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是学校不可动摇的文化理念,有了鲜明的精神文化传统,学校就有了独特的教育身份。”创建于1902年的江苏省淮阴中学,秉承爱国教育家李更生先生“竖起脊梁担事”的精神,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立志成才、追求卓越的志向,努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课程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卓有成效的精品德育。
一、唤醒担当——精心规划德育活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淮阴中学顺应形势,将“担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品牌,开展以形成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基本品质为特征的成人教育,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为特征的成才教育,和以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建功立业为特征的成功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学校的德育实践,必须转变观念,变灌输为唤醒,每一个教育活动必须精心设计、精细实施、精炼提升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淮阴中学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品牌,并显示出巨大的教育力量。
一是“系列励志教育”德育品牌。近年来,学校邀请学界名流、杰出人物、道德模范等来校讲学,并与学生交流,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祝世宁院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高考励志演讲专家王国权等等,让学生与大师对话,领略大师风范,体悟人生价值,激发自己的生命力量。
二是“弘毅之旅”德育品牌。从2006年起,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徒步前往周恩来纪念馆,举行往返约三十公里的“弘毅之旅”教育体验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缅怀总理的丰功伟绩,学习总理的品格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挑战个人心理和体能的极限,磨练意志,增强信心,唤醒他们坚韧顽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力量。
三是“文明关爱”德育品牌。学校设立了“李更生奖学金”“淮钢奖(助)学金”“爱心基金会”等奖助学机制,用于奖助学的资金每年都达到130万元左右,无论是出身于贫寒农村家庭的学生,还是来自于下岗失业工人家庭的学生,都不会因为家境的贫寒而辍学。学校坚持将经济资助和保护个人隐私、进行心理关爱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受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帮助,正确对待家庭的困难,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是“毕业教育”德育品牌。淮阴中学不仅非常注重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还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毕业教育。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都会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召集所有学生回到母校,举办毕业典礼,拍摄集体照片,与恩师话别。学校精心安排每一项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加毕业典礼,制作学生三年的成长历程回顾课件,校长和老师道出临别赠言,家长和学生代表发表离别感言,激励学生铭记“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的使命和责任,续写人生的光荣与辉煌。
二、润物无声——精心营造德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同化性,陶冶着人的能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淮阴中学以“文明班级”“示范班级”和“周恩来班”的创建为抓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日益形成各具特色、积极向上、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班级德育小环境。
根据一百多年办学历史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学校以人文关怀、滋养成长为依托,精心布局自然景点和文化景观,发掘、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蕴,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景点的教育功能,精心营造历史积淀与现代精神浑然一体的德育大环境:校训“进德修业,弘毅笃行”、林散之先生的“学无止境”、匡亚明先生的“饮水思源”、以周恩来塑像为中心的“一品梅园”、爱国教育家李更生塑像,刻有中外名人的浮雕和长诗《光荣之门》的百年校庆纪念碑,以及“担当石”和“超越碑”等文化景点,都引导着学生铭记光荣,见贤思齐,进德修业。
三、珍爱学生——精心设计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一个难题。淮阴中学在德育评价方面,知难而进,努力实现从以追求结果、效率为目的,重集体价值轻个体价值的传统评价方式,向体现导向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转变,强调自评、他评、互评等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把对学生的珍爱延伸到对学生青春岁月的铭记之中。
2005年以来,学校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创设了《学生成长记录册》,为每一名学生创建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全面、协调、自主发展。学校专门设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室,把每一届毕业学生的成长记录完完整整地装订保存起来。校长张元贵说:“这些孩子在淮阴中学生活的三年,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这里记载着他们成长的足迹、喜怒哀乐,是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是淮阴中学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好好地珍藏。”每当有毕业生返回学校时,他们总愿意到这里来翻一翻《成长记录册》,读一读“老师祝愿”“家长寄语”“心灵感悟”……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高中生活。
今天的努力,献给未来的将是巨大的财富。我们坚信,德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在于唤醒学生内在的成长力量,唤醒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担当的毅力、气魄和信心,成就学生个人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富强。
【夏衡,江苏省淮阴中学德育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南 丽
一、唤醒担当——精心规划德育活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淮阴中学顺应形势,将“担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品牌,开展以形成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基本品质为特征的成人教育,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为特征的成才教育,和以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建功立业为特征的成功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学校的德育实践,必须转变观念,变灌输为唤醒,每一个教育活动必须精心设计、精细实施、精炼提升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淮阴中学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品牌,并显示出巨大的教育力量。
一是“系列励志教育”德育品牌。近年来,学校邀请学界名流、杰出人物、道德模范等来校讲学,并与学生交流,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祝世宁院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高考励志演讲专家王国权等等,让学生与大师对话,领略大师风范,体悟人生价值,激发自己的生命力量。
二是“弘毅之旅”德育品牌。从2006年起,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徒步前往周恩来纪念馆,举行往返约三十公里的“弘毅之旅”教育体验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缅怀总理的丰功伟绩,学习总理的品格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挑战个人心理和体能的极限,磨练意志,增强信心,唤醒他们坚韧顽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力量。
三是“文明关爱”德育品牌。学校设立了“李更生奖学金”“淮钢奖(助)学金”“爱心基金会”等奖助学机制,用于奖助学的资金每年都达到130万元左右,无论是出身于贫寒农村家庭的学生,还是来自于下岗失业工人家庭的学生,都不会因为家境的贫寒而辍学。学校坚持将经济资助和保护个人隐私、进行心理关爱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受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帮助,正确对待家庭的困难,引导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四是“毕业教育”德育品牌。淮阴中学不仅非常注重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还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毕业教育。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都会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召集所有学生回到母校,举办毕业典礼,拍摄集体照片,与恩师话别。学校精心安排每一项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加毕业典礼,制作学生三年的成长历程回顾课件,校长和老师道出临别赠言,家长和学生代表发表离别感言,激励学生铭记“入则进德修业,出则任重道远”的使命和责任,续写人生的光荣与辉煌。
二、润物无声——精心营造德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同化性,陶冶着人的能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淮阴中学以“文明班级”“示范班级”和“周恩来班”的创建为抓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日益形成各具特色、积极向上、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班级德育小环境。
根据一百多年办学历史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学校以人文关怀、滋养成长为依托,精心布局自然景点和文化景观,发掘、丰富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蕴,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景点的教育功能,精心营造历史积淀与现代精神浑然一体的德育大环境:校训“进德修业,弘毅笃行”、林散之先生的“学无止境”、匡亚明先生的“饮水思源”、以周恩来塑像为中心的“一品梅园”、爱国教育家李更生塑像,刻有中外名人的浮雕和长诗《光荣之门》的百年校庆纪念碑,以及“担当石”和“超越碑”等文化景点,都引导着学生铭记光荣,见贤思齐,进德修业。
三、珍爱学生——精心设计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一个难题。淮阴中学在德育评价方面,知难而进,努力实现从以追求结果、效率为目的,重集体价值轻个体价值的传统评价方式,向体现导向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转变,强调自评、他评、互评等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把对学生的珍爱延伸到对学生青春岁月的铭记之中。
2005年以来,学校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创设了《学生成长记录册》,为每一名学生创建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全面、协调、自主发展。学校专门设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室,把每一届毕业学生的成长记录完完整整地装订保存起来。校长张元贵说:“这些孩子在淮阴中学生活的三年,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这里记载着他们成长的足迹、喜怒哀乐,是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是淮阴中学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好好地珍藏。”每当有毕业生返回学校时,他们总愿意到这里来翻一翻《成长记录册》,读一读“老师祝愿”“家长寄语”“心灵感悟”……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高中生活。
今天的努力,献给未来的将是巨大的财富。我们坚信,德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在于唤醒学生内在的成长力量,唤醒学生敢于竞争、勇于担当的毅力、气魄和信心,成就学生个人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富强。
【夏衡,江苏省淮阴中学德育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