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遗忘的齐鲁之殇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山东也遭受了被侵占的厄运。曾经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齐鲁大地上一时间遍布烽烟,虎狼横行。日军在山东犯下的累累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日本帝国主义也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山东的计划图谋已久,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大陆政策”,企图征服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侵占山东的计划亦随之实施。
  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月后,日本参谋本部拟定华北方面军编制方案,在北平成立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总兵力约17万人,实施华北会战。其中,华北方面军第二军之第10、第107、第108师团沿津浦路南进,以济南为目标。
  从1937年10月1日,日军进攻德县,拉开日本侵入山东的序幕开始,到1938年5月19日徐州陷落,山东全境陷入日本之手,前后仅仅7个多月。
  1937年11月13日,日军进攻济阳,并迅速占领。12月27日,占领济南。1938年1月1日,轻取大汶口;1月7日,攻入济宁。1月10日,日海军第四舰队占领青岛;随后,日军沿青烟公路占领了烟台、威海等地。3月18日,日军攻陷滕县。4月19日,占领临沂。5月19日,徐州沦陷,山东全境陷入日本之手。
  在日本侵占山东的过程中,日军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如德县“许庄惨案”,有72人被害;“济阳惨案”,杀害无辜百姓402人,重伤19人,奸淫妇女102人,烧毁房屋550多间;“临沂惨案”屠杀平民2840人,并把城西南隅烧为灰烬。另外还有枣庄“北沙河惨案”、济宁“金乡惨案”等。
  一时间,齐鲁大地上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触目惊心。日本占领山东后在山东全面实行法西斯统治,山东人民陷入深重的水深火热之中。
  1938年11月,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制定了《陆军作战指导纲要》,规定今后的作战方针是“确保占据地区,促进其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困态势,扑灭残余的抗日势力”;在华北方面,“特别要首先迅速恢复河北省北部、山东省、山西省北部及蒙疆等重要地区的治安并确保主要交通线”,在占领区内,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作战”。
  日本在山东成立伪政权,在伪政权内部各级机构均设置日籍专治顾问,掌握监督实权。建立保甲制度和遍布全省的特务组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大力压缩根据地的面积,缩小抗日武装的活动范围,并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屠杀、“惨案”等。在占领区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利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的多种手段对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借以巩固占领区域,其内容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是辅助军事“扫荡”的政治进攻。开展“新国民”运动,实施奴化教育,用以“矫正”中国民众思想,使其成为“新民”,甘做“顺民”,以“完成国民心物建设,协力东亚解放”。在经济上,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侵略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经济侵略计划,控制了山东的经济命脉,对山东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特别是对各种战略资源的掠夺更是不遗余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
  泯灭人性的日寇在山东实行“以华治华”,建立伪政权:1938年1月1日,成立济南治安维持会,马良任会长;1月17日,成立青岛治安维持会,赵琪任会长;1938年3月5日,成立山东省公署,马良任省长,日人酉田畊一任顾问(1943年11月28日由田园庆幸接任)。1939年1月,唐仰杜接任。1945年2月26日,唐仰杜调离,杨毓珣接任。1943年8月,山东省公署改成山东省政府;建立地方机构,分为道(市)、县、自治组织三级;各级政权机构均设有日籍专职顾问,掌握监督实权;建立山东省行政人员训练所、警官(士)训练所等各种形式训练所,为伪政权培养训练警政队伍;颁布《山东省行政人员训练所组织大纲》。
  日寇还在山东建立特务组织,如日本军部系统的鲁仁公馆、梅花公馆、樱花公馆、鲁安公馆、军事法庭、新华院、日本宪兵系统的泺源公馆、凤凰公馆、霞公馆等等,制造了如“琵琶山”万人坑这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治安强化”运动是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而推行的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为一体的镇压运动,这一运动由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发起,自1941年3月到1942年冬,日本侵略者在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地区实施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除此之外,日寇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更在鲁西、冀南地区发动了骇人听闻的细菌战。
  据资料显示,1940年日军在山东总兵力为3.6万人,另有伪军8万人,控制了山东全部铁路和将近5000公里公路,建立据点1156个;到1942年,日军兵力达到4.7万人,伪军增加到16万人,建立据点3700个。一时间,齐鲁大地上虎狼横行,烽烟遍地,民不聊生,日本帝国主义在齐鲁大地上的罪行,历史永远不会忘却。
  (本文图片与文字材料由山东省档案馆提供)
其他文献
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东胜街一个贫困家庭的兰兆法,1943年元旦,为了参军打鬼子,16岁的他步行50多公里找到驻扎在江苏的部队,成为八路军山东地区抗日回民支队的一名战士。  1945年夏,八路军决定攻打被日军占领的马头镇。部队首长派对地形比较熟悉的兰兆法劝降伪军。“炮楼里的伪军大都是被抓去的本地老乡,都认识俺……”  “攻城那天晚上,俺和指导员到城楼底下喊话:老乡们,我是兰大羊(兰兆法的外
期刊
张廉洁出生的文登县铺集乡南长岚村,曾经出现过一位著名的革命烈士——张连珠。张连珠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胶东特委书记,发动并领导了震撼胶东的“一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他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张连珠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张连珠生前在村里发展了多位地下党员,为党的工作在这里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连珠牺牲时,张廉洁只有12岁,但这位叔伯哥哥的壮举仍然给他
期刊
自习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后,国家、省对济宁文化发展特别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支持: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获批设立,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层面推动,中办两次回访专题调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情况……这一切都在昭示着济宁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预示着“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恢弘璀璨的发展前景。  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最好
期刊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一曲悠扬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部部经典的《铁道游击队》影视,让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闻名遐迩。松涛呜咽,苍柏凝翠,庄严肃穆。  山东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内,33米高的纪念碑上,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8个金光大字格外引人注目。1995年8月建成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坐落在纪念园中心。游击队战士
期刊
今年92岁的赵玉岚老人是一位抗战老兵,十五岁就参军的他参加了数次抗击日军的战斗,多次受伤多次立功。父亲赵鸿集、伯父赵鸿聚、大舅李善厚、二舅李太厚、三舅李怀厚、大表哥李振帮都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赵玉岚老人家真是满门英烈!离休在家的赵玉岚老人近几十年来怀着对党无限的忠诚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阳台的窗户,挥动着旗杆唱着《歌唱祖国》,国旗在六楼的空中飘扬。一家三代十二口
期刊
历经抗日烽火洗礼的复员退伍军人王默村,如今已是93岁高龄。初次见面,笔者惊讶于老人除牙口不好外,依然耳聪目明,手上尚有几分不输青年人的气力。通过老人有条不紊的口述,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捐躯赴国难”的战争年代。  “额头上的这个伤疤,就是鬼子子弹留下的。”王默村老人侧着头,用手摩挲着左额角上一条长约10厘米的浅沟。老人说,他忘不了那场薛盖战斗,忘不掉通讯员孙凤霄。  1942年1月,为进一步拓展抗日
期刊
4岁时,母亲带着我和弟弟,跟随当兵的父亲在山东境内辗转驻防,跑遍了齐鲁大地,来到省城济南也已经整整40年,可以说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然而对出生地的老家依然魂牵梦绕。  我的家乡在冀东的兴隆县半壁山镇佛爷来村,紧挨长城之北,那里不仅山川俊秀,空气清凉,还是当年日寇制造千里无人区的重灾区,也是八路军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  那段悲惨的历史,已载入史册。我想说的就是那个年代发生在自己家族中的真人真事。  
期刊
1941年11月30日拂晓,时值严冬,寒风凛冽,十八岁的临沂抗大一分校校部侦察队副班长刘钢刚吃完早饭准备“应付情况”——日军扫荡就应敌,不来就休息、继续侦查工作。突然,北边传来三声枪响,刘钢分辨出这是部队没有的“三八大盖”,心中一惊“鬼子来了!是从大青山西北角胡家庄北边的大古台北山摸上来的!”作为抗大的侦察兵,刘钢已经有三年的侦查经验,常常遭遇日军,但这次清晨就遭遇日军,无处躲藏,他深知十分危险。
期刊
“济南の无血占领”——这是1937年底出现在日军画报上的一个标题。1937年12月27日,由于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的主动弃守,日军兵不血刃占领济南。济南进入了长达7年半的沦陷期。当时的济南,留给不少世人的印象是怯懦和隐忍。  一个诞生过仲军、秦琼、辛弃疾等伟丈夫的地方,她的气节在哪里,历史真相是这样的吗?在日寇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幌子下,济南人实际上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所经所
期刊
郑世经的家族在福建福州很有名气。父亲郑承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在福州电气公司任工程师。1939年郑世经福州一中毕业时,日本侵略军已占领半个中国。  国难当头,郑世经与邹宝璋等二十多名同学决心投笔从戎。他们历尽艰辛,从福建的福州步行到四川成都寻找报国途径。  经过不懈努力,1940年,郑世经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校十七期,编入第一总队炮兵第三队。这时的军校一切以实战为目标,设置的课程有政治学、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