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当前图书馆界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优化藏书结构是公共图书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保障。根据图书馆职责、特色、经费、资源分布等主要因素, 提出五点建议,动态优化藏书结构,构建最佳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提高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中,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界自由流动,如果图书馆没有能力很好地为当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及其所有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那么,这些资源就会离开或不进入该地所在区域,而流向更有利于不同类型资源有机结合并创造更大价值的地方。这就迫使图书馆在提供文献信息和服务过程中,必须适应读者需求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并综合考虑本馆资源的机遇和资源优势与劣势,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正是面临着竞争,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馆藏信息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单一的传统馆藏向传统馆藏、数字馆藏和虚拟馆藏并存的复合型的现代馆藏发展。这一变化表明,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扩展。因此,使馆藏信息资源结构更加优化,满足读者需求已成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书馆的根本目标,就是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使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赢得持续竞争优势,而未来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必然建立在馆藏优势上。 对于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服务能力的迫切要求,其中以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当前图书馆界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馆藏是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馆藏图书的运用形成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对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必然通过图书馆提供藏书和公共服务的成效来进行评价。因此,优化馆藏结构是图书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优化藏书结构的主要因素
1.藏书内涵与结构:作为公共服务组织的图书馆,所谓藏书就是图书馆收集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总和。藏书结构是指依据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求,对多种藏书成分、多种学科内容、多种收藏水平所要求达到的收藏级别而安排的比重与构成。这种藏书结构虽然是一种人为的系统的框架模式,但它制约藏书补充的范围与重点、数量与比例,也制约藏书组织的划分与布局等,是否满足现实和潜在服务对象的需求是衡量其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一般说来,一个合理的藏书结构,要具备如下五个特点:①要围绕图书馆特定的读者对象为中心,确定入藏重点,特色鲜明;②入藏文献必须是所有相关知识的有效集合;③所收相关知识的藏书要有不同的藏书密度和搜求深度,且复本率恰当;④地方文献品种齐全。⑤各类信息载体的品种、数量、内容与读者需求高度一致。
2.图书馆的任务职责。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其馆藏大多突出综合性和通用性,并注意基础学科、边缘学科文献和地方文献的收藏。公共图书馆是各类型图书馆中的骨干力量,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三大特点:①藏书的综合性,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②内容的广泛性: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资源、人物等地方文献都广泛地征集入藏;③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包括各种类型、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程度、各个民族的读者。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地方文献特藏和广泛的读者群体对于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更贴近最大范围的普通读者,对读者产生着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因而,公共图书馆的总体馆藏结构必须是系统化的和涵盖各方面的文献信息之和,其服务对象应该是全社会所有需要文献信息资料的读者。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的总体馆藏结构应当要能满足全社会所有需要文献信息资料用户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核心文献应当完备、齐全。
3.经费使用效率。经费的支付能力是藏书建没发展的物质基础。无论购书经费的多少,都有一个高效利用的问题,也是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评价因子。为使有限的经费得到高效的利用,取得最佳的订购效果,图书馆的各项调查统计数据,是科学制定藏书计划的重要依据。按照读者的需求,确定各类藏书的经费比例是非常必要的。
4.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人类知识遗产不可或缺的有效组成部分,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一项是责无旁贷的职责。履行这一职责是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的特定之需,也是建设特色馆藏的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一个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的独特风格,是一馆区别于其他馆的显著资源特征。为了呈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对本地区出版物及有关当地的文献收集应当尽量齐全。
5.地区资源分布。 地区资源分布状况也是评价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各馆藏结构应纳入本地区整体规划的范围,成为本地区有机整体的分支机构系统。如果是馆藏结构有所缺陷,经费紧缺,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善,那么馆藏缺陷部分在本地区内是否有其它补充,是否熟知其他各馆馆藏,是否有联合目录,与本地区可取长补短的兄弟馆之间是否有建立馆际互借等业务联系。
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1.适应变化,科学评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公共图书馆的考核由目前的绩效评估转变为绩效评估与成效评估并重的评价体系。抓紧建立对图书馆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评估体系,对公共图书馆所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以及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对社会整体目标所作贡献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评估不应仅仅考察图书流通数量,接纳读者人次,还要同时评估读者通过接触图书馆是否提升了其学习和工作实效;通过利用图书馆,读者是否提升了获得职业成功的机会;利用过图书馆的读者是否更有可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利用过图书馆的读者是否更可能获得更为充实和满意的人生;图书馆的目录指南是否为读者带来较高的信息素质水平;读者是否更可能把利用图书馆作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等。这就意味着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文化主管部门,而是全体读者都要成为评估图书馆成效的主体。因此,在进一步完善主管部门的内部评估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成效评估体系是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 2.转变观念,优化结构。重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提高服务成效,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过去,图书馆藏书结构多以印刷型文献居多,现今读者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愈来愈多。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评价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应当包括印刷型文献、声像文献、缩微文献、电子文献,同时包括网络获取的虚拟文献、网络资源共享、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资源等。图书馆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征求反馈意见,从而决定采集、订阅不同种类、不同载体的文献比重,不断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的结构。馆藏建设的对象不再只是传统文献,而是包括了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馆藏建设的手段包括对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的入藏,也包括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利用。要转变观念,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采购的各类信息载体的品种、数量、内容与读者需求的一致度越高,利用率就越高。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本馆建设与资源共享、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以及藏与用之间的关系,使馆藏日趋优化合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全面提升文献保障能力。
3.合理配置,慎重取舍。在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馆藏建设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重保存向重利用转变,由重传统馆藏转变为传统与数字馆藏并举转变。由于电子信息类型和载体的多样化,使图书馆在确定馆藏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对馆藏收集采访的内容,做到把握全局,通盘考虑,瞻前顾后,慎重决定取舍,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避免购置文献的重复浪费。比如“电子报纸”的光盘版,都是回溯性的,是印刷型报纸的最佳替代品。但电子出版物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原始文献的数量相当有限,其使用寿命亦有限,在质量上难以与印刷文献抗衡,同时,网络电子文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种刊物数据格式繁多复杂,语言不同,极其不稳定,也有读者利用文献的习惯和设备的局限等等,因此,采访人员不仅要做好印刷型文献的采访工作,更要研究新时期电子型文献的使用与采访问题。既要解决传递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又要保证收藏方便和读者快捷检索的需求;既不能只顾眼前需要,忽视电子文献的收集,也不能不顾实际地追求馆藏电子化。
4.兼收并蓄,搞好开发。在图书馆采集的信息资源中,包括虚(电子文献资料)与实(印刷型文献)两大类。在电子出版业不断发展,电子文献的数量、种类急剧增加,图书馆将电子出版物与传统文献一起纳入收藏的同时,如何做到兼收并蓄,优势互补,长期共存,这就要求采访人员既要做好对印刷型文献的选择采购工作,又要十分关注信息时空即网络中传递的信息,搞好信息开发,多渠道地搜集中外文书刊文献,并通过加工、整理、链接后,主动地向用户宣传和报道,使采购的不同载体的书、刊、报以清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读者学习吸取,开拓思路,取得效益。同时,利用专业知识优势,从宏观上把握复杂的知识板块、知识经纬和知识的新陈代谢,参与信息时空的过滤、重组、优化、加工和链接,使繁杂浩瀚的信息有序化,建立起高效的与信息时空同步的知识时空,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
5.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在信息传播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单个图书馆,要想独立采集到全部所需的文献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各馆所处的地域不同,人文环境有别,担负的任务各异,特别是经济能力的大小不同,这就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财力把所需的信息载体全部采集齐备。因此,搞好公共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与科研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友好合作,统一规划,共同协调解决一些特殊文献的采集,相互提供有特色的数据库信息,互通有无,解决各自读者的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必要和重要的。
图书馆从遥远的历史走来,也将奔向无穷无尽的明天,它参与创造历史,服务当代和开辟未来的历史重任。故此,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优化图书馆的藏书结构,科学地、有效地、灵活地、及时地采选、加工、提供和连接文献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图书馆人永恒的使命。
( 作者简介:杨敬芝,女,四川省宜宾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中,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由于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界自由流动,如果图书馆没有能力很好地为当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及其所有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那么,这些资源就会离开或不进入该地所在区域,而流向更有利于不同类型资源有机结合并创造更大价值的地方。这就迫使图书馆在提供文献信息和服务过程中,必须适应读者需求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并综合考虑本馆资源的机遇和资源优势与劣势,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正是面临着竞争,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馆藏信息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单一的传统馆藏向传统馆藏、数字馆藏和虚拟馆藏并存的复合型的现代馆藏发展。这一变化表明,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扩展。因此,使馆藏信息资源结构更加优化,满足读者需求已成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书馆的根本目标,就是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使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赢得持续竞争优势,而未来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必然建立在馆藏优势上。 对于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服务能力的迫切要求,其中以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当前图书馆界必须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馆藏是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馆藏图书的运用形成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对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必然通过图书馆提供藏书和公共服务的成效来进行评价。因此,优化馆藏结构是图书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优化藏书结构的主要因素
1.藏书内涵与结构:作为公共服务组织的图书馆,所谓藏书就是图书馆收集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料的总和。藏书结构是指依据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求,对多种藏书成分、多种学科内容、多种收藏水平所要求达到的收藏级别而安排的比重与构成。这种藏书结构虽然是一种人为的系统的框架模式,但它制约藏书补充的范围与重点、数量与比例,也制约藏书组织的划分与布局等,是否满足现实和潜在服务对象的需求是衡量其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一般说来,一个合理的藏书结构,要具备如下五个特点:①要围绕图书馆特定的读者对象为中心,确定入藏重点,特色鲜明;②入藏文献必须是所有相关知识的有效集合;③所收相关知识的藏书要有不同的藏书密度和搜求深度,且复本率恰当;④地方文献品种齐全。⑤各类信息载体的品种、数量、内容与读者需求高度一致。
2.图书馆的任务职责。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其馆藏大多突出综合性和通用性,并注意基础学科、边缘学科文献和地方文献的收藏。公共图书馆是各类型图书馆中的骨干力量,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三大特点:①藏书的综合性,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②内容的广泛性: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资源、人物等地方文献都广泛地征集入藏;③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包括各种类型、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程度、各个民族的读者。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地方文献特藏和广泛的读者群体对于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更贴近最大范围的普通读者,对读者产生着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更加有效的教育作用。因而,公共图书馆的总体馆藏结构必须是系统化的和涵盖各方面的文献信息之和,其服务对象应该是全社会所有需要文献信息资料的读者。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的总体馆藏结构应当要能满足全社会所有需要文献信息资料用户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的核心文献应当完备、齐全。
3.经费使用效率。经费的支付能力是藏书建没发展的物质基础。无论购书经费的多少,都有一个高效利用的问题,也是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评价因子。为使有限的经费得到高效的利用,取得最佳的订购效果,图书馆的各项调查统计数据,是科学制定藏书计划的重要依据。按照读者的需求,确定各类藏书的经费比例是非常必要的。
4.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人类知识遗产不可或缺的有效组成部分,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一项是责无旁贷的职责。履行这一职责是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的特定之需,也是建设特色馆藏的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一个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的独特风格,是一馆区别于其他馆的显著资源特征。为了呈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对本地区出版物及有关当地的文献收集应当尽量齐全。
5.地区资源分布。 地区资源分布状况也是评价馆藏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各馆藏结构应纳入本地区整体规划的范围,成为本地区有机整体的分支机构系统。如果是馆藏结构有所缺陷,经费紧缺,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善,那么馆藏缺陷部分在本地区内是否有其它补充,是否熟知其他各馆馆藏,是否有联合目录,与本地区可取长补短的兄弟馆之间是否有建立馆际互借等业务联系。
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1.适应变化,科学评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公共图书馆的考核由目前的绩效评估转变为绩效评估与成效评估并重的评价体系。抓紧建立对图书馆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评估体系,对公共图书馆所开展的活动、提供的服务,以及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对社会整体目标所作贡献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评估不应仅仅考察图书流通数量,接纳读者人次,还要同时评估读者通过接触图书馆是否提升了其学习和工作实效;通过利用图书馆,读者是否提升了获得职业成功的机会;利用过图书馆的读者是否更有可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利用过图书馆的读者是否更可能获得更为充实和满意的人生;图书馆的目录指南是否为读者带来较高的信息素质水平;读者是否更可能把利用图书馆作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等。这就意味着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文化主管部门,而是全体读者都要成为评估图书馆成效的主体。因此,在进一步完善主管部门的内部评估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成效评估体系是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 2.转变观念,优化结构。重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提高服务成效,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过去,图书馆藏书结构多以印刷型文献居多,现今读者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愈来愈多。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评价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应当包括印刷型文献、声像文献、缩微文献、电子文献,同时包括网络获取的虚拟文献、网络资源共享、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资源等。图书馆必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征求反馈意见,从而决定采集、订阅不同种类、不同载体的文献比重,不断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的结构。馆藏建设的对象不再只是传统文献,而是包括了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馆藏建设的手段包括对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的入藏,也包括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导航和利用。要转变观念,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采购的各类信息载体的品种、数量、内容与读者需求的一致度越高,利用率就越高。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本馆建设与资源共享、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以及藏与用之间的关系,使馆藏日趋优化合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全面提升文献保障能力。
3.合理配置,慎重取舍。在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馆藏建设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重保存向重利用转变,由重传统馆藏转变为传统与数字馆藏并举转变。由于电子信息类型和载体的多样化,使图书馆在确定馆藏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对馆藏收集采访的内容,做到把握全局,通盘考虑,瞻前顾后,慎重决定取舍,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避免购置文献的重复浪费。比如“电子报纸”的光盘版,都是回溯性的,是印刷型报纸的最佳替代品。但电子出版物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原始文献的数量相当有限,其使用寿命亦有限,在质量上难以与印刷文献抗衡,同时,网络电子文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种刊物数据格式繁多复杂,语言不同,极其不稳定,也有读者利用文献的习惯和设备的局限等等,因此,采访人员不仅要做好印刷型文献的采访工作,更要研究新时期电子型文献的使用与采访问题。既要解决传递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又要保证收藏方便和读者快捷检索的需求;既不能只顾眼前需要,忽视电子文献的收集,也不能不顾实际地追求馆藏电子化。
4.兼收并蓄,搞好开发。在图书馆采集的信息资源中,包括虚(电子文献资料)与实(印刷型文献)两大类。在电子出版业不断发展,电子文献的数量、种类急剧增加,图书馆将电子出版物与传统文献一起纳入收藏的同时,如何做到兼收并蓄,优势互补,长期共存,这就要求采访人员既要做好对印刷型文献的选择采购工作,又要十分关注信息时空即网络中传递的信息,搞好信息开发,多渠道地搜集中外文书刊文献,并通过加工、整理、链接后,主动地向用户宣传和报道,使采购的不同载体的书、刊、报以清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读者学习吸取,开拓思路,取得效益。同时,利用专业知识优势,从宏观上把握复杂的知识板块、知识经纬和知识的新陈代谢,参与信息时空的过滤、重组、优化、加工和链接,使繁杂浩瀚的信息有序化,建立起高效的与信息时空同步的知识时空,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
5.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在信息传播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单个图书馆,要想独立采集到全部所需的文献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各馆所处的地域不同,人文环境有别,担负的任务各异,特别是经济能力的大小不同,这就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财力把所需的信息载体全部采集齐备。因此,搞好公共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与科研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友好合作,统一规划,共同协调解决一些特殊文献的采集,相互提供有特色的数据库信息,互通有无,解决各自读者的需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必要和重要的。
图书馆从遥远的历史走来,也将奔向无穷无尽的明天,它参与创造历史,服务当代和开辟未来的历史重任。故此,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优化图书馆的藏书结构,科学地、有效地、灵活地、及时地采选、加工、提供和连接文献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图书馆人永恒的使命。
( 作者简介:杨敬芝,女,四川省宜宾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