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句例析(二)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余的“近”或“多”
  “达”和“近”不能同时跟数字构成短语,同样在语用中“近”和“多”也不跟连用跟数字构成短语。但是,媒体上经常出错这样的错误,请看下例:
  ① 与涉案者周旋了近半个多月,蔡方旭终于获得信任,成为卧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8.13)
  ② 小石的账面资金已超过12万元,比本金翻了近4倍多。(《国际金融报 》2007.09.02)
  “近+数词”和“数词+多”都能构成表约数的短语,用“近”表示接近某数,即小于某数;用“多”表示超过某数,即大于某数。“多”所表示的约数是指整数后的零头,如“三十多公里”“两年多时间”等。
  如今出现了“近+数词+多”的短语结构,明显形成了自相矛盾的状态,因为,现实中不可能有既小于某数又大于某数的一个真实数目。诚如上引句?,既然说“近半个月”就是不到半个月,怎么可能又是“半个多月”呢?同样情况,句?究竟是比本金翻了“近4倍”(即不到四倍)还是翻了“4倍多”(即超过4倍)呢?岂不造成自相矛盾吗?用“多”是整数后面还有零头,当然是大于这个整数了,而用“近”则表示不够这个数,遑论超过这个数。所以用“近”于这个数;或超过这个数而“多”于这个数,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共存一句之中,否则就是自相矛盾。上述各例均犯了这一毛病。
  
  能说“至少……以上”吗?
  小王告诉我,北京南三环附近有一个尾货市场,那里的东西既便宜,又实惠,还挺时髦。他美滋滋地说:“我上周去买了一件风衣,比大商场便宜至少5倍以上”。听了她的话,觉得她买到的货确实便宜,但又觉着她说的这个“便宜至少5倍以上”十分不顺嘴。类似的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听到,甚至还见诸报端。问题出在哪里呢?下面便是报刊杂志上见到的几个例句:
  ① 中国车价格实惠,比西方国家的名车便宜至少10倍以上。(《人民日报》2007.07.27)
  ② 水果至少有两种以上,糕点至少三种以上。(《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8.31)
  ③ 现在中国的众多民营钢铁企业都在寻求资本的运营,“数量至少30%以上……”(《国际金融报》2007.08.23)
  ④ 至少七成以上的土地,将被划进“基本生态控制线”,属于禁建区。(《大地》2007.08.01)
  “至少”是一个副词,表示最低限度。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对事物最低数量的推测或估计,如说“国产车比进口车便宜至少10倍”,就是等于或大于10倍的意思;而如句?所述“名车至少便宜10倍以上”,那就令人费解了:“至少便宜10倍”是指等于或大于10倍的意思,而“便宜10倍以上”等于说大于10倍,那么哪种说法是确切的呢?两种说法的矛盾在于表达的意思中是否含10倍。在现代汉语中需要表述某个数量值以上或以下时,一般要求注明是否含该数量值本身。例如说“18岁以上(含18岁)方能入内参观”“16岁以下(含16岁)不准进场”,就要求加上是否含该数值的括注。
  现在上引4个例句,既用了“至少”,又用了“以上”,作者的本意似乎想把话说得清楚一些,结果却把需要限定的数值范围反而搞模糊了,造成语义传递上不准确。因此,我们不要把这两种说法混用在一起。上述各例要么用“至少”,要么用“以上”(用“以上”时根据所涉及事物需要的准确度来决定是否应加括注),选择其中一种说法就可以了。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那些美妙绝伦的诗词曲赋,以其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以及精湛的艺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不少青少年酷爱古典诗词曲,古典诗词曲的阅读考查亦成为中考落实新课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那么究竟怎样阅读考场上的古典诗词曲呢?简言之,应该弄懂两点:一是诗词曲里说些什么?二是怎么说的?一般说来,可以按照三个环节阅读鉴赏。  【举案说法】  《赤壁》是九年级教材中的传统佳篇,以此
期刊
那年,我和孩子们把家安在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拖车房里,就在华盛顿湖边的一片林间空地上。随着感恩节的临近,一家人的心情也愉快起来。  整个l2月,最小的孩子马蒂是情绪最高、忙得最欢的一个。这个乐天顽皮的金发小家伙有个古怪而有趣的习惯——听你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像小狗似的歪着脑袋仰视你。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的左耳听不见声音,但他从未对此抱怨过什么。  几周来,我一直在观察马蒂,他好像在秘密策划着什么。他热
期刊
“九一八”东北事变的消息激动了全国的民众,因了当局的退让,民情愈见激昂。其中最感到愤懑的,不消说是青年学生。各地学校纷纷组织抗日会,努力于宣传及抵制日货的工作。  第一中学是全市学界抗日协会的一分部,校中师生分隶于总务、纠察、宣传、调查诸科。每科之下又设若干组,分头工作,空气非常紧张。校内到处贴着惊心动魄的标语;课外运动停止了,将这时间改行军事训练;各科教师都暂抛了原有的教程,改授与抗日有关的教材
期刊
若将董家火车分解成三个词,是开车,走城,思人。  走城便要读城,读城重在看人,看人难免思人,思人的磁波又逆着车开的方向越拉越远。我的车也开了,走的第一座城是家乡牡丹江,未离开,便已思人。  董老师推崇“三商”:情商,智商还有健商。情商助人或沉默或斡旋游刃有余,智商让人显得不那么“极品呆脑”;而健商,窃以为,谋养生健体是浮物,实取情商之大乘。董老师惯以健商作刃物,攻我辈双拳之间大开的胸膛处。每每招架
期刊
“位”能这样用吗?  2007年9月3日《北京青年报》第四版有一篇评论《包养情妇只是权利腐化的“次生现象”》,对贪官包养情妇的现象剖析得鞭辟入里,非常深刻。但令人遗憾的是,文中写道:自十六大以来,中央累计查处严重腐败的省部级以上官员16位,其中九成有包养情妇的情节。” 用“位”称说贪官,实在是个瑕疵。  汉语的量词,除了有相对固定的名词组合外,有的有感情色彩,不能乱用。例如说“一尊佛像”,不能说“
期刊
“漂”而不舞  ——谈“飘”与“漂”  以下是近年来部分报刊上出现的“漂”“飘”误用的例子:  ①少年时便随家南北飘泊。(《大地》2006年第一期)  ②每次放出的香味都在室内漂荡。(《市场报》2004.02.06)  ③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4.20)  ④马桶池里盛满了水,粪便飘浮着。(《江南时报》2007.06.10)  例①的“飘泊”应改为“漂泊”;例②的
期刊
浙江这块多是丘陵的土地很是神奇,她能天人感应,触动生于斯长于斯的浙人的心灵,让心灵长出花枝,开满花朵。我甚至觉得,因为有了她,中国才精致起来。  你看看浙江的一块块土地都收获了哪些文明的果实,再看看中国文明中这些浙江元素算不算精致吧。  浙江的楠溪江触发了永嘉太守谢灵运的心灵,中国的山水诗从那里诞生了;曹娥江则吸引500多位唐代诗人去那里泛舟赋诗,把中国的山水诗锤炼成了中国古典文学阵营中一个谁也无
期刊
黑色的日子走后我演奏海顿  手上感到一阵简单的温暖  琴键愿意。轻柔的锤子在敲打  音色苍翠、活泼而宁静  音乐说世界上存在着自由  有人不给皇帝进贡  我把手插入海顿口袋  像海顿那样平静地看着世界  我升起海顿的旗帜,这意味着——  我们不屈服,但要自由  音乐是山坡上的一栋玻璃房  山坡上石头在飞,在滚  石头横穿过房屋  但每块玻璃都安然无恙
期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最易实现和读者的沟通,显示出文章的美。如果抒情不注意技巧,也有可能让自己变成“祥林嫂”,惹人嫌恶。所以,在写作时,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抒情模式,为文章锦上添花。笔者不揣浅陋,为大家介绍几种含蓄抒情的技巧。  一、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符合古代文人表达感情的习惯。他们往往不是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渗透到笔下看似平常平淡的景物中,
期刊
我的中小学是在“十七年”时代度过的,受了半年多高等教育又撞上了“文革”。那时没有早教,没有补课,没有课外辅导班,很少家庭作业,学校里教的内容都是“左的”一套。书没读什么,杂七杂八的事倒不少。什么反美游行,什么抓麻雀除“四害”,什么“反右派”“四清”,运动一个接一个。而我自己则抓过蟋蟀,爬过树,偷过南瓜,看过“不良书籍”,搞过恶作剧,也写过诗,练过书画,唱过评弹……那时从不考虑 “有用无用”“有益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