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阶段,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如何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是值得深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掌握信息的数量、速度空前加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积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路径也转向了信息化技术,但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速度远远根不上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其网络化、数据化程度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首先,高校专门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版块少,覆盖面不够宽,影响力极其有限。在大众传媒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网络,而从事大型宣传教育的网站却十分有限,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功能都需要加大整改力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包涵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但现阶段的宣传内容相似,表现形式缺乏特色。在网站结构设置方面,品牌栏目少之又,缺乏精品栏目,几乎没有师生关于理论知识的互动[1]。
再次,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信息采编和加工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
(一)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数据信息是全球性的,我们可以借助时代优势,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将传播平台延伸至互联网存在的所有地方,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之中。可以通过积极创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校园网站板块、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法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大力发展互联网马克思主义文化,利用网络平台双向互动的特点,积极解疑答惑,传播马克思科学理论。
(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的传播载体
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难以摆脱枯燥感、不贴近现实的困境。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改变以文字为主体的传统的传播形式,積极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载体,融入动画、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元素,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生活化。
三、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思考
(一)创新传播载体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过于单一,有些内容过于陈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适时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形态教材,实现实时教学。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推荐网络视频、网络课程资源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全覆盖性,在微博、微信、QQ等平台,通过转载信息、文字图片、上传视频、建立网络互动社区等方式,适时引导信息评论与话题讨论。通过新媒体快速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限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载体的创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效率。
(二)创新内容设计
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他们逐步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并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种阅读形式虽然无益于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其方便、快捷等特点,仍然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追捧。那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一阅读习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微故事,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微故事至为关键,其编辑重点在于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兴趣,要反映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要隐含深刻道理,实现学生思维的启发;要健康有益,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
(三)增加实践教学
教师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接受,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利于培养与提高良好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除了课堂理论讲授外,其教学过程还应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教育实践、社会活动的实践[2]。
(四)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团队
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抓住机遇积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新媒体平台毕竟只是平台,真正想要利用好它,就必须往这个平台填充有血有肉的内容。这就需要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团队提供内容支撑和智力支持,将他们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群体输出。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需要把握良好契机,从形式、内容上优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紧随时代发展潮流。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新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还能缩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强国梦。
参考文献:
[1]苏星鸿,刘基.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J].理论探讨,2012.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4.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冉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掌握信息的数量、速度空前加快,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积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路径也转向了信息化技术,但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速度远远根不上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其网络化、数据化程度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首先,高校专门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版块少,覆盖面不够宽,影响力极其有限。在大众传媒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网络,而从事大型宣传教育的网站却十分有限,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功能都需要加大整改力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包涵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但现阶段的宣传内容相似,表现形式缺乏特色。在网站结构设置方面,品牌栏目少之又,缺乏精品栏目,几乎没有师生关于理论知识的互动[1]。
再次,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信息采编和加工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
(一)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数据信息是全球性的,我们可以借助时代优势,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将传播平台延伸至互联网存在的所有地方,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之中。可以通过积极创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校园网站板块、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法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大力发展互联网马克思主义文化,利用网络平台双向互动的特点,积极解疑答惑,传播马克思科学理论。
(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的传播载体
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难以摆脱枯燥感、不贴近现实的困境。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改变以文字为主体的传统的传播形式,積极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载体,融入动画、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元素,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生活化。
三、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思考
(一)创新传播载体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过于单一,有些内容过于陈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大降低,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适时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形态教材,实现实时教学。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推荐网络视频、网络课程资源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全覆盖性,在微博、微信、QQ等平台,通过转载信息、文字图片、上传视频、建立网络互动社区等方式,适时引导信息评论与话题讨论。通过新媒体快速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限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载体的创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效率。
(二)创新内容设计
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他们逐步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并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种阅读形式虽然无益于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其方便、快捷等特点,仍然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追捧。那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一阅读习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微故事,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微故事至为关键,其编辑重点在于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兴趣,要反映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要隐含深刻道理,实现学生思维的启发;要健康有益,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
(三)增加实践教学
教师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接受,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利于培养与提高良好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除了课堂理论讲授外,其教学过程还应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教育实践、社会活动的实践[2]。
(四)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团队
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抓住机遇积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新媒体平台毕竟只是平台,真正想要利用好它,就必须往这个平台填充有血有肉的内容。这就需要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团队提供内容支撑和智力支持,将他们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群体输出。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需要把握良好契机,从形式、内容上优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紧随时代发展潮流。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新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理论学习,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还能缩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强国梦。
参考文献:
[1]苏星鸿,刘基.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J].理论探讨,2012.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4.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