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其实早在4月上旬的戛纳电视节上,《舌尖2》就已经是“未播先热,未播先售”,多国电视机构纷纷争抢播映权。有趣的是《舌尖》的英文翻译“A Bite of Chin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中国咬了一口”,这多少令外国人不知就里,甚至有点恐惧。而在4月15日的首映式现场,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句非常恶搞但更为贴切的英文翻译——In food we trust(我们信仰食物)。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句被印在美钞上的“名言”——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据说,这句话最早出自1814年,由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创作的国歌《星条旗》歌词“In God is our trust”(上帝是我们的信仰),体现了美国梦的神圣。而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只有不到2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为了筹集战费,只好发行1.5亿美元不能兑换金银的绿背纸币,结果遭到抵制。于是美国财长蔡斯在福音牧师瓦特肯森的建议下把“In God we trust”写在美元上,体现出“以上帝的名义我们相信这个东西”的含义。美国梦也随着这张绿纸上的话传遍全世界。
如果说“金钱就是上帝”代表了“以利为本”的“美国梦”的实质,那么,中国的老话“民以食为天”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国梦”的内涵。也正因为如此,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把《舌尖2》看作是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一次生动影像解读。因为舌尖里的“中国梦”是“每个人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付出,是美食背后的中国人对幸福圆满的追求、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对和谐自然的朴素情感”。
在西方,美食往往和“恶”联系在一起,其中万恶之源大概是美味而香甜的苹果。亚当和夏娃偷吃了苹果而产生原罪。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一只写有“送给最美的人”字样的金苹果送给美神维纳斯,结果引起另两位女神的妒忌,从而引发特洛伊战争。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也曾被一只毒苹果毒死。
现实中人类最古老的战争来自于对食物的争夺,甚至发展成吃人现象。199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学家马拉从公元前1150年或更早的人类粪便化石中检测出人类肌红蛋白质。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把当地食人族Cannibal错拼成Caribbean,于是才有了“加勒比”的地名。印度尼西亚“猎头族”把自己称为“阿斯马特人”,意思是“人类”;把其他地方的人称为“Manowe”,意思是“可以吃的人”。16世纪的传教士德雷日则注意到,巴西食人族吃人肉更多是出于仇恨而不是为了美味。
不幸的是,本来源于原始部落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随后成为西方“文明人”发动侵略战争以及对所谓“野蛮人”、“异教徒”、“劣等民族”进行种族清洗的借口,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东方政治智慧则来自于虽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在吃饭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
与之相应的是,体现一国饮食文化的“饭局外交”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拿破仑则提出“请客菜要好”的外交准则,潜台词是:“要拴住一个政治家,先要拴住他的胃。”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也提出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主张。1971年4月,中美靠“乒乓外交”有了接触,但真正打破僵局的则是“烤鸭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他在后来给尼克松的秘密报告中不厌其烦地描述:“中国饮食源于传统文化、精心手工烹制、用餐环境清新、盛宴菜式繁多、酸甜搭配得当。美餐之后,虽有心满意足之感,却无丝毫厌腻之心。”而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只要给我来一份北京烤鸭,我愿意签署任何文件。”
相反,“吃不投机话不多”。2014年4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屋桥次郎寿司店招待了奥巴马,并宣称奥巴马认为“这次是人生中最美味的寿司”,以此体现“美日关系的亲密”。但日本媒体渲染的细节却是,奥巴马只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双方随即进行了“残酷的谈判”。
2014年5月20日,“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如何建立信任成为重要话题。信任来源于对风险的让渡和承担。奥地利伦理学家乌克提茨认为,人类的信任来源于石器时代,如果不把食物源的真实情况告诉族群,就会导致部落生存危机。撒谎者也会成为自己行为的牺牲品。喜欢美食的政治家往往热情好客,愿意与别人建立信任。亚洲的信任机制建立也不妨从“舌尖”开始。当然,不仅仅是美食,还有言语和行动。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句被印在美钞上的“名言”——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据说,这句话最早出自1814年,由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创作的国歌《星条旗》歌词“In God is our trust”(上帝是我们的信仰),体现了美国梦的神圣。而南北战争期间,北方只有不到2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为了筹集战费,只好发行1.5亿美元不能兑换金银的绿背纸币,结果遭到抵制。于是美国财长蔡斯在福音牧师瓦特肯森的建议下把“In God we trust”写在美元上,体现出“以上帝的名义我们相信这个东西”的含义。美国梦也随着这张绿纸上的话传遍全世界。
如果说“金钱就是上帝”代表了“以利为本”的“美国梦”的实质,那么,中国的老话“民以食为天”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国梦”的内涵。也正因为如此,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把《舌尖2》看作是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一次生动影像解读。因为舌尖里的“中国梦”是“每个人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付出,是美食背后的中国人对幸福圆满的追求、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对和谐自然的朴素情感”。
在西方,美食往往和“恶”联系在一起,其中万恶之源大概是美味而香甜的苹果。亚当和夏娃偷吃了苹果而产生原罪。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一只写有“送给最美的人”字样的金苹果送给美神维纳斯,结果引起另两位女神的妒忌,从而引发特洛伊战争。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也曾被一只毒苹果毒死。
现实中人类最古老的战争来自于对食物的争夺,甚至发展成吃人现象。199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学家马拉从公元前1150年或更早的人类粪便化石中检测出人类肌红蛋白质。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把当地食人族Cannibal错拼成Caribbean,于是才有了“加勒比”的地名。印度尼西亚“猎头族”把自己称为“阿斯马特人”,意思是“人类”;把其他地方的人称为“Manowe”,意思是“可以吃的人”。16世纪的传教士德雷日则注意到,巴西食人族吃人肉更多是出于仇恨而不是为了美味。
不幸的是,本来源于原始部落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随后成为西方“文明人”发动侵略战争以及对所谓“野蛮人”、“异教徒”、“劣等民族”进行种族清洗的借口,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东方政治智慧则来自于虽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在吃饭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
与之相应的是,体现一国饮食文化的“饭局外交”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拿破仑则提出“请客菜要好”的外交准则,潜台词是:“要拴住一个政治家,先要拴住他的胃。”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也提出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主张。1971年4月,中美靠“乒乓外交”有了接触,但真正打破僵局的则是“烤鸭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他在后来给尼克松的秘密报告中不厌其烦地描述:“中国饮食源于传统文化、精心手工烹制、用餐环境清新、盛宴菜式繁多、酸甜搭配得当。美餐之后,虽有心满意足之感,却无丝毫厌腻之心。”而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只要给我来一份北京烤鸭,我愿意签署任何文件。”
相反,“吃不投机话不多”。2014年4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屋桥次郎寿司店招待了奥巴马,并宣称奥巴马认为“这次是人生中最美味的寿司”,以此体现“美日关系的亲密”。但日本媒体渲染的细节却是,奥巴马只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双方随即进行了“残酷的谈判”。
2014年5月20日,“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如何建立信任成为重要话题。信任来源于对风险的让渡和承担。奥地利伦理学家乌克提茨认为,人类的信任来源于石器时代,如果不把食物源的真实情况告诉族群,就会导致部落生存危机。撒谎者也会成为自己行为的牺牲品。喜欢美食的政治家往往热情好客,愿意与别人建立信任。亚洲的信任机制建立也不妨从“舌尖”开始。当然,不仅仅是美食,还有言语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