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学语文的感受是:内容繁,兴趣淡,费时长,收效慢。
在中学阶段,还没有哪门课像语文这样把识字、阅读、写作的教学单一地贯穿始终,也没有像语文科这样内容庞杂、知识零散、缺乏序列,犹如“无底之洞”。对许多有过语文复习经验的学生来说,复习语文的确是“味如鸡肋”,弃之不能,嚼之无味,进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水平(主要是能力)几乎陷于停滞状态。
在复习中,有的缺乏激情,茫然无措,觉得学与不学一个样;有的浮躁难耐,急功近利,企望一蹴而就;有的好高骛远,走马观花;有的眼高手低,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种种弊症,自然导致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疲软”二字可以形象地概括语文复习的这种状况。 经验表明,学语文必须有一个积微起纤、点滴成河、“零存整取”的渐进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走下去,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幻想立竿见影,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是极不现实的。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状况是:复习周期短,具体知识又常常得“炒剩饭”,教学对象又有上述种种不足之症。在此,笔者从事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开山凿石,颇感不易,静心思考,积累了几点体会,借此就教于同行贤辈。
一、大胆拓宽语文知识面,开掘提高语文能力的新渠道
大家知道,“遵本(课本)循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是语文复习中不可忽视的原则。但教材毕竟只是读和写的例子,且篇目有限,考卷中直接出自教材的题目也少得可怜,考题与教材“脱钩”早成事实。我们体会出,语文还是一门自学自悟性特别强的学科。因此,在有选择性地复习好教材经典篇目的同时,还可以去寻找一些既让学生饶有兴趣,又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来。
我们知道,没有哪门学科像语文一样具有如此广阔、丰富的实践性,日常生活中接触语文的机会极多。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启发学生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民情习俗、谚俗口语、墙报广告、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等身边活动中去熟练语文、实践语文,从而扒罗剔抉,集腋成裘。让学生从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语文知识实践和语文能力提高的新的突破口。
试举若干例子并说明如下:
民俗口语:捉蛇拱自己肚子(作茧自缚);水落三埂田(木已成舟);肥水不落外人田(楚弓楚得);伸脚抖倒娘,弄脚抖倒爷(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1992年高考(4分题):“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个鼻孔出气;打开天窗说亮话”等四个俗语转换成四个四字格成语。学生熟悉了这种语言运用实践,做题效果就会好。
新方言:侃大山(闲聊)、盖了帽儿(最棒的)、踩一脚(刹车)、形象困难(长相不佳)。
民俗:岔路口石碑文字“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对偶、借喻)。农村家屋落成架梁:紫微高照(语义)。
家门口贴倒立的福字:“福”倒(到)了。(谐音双关)
民用联语:出句:祀祖宗一柱清香,毕恭毕敬;对句:教儿孙两行正业,曰耕曰读。横批——克昌厥后(词义)
近年考题中常有“对联”题,学生训练有素,也就能应付自如。
时代新语:大款、大亨、大腕、富婆、打的、洗钱、发烧友、拿牌子、品位、下海、安乐死、外来妹、打工仔、经济实体、运作、媒体、包装、写字楼、股份制、基因、克隆、培育市场、效应,“软”和“硬”(市场、环境、通货、科学),第三产业、零增长、负增长。
2007年8月16日,国家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奔奔族、独二代、返券、黄牛、晒容、学术超男、换客等收录其中。由此足见我国语言强大的生命力,可增强学生自豪感并大大丰富其语言掌握。
宣传标语: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节奏及语法结构)
各国申办奥运主题口号:
1996年,亚特兰大:亚特兰大尊重奥委会的选择!(不亢不卑)
希腊:雅典,1996属于雅典!(口气大.不得体)
2000年,柏林:1、“柏林已成为世界人民的象征和美好未来的希望!”(冗长);2、“柏林感谢世界!”(精当)
北京:“开放的北京盼奥运!”(语意深长)
悉尼:初为:“2000年奥运将是安全的、组织得好的,没有任何财政困难的。”(冗长,也不切主题),后改为:“共享奥运精神。”(精简、明确)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蕴涵世人期盼)
2008年北京奥运:“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大气,恳切)
报刊语:十三届世界足球锦标赛消息:西班牙队不敌比利时队——“红魔”晋四强,“斗牛士”走麦城(借代)。人才流向的特征——孔雀东南飞。(借喻)
《瞭望》杂志专栏:脂麻通鉴(通假词义)
报纸评论标题:圆凿方枘,龃龉难人(字词意义)
影视:电视剧名《皇城根儿》(儿化韵)。纪念中日建交20周年电视晚会主题名:赤县扶桑共此时。(借代)
广告: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对偶,气韵);某美容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巧妙,诙谐);某风扇广告:实不相瞒,天仙牌的名气是“吹”出来。(双关)
歌词:一般来说,歌词活泼清新、富有时代气息,能道出生活哲理,这些歌词可使学生写出富有感情色彩和文学色彩的文章来。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跟着感觉走;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人人手拉手,彼此心连心;潇洒走一回;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内容,学生平时熟视无睹,自然也就失之交臂了。而一旦意识到了,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身边的事事物物的确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面窗户一旦开放,迎面扑来的是生气勃勃、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为学生真正领悟语文这一学科的奇妙无穷提供了一把多能钥匙。《孙子》说:“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
当然,我们在此绝对不是鼓吹可以弃教材于不顾,我们只是试图给学生找到一块新的语文演练阵地。应该说,这是一个极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语文教与学的市场,值得去培育,去挖掘。
二、教法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灵活实际,突出个性
为了达到唤起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攀登语文学习高峰的强烈欲望,最终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教学引导方法上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是,那种划分章节、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教八股”把他们给教惨了。犹如老牛拉破车,“少”(内容窄),“慢”(长进 慢),“差”(能力差),“费”(费时无效)。有识之士莫不有此共识: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复习的改革势在必行!
现把我们复习中的一些基本做法简述如下:
1.阅读复习。
打破按教材册数顺序,以文体为纲重新组合课文,根据高考阅读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四个单元;记叙文(含散文、小说),论说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戏剧。
对重点篇目运用“一文两读”的机制进行复习。一文两读,即整体阅读(参照快速阅读理论)和深层研读(参照段落教学内容,运用“目标教学”控制教学内容)。每文均设计一套精要练习,从整体到深层到段落写作,多管齐下,读写配套,要点突出,讲练结合,应深受学生欢迎。
在“每文一练”基础上,与“四大文体”单元复习进度递次配合,精选报杂时文,强化“自编(题)互练”训练法:择文——编题(课后)——换卷做题(课堂)——互评(讨论教案,教师仲裁)——总结。让学生依靠自己研读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实实在在是锻炼了自读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还不要忽视精选报刊时文。
我们复习所选的文章《知了le知了liao》、《“逆向思维”拉杂说》、《读山》、《访兰》、《观沙砾记》、《淡淡的深情》、《山沟里一位可敬的母亲》、《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等都发挥了极好的阅读示范作用。
2.每周一次“快速作文”。当场完卷,趁热讲评。
操作程序:命题——写作、抢评一释题——讲评、互评——返卷——荐评(每次选一、二篇佳作)。
其中要注意精选与学生思想、个性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材料,学生既有兴趣写作,又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运用得妙,一举两得。
举若干材料如下:
①《人生的行李》、《砸烂精神的十字架》(《读者》)。取义: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②《野鸭的故事》(取材《读者》)。取义:安逸舒适,促人衰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③《和尚和哲人》(《读者》)。取义:不畏权威,敢于超越创新。
④《小麦和大树》。取义:欲速则不达,必须循序渐进。
以上具有思辩性、哲理性的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理性思辨能力。
教法的灵活多样,往往能激发学生攻读语文知识堡垒的欲望,收效甚好。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教与学的方法改革人手,实践表明,这些尝试性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以上仅是本人横向的某些方面一些具体做法的归结。其实,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活力的根本是:教师本身持之以恒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及功底扎实、教风严谨、诱导有方、督促严厉。
《诗经》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此愿借各位行家的智慧削斫斧正。
在中学阶段,还没有哪门课像语文这样把识字、阅读、写作的教学单一地贯穿始终,也没有像语文科这样内容庞杂、知识零散、缺乏序列,犹如“无底之洞”。对许多有过语文复习经验的学生来说,复习语文的确是“味如鸡肋”,弃之不能,嚼之无味,进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水平(主要是能力)几乎陷于停滞状态。
在复习中,有的缺乏激情,茫然无措,觉得学与不学一个样;有的浮躁难耐,急功近利,企望一蹴而就;有的好高骛远,走马观花;有的眼高手低,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种种弊症,自然导致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疲软”二字可以形象地概括语文复习的这种状况。 经验表明,学语文必须有一个积微起纤、点滴成河、“零存整取”的渐进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走下去,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幻想立竿见影,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是极不现实的。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状况是:复习周期短,具体知识又常常得“炒剩饭”,教学对象又有上述种种不足之症。在此,笔者从事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开山凿石,颇感不易,静心思考,积累了几点体会,借此就教于同行贤辈。
一、大胆拓宽语文知识面,开掘提高语文能力的新渠道
大家知道,“遵本(课本)循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是语文复习中不可忽视的原则。但教材毕竟只是读和写的例子,且篇目有限,考卷中直接出自教材的题目也少得可怜,考题与教材“脱钩”早成事实。我们体会出,语文还是一门自学自悟性特别强的学科。因此,在有选择性地复习好教材经典篇目的同时,还可以去寻找一些既让学生饶有兴趣,又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来。
我们知道,没有哪门学科像语文一样具有如此广阔、丰富的实践性,日常生活中接触语文的机会极多。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启发学生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民情习俗、谚俗口语、墙报广告、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等身边活动中去熟练语文、实践语文,从而扒罗剔抉,集腋成裘。让学生从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语文知识实践和语文能力提高的新的突破口。
试举若干例子并说明如下:
民俗口语:捉蛇拱自己肚子(作茧自缚);水落三埂田(木已成舟);肥水不落外人田(楚弓楚得);伸脚抖倒娘,弄脚抖倒爷(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1992年高考(4分题):“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个鼻孔出气;打开天窗说亮话”等四个俗语转换成四个四字格成语。学生熟悉了这种语言运用实践,做题效果就会好。
新方言:侃大山(闲聊)、盖了帽儿(最棒的)、踩一脚(刹车)、形象困难(长相不佳)。
民俗:岔路口石碑文字“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对偶、借喻)。农村家屋落成架梁:紫微高照(语义)。
家门口贴倒立的福字:“福”倒(到)了。(谐音双关)
民用联语:出句:祀祖宗一柱清香,毕恭毕敬;对句:教儿孙两行正业,曰耕曰读。横批——克昌厥后(词义)
近年考题中常有“对联”题,学生训练有素,也就能应付自如。
时代新语:大款、大亨、大腕、富婆、打的、洗钱、发烧友、拿牌子、品位、下海、安乐死、外来妹、打工仔、经济实体、运作、媒体、包装、写字楼、股份制、基因、克隆、培育市场、效应,“软”和“硬”(市场、环境、通货、科学),第三产业、零增长、负增长。
2007年8月16日,国家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奔奔族、独二代、返券、黄牛、晒容、学术超男、换客等收录其中。由此足见我国语言强大的生命力,可增强学生自豪感并大大丰富其语言掌握。
宣传标语: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节奏及语法结构)
各国申办奥运主题口号:
1996年,亚特兰大:亚特兰大尊重奥委会的选择!(不亢不卑)
希腊:雅典,1996属于雅典!(口气大.不得体)
2000年,柏林:1、“柏林已成为世界人民的象征和美好未来的希望!”(冗长);2、“柏林感谢世界!”(精当)
北京:“开放的北京盼奥运!”(语意深长)
悉尼:初为:“2000年奥运将是安全的、组织得好的,没有任何财政困难的。”(冗长,也不切主题),后改为:“共享奥运精神。”(精简、明确)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蕴涵世人期盼)
2008年北京奥运:“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大气,恳切)
报刊语:十三届世界足球锦标赛消息:西班牙队不敌比利时队——“红魔”晋四强,“斗牛士”走麦城(借代)。人才流向的特征——孔雀东南飞。(借喻)
《瞭望》杂志专栏:脂麻通鉴(通假词义)
报纸评论标题:圆凿方枘,龃龉难人(字词意义)
影视:电视剧名《皇城根儿》(儿化韵)。纪念中日建交20周年电视晚会主题名:赤县扶桑共此时。(借代)
广告: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对偶,气韵);某美容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巧妙,诙谐);某风扇广告:实不相瞒,天仙牌的名气是“吹”出来。(双关)
歌词:一般来说,歌词活泼清新、富有时代气息,能道出生活哲理,这些歌词可使学生写出富有感情色彩和文学色彩的文章来。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跟着感觉走;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人人手拉手,彼此心连心;潇洒走一回;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
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内容,学生平时熟视无睹,自然也就失之交臂了。而一旦意识到了,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身边的事事物物的确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这面窗户一旦开放,迎面扑来的是生气勃勃、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为学生真正领悟语文这一学科的奇妙无穷提供了一把多能钥匙。《孙子》说:“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
当然,我们在此绝对不是鼓吹可以弃教材于不顾,我们只是试图给学生找到一块新的语文演练阵地。应该说,这是一个极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语文教与学的市场,值得去培育,去挖掘。
二、教法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灵活实际,突出个性
为了达到唤起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攀登语文学习高峰的强烈欲望,最终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教学引导方法上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是,那种划分章节、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教八股”把他们给教惨了。犹如老牛拉破车,“少”(内容窄),“慢”(长进 慢),“差”(能力差),“费”(费时无效)。有识之士莫不有此共识: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复习的改革势在必行!
现把我们复习中的一些基本做法简述如下:
1.阅读复习。
打破按教材册数顺序,以文体为纲重新组合课文,根据高考阅读能力要求,可归纳为四个单元;记叙文(含散文、小说),论说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戏剧。
对重点篇目运用“一文两读”的机制进行复习。一文两读,即整体阅读(参照快速阅读理论)和深层研读(参照段落教学内容,运用“目标教学”控制教学内容)。每文均设计一套精要练习,从整体到深层到段落写作,多管齐下,读写配套,要点突出,讲练结合,应深受学生欢迎。
在“每文一练”基础上,与“四大文体”单元复习进度递次配合,精选报杂时文,强化“自编(题)互练”训练法:择文——编题(课后)——换卷做题(课堂)——互评(讨论教案,教师仲裁)——总结。让学生依靠自己研读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实实在在是锻炼了自读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还不要忽视精选报刊时文。
我们复习所选的文章《知了le知了liao》、《“逆向思维”拉杂说》、《读山》、《访兰》、《观沙砾记》、《淡淡的深情》、《山沟里一位可敬的母亲》、《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等都发挥了极好的阅读示范作用。
2.每周一次“快速作文”。当场完卷,趁热讲评。
操作程序:命题——写作、抢评一释题——讲评、互评——返卷——荐评(每次选一、二篇佳作)。
其中要注意精选与学生思想、个性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材料,学生既有兴趣写作,又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运用得妙,一举两得。
举若干材料如下:
①《人生的行李》、《砸烂精神的十字架》(《读者》)。取义: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②《野鸭的故事》(取材《读者》)。取义:安逸舒适,促人衰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③《和尚和哲人》(《读者》)。取义:不畏权威,敢于超越创新。
④《小麦和大树》。取义:欲速则不达,必须循序渐进。
以上具有思辩性、哲理性的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理性思辨能力。
教法的灵活多样,往往能激发学生攻读语文知识堡垒的欲望,收效甚好。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教与学的方法改革人手,实践表明,这些尝试性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以上仅是本人横向的某些方面一些具体做法的归结。其实,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活力的根本是:教师本身持之以恒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及功底扎实、教风严谨、诱导有方、督促严厉。
《诗经》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此愿借各位行家的智慧削斫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