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媒体近期报道邮政平信“丢失”问题,近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出回应,称经初步核实,截至目前,报道中反映“丢失”的29封国内平信中,已确认妥投的14封,其余15封正在核查。反映“丢失”的4封国际平信,确认妥投的两封,其余正在请相关寄达国邮政部门协查。
一封平信,一种权利。保护用邮者的权益,是邮政工作者“天然”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类渴望沟通的天性使得邮递员---这个艰辛的职业---作为传递信息的使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中温暖、守望、牵挂、感动、执着等柔软而美好的情感。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老邮递员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如果只为“活着”而走,邮路是孤独、乏味的;如果洒下一路深情与挚爱,邮路就是一条通向爱和希望的桥梁。弯弯曲曲的山路,沉甸甸的邮包,一份份关爱与问候,千家万户的等待,曲折而漫长的邮路,潜藏多少人生密码。
一代代的邮递员,深情地走在邮路上。他们从无数乡民渴望与期盼的眼神中,读懂了这份职业的光荣与骄傲,寻获继续走下去的力量与勇气。
他们之中,有一个名叫唐真亚的人。一条船、一支桨、一片情……洪泽县邮政局老子山支局投递员唐真亚,15年来风雨无阻,水陆兼顾,坚持每天起早贪黑划船投递湖区邮件,传递信息,使湖区渔民和陆地群众享受着同样的邮政服务。
在前几年撤乡并镇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乡政府所有的配套机构几乎全都搬走了,包括电力、水利、粮食、食品等管理部门,甚至包括学校、银行等,而邮局和邮递员却始终坚守,成为达到中国每个角落、沟通每个末梢的动态因子,当然这也是其使命和职责所系。
当今社会,即时通讯工具触手可及,邮政服务更多在于物品的投递。而在电话、网络还没那么普及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信件传递仍是人们沟通信息传递感情的重要方式。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短期改变的情况下,农民工常年在外,邮路成为他们和老家亲人联系的纽带,那些邮件寄托了很多人的期盼和慰藉。
方便快捷、准确安全是民众对邮政服务的要求,如果按照纯粹的竞争法则,放开准入条件,引入竞争自然会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满意度,这在城市的快递服务业中已有明显的体现。但在中小城镇,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利润低甚至亏本的现状使得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国营邮政就成为这种普遍服务的承担者。
国营邮政也有一个生存的问题,如果城市中由于竞争充分而利润率降低,又必须承担广大农村的普遍邮政服务,这个亏空长期累积显然也是巨大的,因此,规定一定重量物品的邮政由国家邮局专营就成为现实的选择。
邮政,触须深入全国,邮路,连通穷乡僻壤。如果单以效益论英雄,邮政的许多业务,堪称卑微。但我们是一个国家,我们是一个共同体,只要这样的服务关联亿万人的情感与幸福,那就必须提供。提供这服务的既然是企业,公益的同时也得追求效益。如果都市里面能够产生效益的邮政量,都被快递拿走,最艰苦的乡邮却由邮政来承担,投入与收入完全不成比例,造成全行业的亏损,公共服务就不可持续。
所以,赞美唐真亚,赞美像“爱心邮路”那样的优质公共服务,请理解“邮政专营”。优质的公共服务赢得了尊重,还要赢得未来。
如何赢得未来,“专营”是制度保障,但不能躺在“专营”上作“垄断出效益”的美梦,把“专营”当救命稻草,救不了邮政。
品牌与尊重,共同构成邮政的美誉度。这种美誉度,是能够带来效益的。珍重、依托美誉,开拓包括邮政储蓄在内的邮政延伸产业链,是邮政最光明的出路。
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最落后的一级,邮政几乎成为唯一一支通达所有村庄的力量,这不仅对于个体、家庭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经脉畅通均意义非凡。其中,更蕴藏着开拓潜力巨大的市场富矿。至少,对邮政而言,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非天然是割裂与冲突,而是完全可以和谐共荣。这种共荣,会让我们看到中国邮政的希望。
邮政的优质公共服务,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东邻日本邮政改革屡屡引发政治风暴,固然原因非三言两语可解,但深入乡村的邮政服务远远超出了“送信”的传统定位,使邮政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动员力量,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不无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没有数量众多、令人放心的公共服务渠道造成的。公共服务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考虑到成本等因素,有关部门在社区和乡村都建自己的服务渠道很不现实。充分利用邮政渠道资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然的选择。
而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以及深入千家万户的投递网络,早已构建了中国邮政独一无二的服务渠道。比如,江苏邮政在2011年底在全省建成“苏邮惠民”加盟店1万多个,基本位于村、镇、居民小区。
5.1万个邮政营业网点,12万个便民服务站,9万多个村邮站,3万多个报刊亭…… 每一条渠道,每一个网点,都是促进服务均等化的“生力军”。期望一条条“邮路”,都能变成一道道跨越城乡鸿沟的桥梁。
一封平信,一种权利。保护用邮者的权益,是邮政工作者“天然”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类渴望沟通的天性使得邮递员---这个艰辛的职业---作为传递信息的使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中温暖、守望、牵挂、感动、执着等柔软而美好的情感。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老邮递员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如果只为“活着”而走,邮路是孤独、乏味的;如果洒下一路深情与挚爱,邮路就是一条通向爱和希望的桥梁。弯弯曲曲的山路,沉甸甸的邮包,一份份关爱与问候,千家万户的等待,曲折而漫长的邮路,潜藏多少人生密码。
一代代的邮递员,深情地走在邮路上。他们从无数乡民渴望与期盼的眼神中,读懂了这份职业的光荣与骄傲,寻获继续走下去的力量与勇气。
他们之中,有一个名叫唐真亚的人。一条船、一支桨、一片情……洪泽县邮政局老子山支局投递员唐真亚,15年来风雨无阻,水陆兼顾,坚持每天起早贪黑划船投递湖区邮件,传递信息,使湖区渔民和陆地群众享受着同样的邮政服务。
在前几年撤乡并镇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乡政府所有的配套机构几乎全都搬走了,包括电力、水利、粮食、食品等管理部门,甚至包括学校、银行等,而邮局和邮递员却始终坚守,成为达到中国每个角落、沟通每个末梢的动态因子,当然这也是其使命和职责所系。
当今社会,即时通讯工具触手可及,邮政服务更多在于物品的投递。而在电话、网络还没那么普及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信件传递仍是人们沟通信息传递感情的重要方式。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短期改变的情况下,农民工常年在外,邮路成为他们和老家亲人联系的纽带,那些邮件寄托了很多人的期盼和慰藉。
方便快捷、准确安全是民众对邮政服务的要求,如果按照纯粹的竞争法则,放开准入条件,引入竞争自然会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满意度,这在城市的快递服务业中已有明显的体现。但在中小城镇,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利润低甚至亏本的现状使得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国营邮政就成为这种普遍服务的承担者。
国营邮政也有一个生存的问题,如果城市中由于竞争充分而利润率降低,又必须承担广大农村的普遍邮政服务,这个亏空长期累积显然也是巨大的,因此,规定一定重量物品的邮政由国家邮局专营就成为现实的选择。
邮政,触须深入全国,邮路,连通穷乡僻壤。如果单以效益论英雄,邮政的许多业务,堪称卑微。但我们是一个国家,我们是一个共同体,只要这样的服务关联亿万人的情感与幸福,那就必须提供。提供这服务的既然是企业,公益的同时也得追求效益。如果都市里面能够产生效益的邮政量,都被快递拿走,最艰苦的乡邮却由邮政来承担,投入与收入完全不成比例,造成全行业的亏损,公共服务就不可持续。
所以,赞美唐真亚,赞美像“爱心邮路”那样的优质公共服务,请理解“邮政专营”。优质的公共服务赢得了尊重,还要赢得未来。
如何赢得未来,“专营”是制度保障,但不能躺在“专营”上作“垄断出效益”的美梦,把“专营”当救命稻草,救不了邮政。
品牌与尊重,共同构成邮政的美誉度。这种美誉度,是能够带来效益的。珍重、依托美誉,开拓包括邮政储蓄在内的邮政延伸产业链,是邮政最光明的出路。
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最落后的一级,邮政几乎成为唯一一支通达所有村庄的力量,这不仅对于个体、家庭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经脉畅通均意义非凡。其中,更蕴藏着开拓潜力巨大的市场富矿。至少,对邮政而言,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非天然是割裂与冲突,而是完全可以和谐共荣。这种共荣,会让我们看到中国邮政的希望。
邮政的优质公共服务,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东邻日本邮政改革屡屡引发政治风暴,固然原因非三言两语可解,但深入乡村的邮政服务远远超出了“送信”的传统定位,使邮政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动员力量,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不无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没有数量众多、令人放心的公共服务渠道造成的。公共服务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考虑到成本等因素,有关部门在社区和乡村都建自己的服务渠道很不现实。充分利用邮政渠道资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然的选择。
而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以及深入千家万户的投递网络,早已构建了中国邮政独一无二的服务渠道。比如,江苏邮政在2011年底在全省建成“苏邮惠民”加盟店1万多个,基本位于村、镇、居民小区。
5.1万个邮政营业网点,12万个便民服务站,9万多个村邮站,3万多个报刊亭…… 每一条渠道,每一个网点,都是促进服务均等化的“生力军”。期望一条条“邮路”,都能变成一道道跨越城乡鸿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