66岁的大儿子彭京生引领笔者上楼。楼梯有些陡,尤其是转弯处更陡,老爷子却能每天扶着楼梯扶手上上下下,从来不让别人搀扶。
彭焕生191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长塘乡磨湾村,他从小便失去了父母,靠跟弟弟一起给地主打长工维持生活。1930年8月,红军从长沙打回井冈山的时候,彭焕生加入了赤卫队。说起红军故事,他就打开了话匣子,篇幅所限,略记几个之最吧。
最难忘:押解张辉瓒公审。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道:“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当时,他在红四军警卫连任副班长,是他押解着被活捉的张辉瓒到公审大会现场,目睹了其被当场处决的情景。这成为他抹不掉的记忆。
最艰苦:嚼草根煮皮带。过草地,没有粮食吃就嚼草根,一位战友抢先尝食草根,中毒牺牲,用生命告诉大家哪种草根不能吃。用刺刀把皮带切成小块,在饭盒里煮。牛皮带怎么能煮得烂呢?就是凭着一定要活着走出草地的信念,生生吞下去的。
最危险:过雪山险些被冻僵。从江西出发长征,每人只穿一身单衣,戴着一顶草帽、一件蓑衣、两双草鞋,爬雪山,没有御寒衣物,吃辣椒也抵不住风雪严寒。他就感觉人被冻僵了,大家互相拉扯着,互相鼓励着千万不能停下!因为,一旦停步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他说,没有钢铁意志,就过不了雪山啊!
和院子里的很多老军人不一样,彭老并不关注历史题材的节目,《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白求恩》以及崔永元的《我的长征》他一概不看。过去彭老看着邻居们热火朝天地讨论这些电视剧的情节,他总是笑眯眯站在旁边,决不搭茬儿。大家知道他走过长征,耳音又不好,有时会凑到他的耳边,向他求证一些问题,问问他这些内容电视剧拍得对不对。每到此时,他总会以不变应万变,用孩童般的语气抛出两个字:“忘了。”
宽广的革命胸怀
彭焕生106岁了,身体依然很健康,他的血压70/120毫米汞柱,心跳每分钟76~80次,心跳有力,全身血脉流通很好,医生给他做造影,测试他的血液由心脏经动脉流到脚趾回到静脉的情况,结果,他的血脉流通比四五十岁的人还好。
时常有人前来讨教长寿之道,他笑着摊开双手,说没有没有。大儿子彭京生说,我父亲长寿,最根本的是他的心大,心胸比天还宽广,从不计较私利。
上世纪50年代授军衔,许多他的老部下都授予了中校、大校,甚至少将衔,以他的资历和勤奋,怎么只给个少校衔呢?一些人觉得不公,他却觉得已经给得很高了。提职提薪的事,他不仅从来不计较,而且能让就让。他对子女的要求也极其严格,从小就要求他们做革命的接班人,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你拧在哪里就在哪里踏实工作。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该下乡的下乡、该当兵的当兵、该当工人的当工人,全是普通劳动者,没有一个当官发财的。子女也曾有过不理解,虽然老爸级别不低职位不高,毕竟有许多老关系,打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他就是不管。老爷子却认为,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还有什么可争的?当年他在地主家当长工,连饭也吃不饱,参加红军闹革命,就是让穷人们有饭吃、有衣穿。衣食无忧就是幸福的生活。
他的家乡在江西省吉安县长塘乡磨湾村,当年,村里有20多个青年参加了红军,许多人先后为革命献身,活下来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认为,革命胜利了,如果争名夺利,为自己谋好处,就对不起那些烈士。
老爷子的心地善良颇有口碑,平易近人,待人热情,爱兵如子。他在装甲一师当通讯排长时,常把战士请到自己家来改善生活。战士们把他家当成自己的家。长子彭京生说,我们兄妹几个,几乎是被战士们抱着长大的。所以,对战士感情很深。战士复原回到农村,有的生病了、有的盖房子缺钱,老爷子都慷慨解囊,倾力相助。不论哪里遭受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他也积极捐款相助。
可贵的自立自强
老爷子能吃,炖牛肉,能吃五六块,涮羊肉,能吃半斤,海螃蟹能吃仨,大虾能吃四五只。您绝对想不到,他曾经是严重的胃溃疡患者。艰苦的战争环境使他患上胃溃疡,1972年,胃切除三分之二。他以革命精神对待疾病,坚信医生说的“胃口可以慢慢长大”,从流食、软食开始,循序渐进,竟锻炼养成了一个好胃口,令医生也感到惊讶。
老爷子的院子里有一块空地,离休之后,他又回归以前的农夫生活,不种粮食,种菜。把个菜园子打理得生机勃勃,蔬菜丰收,自家吃不了,就送给邻居分享。他一直劳作到96岁,才在儿女的劝说和请求下,不情愿地放下了锄头。
他还是闲不住,每天到附近的北宁公园溜达,跟老人们聊天,一转悠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104岁时,才在儿女的劝说下,不到公园溜达了。
他仍然闲不住,坚持自己洗内衣内裤,不让儿子儿媳动手。有时,楼上忽然传来洗衣机转动的声音,跑上楼一看,老爷子在洗替换下的单衣呢,赶紧拦住,请他回屋看军事频道。
晚年生活中,看电视成了老人最主要的消遣方式,最爱看军事节目。他从1930年参加红军至1966年从正团级(行政12级)岗位离休,一直身着戎装,当了一辈子职业军人。他与部队的感情是和生命融为一体的。纪录片里那些经典战役和著名将领的介绍,把他带回到峥嵘岁月,军事科技和部队训练生活的新闻,又满足了他关心部队新发展的愿望。他在部队长期从事军事通讯工作,也最关心通讯兵的发展,看到如今坐在通讯战车上用电脑指挥作战,预警机在蓝天翱翔,他兴奋地大叫,神了,真是神了!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