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它是东汉末期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因作者姓名散失,萧统一并题为“古诗”。这些无名氏之作收在《文选》中共有十九首,后人称作《古诗十九首》。
此组诗歌就其形式来说大多以游子之歌与思妇之叹为主,其笔法、情感颇有共同之处。不少文章认同马茂元的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一、《古诗十九首》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极其腐败,社会混乱不堪,人民生灵涂炭,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士子,他们报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一心追求功名。但面对黑暗的现实常感到生不逢时,生活穷愁潦倒,英雄壮志难酬,经济上陷入困顿,政治仕途被压抑被排斥,一般士人很难找到出路,因此,这些文人不得不漂泊他乡,外出游学。 由于时代的动荡,战争无止无休,他们生活颠沛流离,饱受疾苦,内心常感到人生无常,生命如寄,反映游子思妇,旅人之苦的诗便产生出来。
二﹑生命意识的觉醒
纵览“十九首”,你会体会到他们对官场、身世的无奈和忧愤;对由永恒的事物反衬下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他们对时间流逝、节序交叠的敏锐感和惊惧。
《古诗十九首》对人生的思考在于“感 时伤志、相思离别”上,这种情感既不同于《国风》的自然质朴的描写,也不同于《离骚》家国之悲的伤痛,而是在特殊的时代下情感生存的最真实写照。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并非悲观厌世,亦非贪图享乐,更不等同于腐败堕落,而是任何一个时代在面临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挫折或不幸中,失意的人们都会感受到的切身之痛。这种常人之痛流露出的情感难道不是常人之情吗?
《古诗十九首》对人生的思考并非只是在感叹人生的短暂与空虚,也不只是局限于急功近利谋求功名富贵,而是从自我的感情出发,抒发着人世的悲凉与哀伤,并将此上升到了人们生存的思索:既然人生苦多,就要抓住良辰,尽情生活。因为诗人历经辗转磨难已不再是官场倾轧中的胜利者,功名利禄的获取犹如天方夜谭,既而应该追求的是和平安稳的世俗生活,真挚无比的男女情爱,千金难买的青春光阴。他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构筑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并把自己孤独、寂寞、惆怅、痛苦、愤闷、悲哀、焦虑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们所发出的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与这一诗人群体的独特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三﹑生存价值的思考
“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叹为主要内容,以个体生命的觉醒和痛苦体验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价值审视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
1.相思离别之痛
“十九首”表现离人相思的作品多达一半以上,有表达夫妇恋人之情,也有朋友相思之情和游子思乡之情。这些诗中抒发的离人相思之情,也是和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主题分不开的。而且这类别离怨情伴随着浓烈的悲剧意识,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比愤懑,折射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
2.人生苦短之切
这个主题直接以强烈的视觉形象反复出现:如《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3.“及时行乐”之思
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有论者从深层次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他们独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终贯注着属于文人所特有的苦闷情绪,我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种相悖于当时主流文化的独立话语,或者说作为藉藉无名的文人群体的独特生存方式,恣意挥霍生命密度来弥补令人遗憾的生命长度,外化为抛掷生命的种种状态。美酒佳人,宴饮冶游,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勘破人生,及时行乐的生命形态,他们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营造着独特的精神避难所,对人生无常与生命短暂的忧患,终于化为秉烛而游的生存状态。
综合以上作品分析,结合《古诗十九首》中“相思离别”、 “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三个层面的描写,证明诗歌极力彰显的是诗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而非单纯的追求“及时行乐”。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文人抒情诗中捉摸到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脉动,从而再次重新审视《古诗十九首》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朽诗篇。
四﹑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
尽管历朝历代诗人们个体价值在以社会为本位的伦理学说中是那么不值一提,然而中国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第一次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为后世魏晋文学开启了先河。他们在短暂的生命中看到了生存留给世界的只有虚无,《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
五、结束语
《古诗十九首》为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史增添了新质,塑造了一个自我生命开始觉醒的生机蓬勃的崭新的精神形象,诗人们探索到新的人生价值观念。从人生价值的哲学高度重新审视永恒的宇宙,短暂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此组诗歌就其形式来说大多以游子之歌与思妇之叹为主,其笔法、情感颇有共同之处。不少文章认同马茂元的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一、《古诗十九首》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极其腐败,社会混乱不堪,人民生灵涂炭,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士子,他们报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一心追求功名。但面对黑暗的现实常感到生不逢时,生活穷愁潦倒,英雄壮志难酬,经济上陷入困顿,政治仕途被压抑被排斥,一般士人很难找到出路,因此,这些文人不得不漂泊他乡,外出游学。 由于时代的动荡,战争无止无休,他们生活颠沛流离,饱受疾苦,内心常感到人生无常,生命如寄,反映游子思妇,旅人之苦的诗便产生出来。
二﹑生命意识的觉醒
纵览“十九首”,你会体会到他们对官场、身世的无奈和忧愤;对由永恒的事物反衬下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他们对时间流逝、节序交叠的敏锐感和惊惧。
《古诗十九首》对人生的思考在于“感 时伤志、相思离别”上,这种情感既不同于《国风》的自然质朴的描写,也不同于《离骚》家国之悲的伤痛,而是在特殊的时代下情感生存的最真实写照。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并非悲观厌世,亦非贪图享乐,更不等同于腐败堕落,而是任何一个时代在面临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挫折或不幸中,失意的人们都会感受到的切身之痛。这种常人之痛流露出的情感难道不是常人之情吗?
《古诗十九首》对人生的思考并非只是在感叹人生的短暂与空虚,也不只是局限于急功近利谋求功名富贵,而是从自我的感情出发,抒发着人世的悲凉与哀伤,并将此上升到了人们生存的思索:既然人生苦多,就要抓住良辰,尽情生活。因为诗人历经辗转磨难已不再是官场倾轧中的胜利者,功名利禄的获取犹如天方夜谭,既而应该追求的是和平安稳的世俗生活,真挚无比的男女情爱,千金难买的青春光阴。他们用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构筑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生命意义的诠释,并把自己孤独、寂寞、惆怅、痛苦、愤闷、悲哀、焦虑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们所发出的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与这一诗人群体的独特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三﹑生存价值的思考
“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叹为主要内容,以个体生命的觉醒和痛苦体验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价值审视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
1.相思离别之痛
“十九首”表现离人相思的作品多达一半以上,有表达夫妇恋人之情,也有朋友相思之情和游子思乡之情。这些诗中抒发的离人相思之情,也是和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主题分不开的。而且这类别离怨情伴随着浓烈的悲剧意识,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比愤懑,折射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
2.人生苦短之切
这个主题直接以强烈的视觉形象反复出现:如《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3.“及时行乐”之思
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有论者从深层次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他们独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终贯注着属于文人所特有的苦闷情绪,我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种相悖于当时主流文化的独立话语,或者说作为藉藉无名的文人群体的独特生存方式,恣意挥霍生命密度来弥补令人遗憾的生命长度,外化为抛掷生命的种种状态。美酒佳人,宴饮冶游,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勘破人生,及时行乐的生命形态,他们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营造着独特的精神避难所,对人生无常与生命短暂的忧患,终于化为秉烛而游的生存状态。
综合以上作品分析,结合《古诗十九首》中“相思离别”、 “人生苦短”、 “及时行乐”三个层面的描写,证明诗歌极力彰显的是诗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而非单纯的追求“及时行乐”。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文人抒情诗中捉摸到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脉动,从而再次重新审视《古诗十九首》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朽诗篇。
四﹑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
尽管历朝历代诗人们个体价值在以社会为本位的伦理学说中是那么不值一提,然而中国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第一次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为后世魏晋文学开启了先河。他们在短暂的生命中看到了生存留给世界的只有虚无,《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
五、结束语
《古诗十九首》为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史增添了新质,塑造了一个自我生命开始觉醒的生机蓬勃的崭新的精神形象,诗人们探索到新的人生价值观念。从人生价值的哲学高度重新审视永恒的宇宙,短暂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