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西农村存在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差、缺乏扶贫产业、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不足等贫困问题,解决广西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通过开展“扶贫到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扶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生态广西、做大“无土安置”易地扶贫。
【关键词】农村贫困;问题;措施
一、广西农村贫困问题
1.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庞大,扶贫要求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国家把贫困线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比2010年的标准提高了92%。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12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638万人,预计到2015年,贫困人口规模仍将超过400万人。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扶贫要求也显著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致富。贫困群众希望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生产技术、产业支撑、致富信息、外出务工培训指导,庞大的贫困人口规模、多样化的需求,对2020年要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体目标,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挑战,扶贫任务更为艰巨,特别是收入增长和教育、医疗、住房涉及诸多职能部门,需要构建更为强大的社会保障网络。
2.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广西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是,要做到不愁吃、不愁穿,现有的基础设施仍然难以支撑,现有的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截至2012年6月底,全区尚有73529个自然村(屯)未通路,占全区自然村(屯)总数的49.4%,需建设通屯道路里程为142368公里;部分通车的行政村道路由于修建标准低,加上缺乏基本养护和管理,损毁严重;尚有超过1000万人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区总人口近20%,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仅占基本农田28%;全区仍有相当部分农户住危房。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整治、异地移民、公益林建设等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项目需求大。
3.贫困群众增收困难,石山区难以形成有效的扶贫产业
全区大部分贫困村分布分散,特别是石山地区集中连片开发难、产业项目集中难,贫困农户产业开发贷款难,贫困农户缺乏稳定增收的产业。以桑蚕、茶叶、林业等为龙头的扶贫产业对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撑力不够强。部分贫困人口虽然已解决温饱,但由于标准低,缺乏有力和稳定的产业支撑,收入不稳定,遇到自然灾害收入骤降,返贫率普遍高。由于大多数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属于非正式就业,劳动者权利保障存在很大困难,易受经济波动和裁员影响,收入的稳定性较差。
4.贫困县本级财力困难,财力有限难以争取项目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稳定的支柱财源,财政收入总量小。贫困县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政权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基本上都是依靠自治区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各种农业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上级追加专项补助。由于县本级财政可用财力少,财政保障能力较低,制约了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水利、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更多地将项目立项通过各县竞标来确立,而县级配套资金往往成为竞标的重要参考指标,贫困县缺少配套资金,因而未来在项目的竞争上更为困难。
5.劳动力外流过大,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不足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劳务输出成为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输出虽然对缓解贫困带来正面影响,但劳动力外流过大,留守贫困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幼”,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不足,不利于农业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造血”功能受阻,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广西贫困村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1.贫困县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是造成贫困县农民贫困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历史与自然的原因,贫困县农民无法依靠自身努力提高收入水平,以致于相当部分贫困县农民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农民自已本身没有脱贫的强烈愿望,没有积极投身到增收致富的行动中,等待政府与社会力量为他们扶贫,这是影响贫困县农民脱贫的最致命与最根本的原因。
2.长期的物质扶贫,造成贫困村对外界的过分依赖。贫困监测数据表明,贫困村的扶贫仍然是现金与实物扶贫等输血扶贫为主,增加造血功能的技术扶贫还没有占主导地位,往往是项目结束以后村子又恢复往日的样子,未能形成依靠产业扶贫的长效扶贫形式。
3.县域经济的不发达,许多扶贫项目需要前期投入或配套资金,贫困县或村无法得到使农民增收的项目,造成政府的政策千好万好,就是无法落地。
贫困县财政多是吃饭财政,2012年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为1205.337元,其中只有1个县高于2000元,高于1500-2000元的7个县,高于1000-1500的有6个县,500-1000的有22个县,其中低于500元的县有14个。因此,多数贫困县无力承担扶贫项目的配套资金,甚至是前期的规划,致使一些扶贫增收项目变成是天上月、水中花,无法变为贫困县增收致富项目。
4.部分贫困县领导干部也存在消极扶贫的思想。长期的扶贫、高强度的工作、过低的工资、过少的激励,造成部分贫困县一些领导干部的消极扶贫思想,他们不主动学习党与政府促进农民扶贫的政策、不主动宣传扶贫的政策、不主动与贫困农户交流扶贫的话题、不积极思考农民减贫的思路,从而使得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扶贫效果不明显。有些贫困县还以贫困为荣,因为贫困可以得到更多的扶持,不积极想办法,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5.贫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外出务工仍然以自发或亲戚朋友介绍为主,影响贫困县农民依靠劳务经济来增长收入。
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是加快广西贫困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快见效与支撑力最好的途径,虽然各贫困县都认真执行中央与区级关于加强农民转移培训的精神,积极开展了农民转移培训,广西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贫困县农村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为19.62%。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力量、培训经费少等原因,存在培训普及率还不高、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培训效果不突出、培训转移劳动力的跟踪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贫困;问题;措施
一、广西农村贫困问题
1.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庞大,扶贫要求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国家把贫困线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比2010年的标准提高了92%。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012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638万人,预计到2015年,贫困人口规模仍将超过400万人。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扶贫要求也显著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致富。贫困群众希望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生产技术、产业支撑、致富信息、外出务工培训指导,庞大的贫困人口规模、多样化的需求,对2020年要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体目标,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挑战,扶贫任务更为艰巨,特别是收入增长和教育、医疗、住房涉及诸多职能部门,需要构建更为强大的社会保障网络。
2.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广西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是,要做到不愁吃、不愁穿,现有的基础设施仍然难以支撑,现有的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截至2012年6月底,全区尚有73529个自然村(屯)未通路,占全区自然村(屯)总数的49.4%,需建设通屯道路里程为142368公里;部分通车的行政村道路由于修建标准低,加上缺乏基本养护和管理,损毁严重;尚有超过1000万人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区总人口近20%,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仅占基本农田28%;全区仍有相当部分农户住危房。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整治、异地移民、公益林建设等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项目需求大。
3.贫困群众增收困难,石山区难以形成有效的扶贫产业
全区大部分贫困村分布分散,特别是石山地区集中连片开发难、产业项目集中难,贫困农户产业开发贷款难,贫困农户缺乏稳定增收的产业。以桑蚕、茶叶、林业等为龙头的扶贫产业对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撑力不够强。部分贫困人口虽然已解决温饱,但由于标准低,缺乏有力和稳定的产业支撑,收入不稳定,遇到自然灾害收入骤降,返贫率普遍高。由于大多数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属于非正式就业,劳动者权利保障存在很大困难,易受经济波动和裁员影响,收入的稳定性较差。
4.贫困县本级财力困难,财力有限难以争取项目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稳定的支柱财源,财政收入总量小。贫困县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政权机关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基本上都是依靠自治区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各种农业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上级追加专项补助。由于县本级财政可用财力少,财政保障能力较低,制约了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水利、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更多地将项目立项通过各县竞标来确立,而县级配套资金往往成为竞标的重要参考指标,贫困县缺少配套资金,因而未来在项目的竞争上更为困难。
5.劳动力外流过大,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不足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劳务输出成为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输出虽然对缓解贫困带来正面影响,但劳动力外流过大,留守贫困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幼”,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不足,不利于农业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造血”功能受阻,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广西贫困村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1.贫困县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是造成贫困县农民贫困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历史与自然的原因,贫困县农民无法依靠自身努力提高收入水平,以致于相当部分贫困县农民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农民自已本身没有脱贫的强烈愿望,没有积极投身到增收致富的行动中,等待政府与社会力量为他们扶贫,这是影响贫困县农民脱贫的最致命与最根本的原因。
2.长期的物质扶贫,造成贫困村对外界的过分依赖。贫困监测数据表明,贫困村的扶贫仍然是现金与实物扶贫等输血扶贫为主,增加造血功能的技术扶贫还没有占主导地位,往往是项目结束以后村子又恢复往日的样子,未能形成依靠产业扶贫的长效扶贫形式。
3.县域经济的不发达,许多扶贫项目需要前期投入或配套资金,贫困县或村无法得到使农民增收的项目,造成政府的政策千好万好,就是无法落地。
贫困县财政多是吃饭财政,2012年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为1205.337元,其中只有1个县高于2000元,高于1500-2000元的7个县,高于1000-1500的有6个县,500-1000的有22个县,其中低于500元的县有14个。因此,多数贫困县无力承担扶贫项目的配套资金,甚至是前期的规划,致使一些扶贫增收项目变成是天上月、水中花,无法变为贫困县增收致富项目。
4.部分贫困县领导干部也存在消极扶贫的思想。长期的扶贫、高强度的工作、过低的工资、过少的激励,造成部分贫困县一些领导干部的消极扶贫思想,他们不主动学习党与政府促进农民扶贫的政策、不主动宣传扶贫的政策、不主动与贫困农户交流扶贫的话题、不积极思考农民减贫的思路,从而使得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扶贫效果不明显。有些贫困县还以贫困为荣,因为贫困可以得到更多的扶持,不积极想办法,依靠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5.贫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外出务工仍然以自发或亲戚朋友介绍为主,影响贫困县农民依靠劳务经济来增长收入。
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是加快广西贫困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快见效与支撑力最好的途径,虽然各贫困县都认真执行中央与区级关于加强农民转移培训的精神,积极开展了农民转移培训,广西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贫困县农村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为19.62%。但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力量、培训经费少等原因,存在培训普及率还不高、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培训效果不突出、培训转移劳动力的跟踪服务不到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