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明确的凝练和概括,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原则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制度建设;宣传教育;规范行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需要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法制建设等。
1、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生动摇,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根基,其大众化更是无从谈起。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产生和形成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制度保障。为此一定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政治制度,直接决定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既是 “三个倡导”中“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的体现,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保障。因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治腐败,严打贪污,克服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力运行中,在服务群众的行政管理中得到真实有效的体现,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确证和认同。
3、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习近平同志“819”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下,文化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这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还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制度建设的核心和旗帜内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遵循,还需要法制保障,需要用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完善法制建设,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加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法规,从而使人们在遵循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将其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1、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一样,虽然取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但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生成和确立,也不会自觉回到人民大众的实践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到大众、实现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必须经过灌输的环节,要先从外边适当适度的灌输进去,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通过宣传、感化、说服等手段把核心价值观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实现大众化。
2、搭建传播平台。传播渠道的通畅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都应予以充分发挥,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和目标群体,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组合运用,扬长避短。此外,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理论融入到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等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哲学、文学、艺术、传播等各学科之中,从而实现理论宣传的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2)通过重点人群以面带片有效传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当突出重点,把握住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及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作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风气,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突出对这些群体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言行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为社会公众作出榜样,以此带动全社会积极投身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规范行为与监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1、完善行为准则的约束培育作用。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要求,仅靠自身的觉悟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还是不够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手册等行为准则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规范,使人们能够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做人处世,指导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完善社会主义行为准则,加强行为准则的约束和培育,既是学习、认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更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
2、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正确的舆论评价和监督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从他律走向自律,对社会大众的言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为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正常人都需要人群,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融入自身所处的社会,自然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正所谓“众口铄金”,社会舆论通过对个体或群体的言行或某种现象进行评价,通过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氣和良好风尚,以此引导人们明善恶,辨是非,知荣辱,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和行为自觉。
结束语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全社会都应共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冯颜利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辽宁大学学报,2013(1)
[2]江丽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卷宗 2014(09)
[3]吴恒.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 桂海论丛, 2014(0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制度建设;宣传教育;规范行为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需要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法制建设等。
1、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发生动摇,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根基,其大众化更是无从谈起。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产生和形成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制度保障。为此一定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2、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政治制度,直接决定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既是 “三个倡导”中“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的体现,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保障。因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治腐败,严打贪污,克服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力运行中,在服务群众的行政管理中得到真实有效的体现,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确证和认同。
3、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习近平同志“819”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下,文化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这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还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制度建设的核心和旗帜内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遵循,还需要法制保障,需要用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完善法制建设,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加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法规,从而使人们在遵循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将其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1、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一样,虽然取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但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生成和确立,也不会自觉回到人民大众的实践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到大众、实现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必须经过灌输的环节,要先从外边适当适度的灌输进去,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通过宣传、感化、说服等手段把核心价值观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实现大众化。
2、搭建传播平台。传播渠道的通畅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都应予以充分发挥,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和目标群体,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组合运用,扬长避短。此外,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通俗易懂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理论融入到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等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哲学、文学、艺术、传播等各学科之中,从而实现理论宣传的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2)通过重点人群以面带片有效传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当突出重点,把握住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及知名度较高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作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风气,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突出对这些群体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言行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为社会公众作出榜样,以此带动全社会积极投身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规范行为与监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1、完善行为准则的约束培育作用。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要求,仅靠自身的觉悟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还是不够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手册等行为准则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规范,使人们能够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做人处世,指导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完善社会主义行为准则,加强行为准则的约束和培育,既是学习、认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更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
2、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正确的舆论评价和监督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从他律走向自律,对社会大众的言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为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正常人都需要人群,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融入自身所处的社会,自然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正所谓“众口铄金”,社会舆论通过对个体或群体的言行或某种现象进行评价,通过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氣和良好风尚,以此引导人们明善恶,辨是非,知荣辱,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和行为自觉。
结束语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全社会都应共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冯颜利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辽宁大学学报,2013(1)
[2]江丽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卷宗 2014(09)
[3]吴恒.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 桂海论丛,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