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更要着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总体上来看,2010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都会好于2009年。随着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以及近10万亿的新增贷款的投入,中国经济已经恢复了快速增长。
如在政策上再加一把火,在融资,税收等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进一步开放垄断行业,民间投资将成为2010年经济增长的新推动力。
然而,一种倾向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在经济恢复的同时,也要防止部分地区增长过快的趋势。
1 增长未必硬道理
纵观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历史,中国经济增长过快造成的问题,远大于增长不足而造成的问题。仅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前,中国就又经历过一次近乎过热的宏观态势。2007年经济增长近乎13%,通货膨胀超过了8%,房地产泡沫、股市的泡沫均已形成。为此,中央不得不用“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把过热的经济压一压。
当然,在当前的情况下,断言2010年经济过热还为时过早。但是,2009年上半年一些省市的经济增长率已经高达16%。在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各地都上了很多的大项目。最近披露出来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融资平台已经高达6000余家,从银行融资近6万亿人民币。这些都很容易成为地方经济过热的导火索。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有很强的激励机制来推高GDP增长。只有高增长才能有高税收。地方政府都把GDP高增长,当成政绩的最重要部分。发展是硬道理,往往变成了增长是硬道理。
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往往就是谬误。在我们的体制中,对过高的GDP并没有一个及时调节机制。总要等到出现高通货膨胀时,才不得不由中央下令宏观调控,紧收银根。在过去三十年中,这种现象屡屡出现,成为中国经济中的顽症之一。
怎么办?
2 建立反激励机制
因此建议,建立一个控制过商增长的自动调节机制,或者说是一种反激励机制,让增长过热省份得不到很大好处,或是得不偿失,使之知难而退。
例如,建立一个机制把超高增长产生的新增财政收入拿走一部分,或者增加该省市的节能减排指标等等,抑制他们追求过高的GDP的积极性,使之转成靠改善增长的模式,提高增长的质量,而不是加快速度来得到好处。有了这一机制,在宏观上就不必总是靠中央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调节。
这个机制称之为“鞭打过快牛的机制”。
当然,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十分重要。为公平起见,应该对东、中、西部、东北有不同的增长限制。例如,如果国家增长目标定为8%,则当东部增长超过10%时,反激励机制就开始启动,而中部、东北启动的标准为11%,西部为12%,形成一个增长梯度。这样会有利于地区平衡发展。
同样的,这一反激励机制也可以是一个逐步加大的过程。还是以东部为例,如果增长大于10%,新增地方税收部分中央收走30%,GDP增长大于11%,则收走50%,大于12%,收走70%。还可以增加该省的减排指标等等,使之得不偿失。
有了这套机制,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鼓励地方政府不再盲目追求高增长,而在增长的质量上,从效率上下功夫。
3 引导竞争良性化
当然,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原则,具体的增长限制标准,反激励措施的设计等都要经过详细调研。精心设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鞭打过快牛”的机制,就是引导这一竞争向良性发展。
为什么其它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这套机制?这首先是其他国家的政府没有对GDP增长有如此强烈的追求。增长更多的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而企业受利率、汇率、成本等制约比较大,政府在经济增长中起的作用不大。但即使是这样,西方经济中也经常会出现经济过热,资产泡沫现象。事实上,即使是发达的西方经济国家也并没有解决景气循环的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推动。我们的经济震荡幅度更大。然而,如果有一个设计得很好的自动调节机制,我们就有可能比西方经济有更多一层的调节机制,从而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平稳。
如在政策上再加一把火,在融资,税收等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进一步开放垄断行业,民间投资将成为2010年经济增长的新推动力。
然而,一种倾向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在经济恢复的同时,也要防止部分地区增长过快的趋势。
1 增长未必硬道理
纵观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历史,中国经济增长过快造成的问题,远大于增长不足而造成的问题。仅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前,中国就又经历过一次近乎过热的宏观态势。2007年经济增长近乎13%,通货膨胀超过了8%,房地产泡沫、股市的泡沫均已形成。为此,中央不得不用“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把过热的经济压一压。
当然,在当前的情况下,断言2010年经济过热还为时过早。但是,2009年上半年一些省市的经济增长率已经高达16%。在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各地都上了很多的大项目。最近披露出来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融资平台已经高达6000余家,从银行融资近6万亿人民币。这些都很容易成为地方经济过热的导火索。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有很强的激励机制来推高GDP增长。只有高增长才能有高税收。地方政府都把GDP高增长,当成政绩的最重要部分。发展是硬道理,往往变成了增长是硬道理。
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往往就是谬误。在我们的体制中,对过高的GDP并没有一个及时调节机制。总要等到出现高通货膨胀时,才不得不由中央下令宏观调控,紧收银根。在过去三十年中,这种现象屡屡出现,成为中国经济中的顽症之一。
怎么办?
2 建立反激励机制
因此建议,建立一个控制过商增长的自动调节机制,或者说是一种反激励机制,让增长过热省份得不到很大好处,或是得不偿失,使之知难而退。
例如,建立一个机制把超高增长产生的新增财政收入拿走一部分,或者增加该省市的节能减排指标等等,抑制他们追求过高的GDP的积极性,使之转成靠改善增长的模式,提高增长的质量,而不是加快速度来得到好处。有了这一机制,在宏观上就不必总是靠中央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调节。
这个机制称之为“鞭打过快牛的机制”。
当然,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十分重要。为公平起见,应该对东、中、西部、东北有不同的增长限制。例如,如果国家增长目标定为8%,则当东部增长超过10%时,反激励机制就开始启动,而中部、东北启动的标准为11%,西部为12%,形成一个增长梯度。这样会有利于地区平衡发展。
同样的,这一反激励机制也可以是一个逐步加大的过程。还是以东部为例,如果增长大于10%,新增地方税收部分中央收走30%,GDP增长大于11%,则收走50%,大于12%,收走70%。还可以增加该省的减排指标等等,使之得不偿失。
有了这套机制,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鼓励地方政府不再盲目追求高增长,而在增长的质量上,从效率上下功夫。
3 引导竞争良性化
当然,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原则,具体的增长限制标准,反激励措施的设计等都要经过详细调研。精心设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鞭打过快牛”的机制,就是引导这一竞争向良性发展。
为什么其它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这套机制?这首先是其他国家的政府没有对GDP增长有如此强烈的追求。增长更多的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而企业受利率、汇率、成本等制约比较大,政府在经济增长中起的作用不大。但即使是这样,西方经济中也经常会出现经济过热,资产泡沫现象。事实上,即使是发达的西方经济国家也并没有解决景气循环的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推动。我们的经济震荡幅度更大。然而,如果有一个设计得很好的自动调节机制,我们就有可能比西方经济有更多一层的调节机制,从而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