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音乐崛起的繁盛与当代音乐评论的困境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音乐评论的广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我国音乐现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在现阶段的音乐市场中,新音乐作品对音乐评论有很大依附性,也正是因为新音乐现象逐渐兴起时的音乐评论越来越体系化。对于新音乐现象来说,其具有普及性,并且在传播与推广方面渠道更为丰富,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展受众群体。随着新音乐现象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很大程度带动了我国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音乐评论应该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样才能够对我国原创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在音乐评论方面正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与音乐评论人才流失、体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音乐评论体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使得音乐评论没有完全跟上当前我国新音乐创作发展的脚步,不能够与新音乐创作互相补足。

一、当代新音乐的崛起与繁荣


  可以看出,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当代新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大众音乐以及通俗音乐在概念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其受众群体也具有一致性,很难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在对当代新音乐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音乐家”与“歌手”这样的词汇来对其进行区分,“音乐就是理想”這样的理念在我国很多当代学院派音乐家中普遍存在,这一类音乐人的音乐作品,往往更多的是写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圈层听,其受众群体相对有限,但与此同时盲目扩张受众群体进而牺牲音乐品质,也并非这些原创音乐人的音乐理想[1]。对于中国当代新音乐来说,其对传统音乐的艺术观念有较强的颠覆以及解构,有自身对于新音乐体系的独特认知。而我国当前一部分当代音乐评论者在对新音乐作品进行品评的时候,往往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或者目的而不择手段,通过塑造一个又一个毫无深度却看似存在隐喻的观念来阐述自己对于新音乐作品的认知,并且试图探讨这些新音乐作品与当下社会的联系、与人们审美体系的联系等等,实际上这种音乐评论只是停留在社会层面以及文化现象层面,为了评论而评论,这也使得很多新音乐作品的内涵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以及发掘。
  从当前我国新音乐崛起的情况来看,越来越注重音乐创作者以及表演者的专业性,很大一部分创作者以及表演者都是毕业于专业院校,无论是通俗音乐人还是一般意义上的小众音乐人,都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否则便没有资格跻身音乐圈。在这样的宏观音乐背景之下,还需要明确一个不可调和的现象,即新音乐与以往的大众音乐存在明显差异性,并且二者具有绝对不可兼容的部分特征,其主要表现在音乐理念以及审美层次方面[2]。很多时候在人们印象当中新音乐是与大众音乐势不两立的,仿佛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隔阂,这也使得很大一部分学院派音乐人的作品受众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也被人们标榜为小众化音乐,但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新音乐所存在的小众化审美风格恰恰是对上个时代严肃音乐某种品质的秉承,更应该受到人们重视,而不能将其放在既非传统严肃音乐又非时下大众音乐的尴尬位置上,应该正确看待新音乐的崛起以及未来可能的繁盛[3]。

二、当代音乐所面临的窘境


  (一) 夹缝中求生存
  我国音乐评论断层现象已经非常严重,这与大众审美两极分化严重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行业内部专业音乐评论人才的短缺有关。从现阶段我国杂志业、新媒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往往一些音乐评论人并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其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主观意识、情感因素等等所占比例较大,而没有真正从音乐作品的结构、氛围、编曲、词曲创作、声音品质等等方面进行评价[4]。而一些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人士,则不愿意从事音乐评论的专职工作,而是更愿意从事与自身音乐能力直接相关的行业,例如乐器演奏、歌唱、舞台导演等等。这也就使得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并没有足够专业的音乐评论人对音乐作品审美进行引导,这也导致了小众音乐永远只能被少数人接受,而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音乐往往品质较低、缺乏内涵。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对高品质音乐的普及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今后行业应该注重对当前音乐评论体系中的人员结构进行一定整合,很多媒体行业人士往往音乐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小众音乐的理解深入程度不够,而那些具备专业素质的专业音乐评论人才则长时间驻守在学院的象牙塔里,并不能有效地将自己对于音乐的种种独到见解推广给大众,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当代音乐评论长时间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存在人才断层现象
  当前来看,我国的音乐评论广度以及深度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音乐评论对于音乐作品的依附性越来越强,而想要依靠音乐评论而产生音乐现象已经越来越难,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很多专业音乐学习者走出国门,开始去全球各地探索新的音乐视野,这也使得当前我国音乐发展现状更为多样化,很多音乐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代特征。一些专业音乐学习者回国之后,开始大力传播自己在世界范围内所摄取的营养以及精华,这也使得我国出现了新的音乐体系,从而促进了我国音乐创作活动的整体繁荣发展。但即使如此,音乐评论人才断层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弥补,很大一部分高素质音乐人才往往没有将音乐评论作为一个正式工作,这也使得音乐评论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同时也使得音乐评论没有与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宣传等等形成一个有机的音乐生态循环圈,这也势必会对我国新音乐的整体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部分评论较为极端、片面
  目前来看,我国当代音乐评论极端化以及片面化已经成为常态,归根结底,这与当前一部分音乐评论人将聆听音乐作品之后的审美体验过于理论化以及绝对化有直接关系。对于同一音乐作品来说,往往由于不同的欣赏者及鉴赏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其聆听音乐之后所获得的直观感受、间接感受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性,而一部分音乐评论人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差异性,更加注重对自身主观感受的阐述,这很容易使得乐评出现片面、极端的现象,这不仅不会对听众产生积极引导,反而会成为听众聆听、理解音乐作品的阻碍[5]。

三、期待更完善的乐评体制


  对于中国当代音乐评论来说,想要使音乐评论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则需要保证音乐评论的客观性以及系统性,这就需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音乐评论体制,好的音乐评论往往是在一个健全的体制下实现的。并且有相对丰厚的奖励制度来促使那些高素质的音乐演奏者以及研究者不断精于此业,进而对当地音乐市场的发展以及音乐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创作氛围。而当前音乐评论体制方面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致使业内很多学者以及人才更加趋向于解决暂时的温饱问题,而没有将音乐评论作为长期职业,这也是我国当代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损失之一。想要有效提升音乐评论的系统性以及规范性,则需要对音乐评论的综合性特点进行分析,音乐评论是集多样性与统一性于一身的评论方式,其属于一种社会行为。目前来看,音乐在我国与社会文化、个人主观意识、传统文化密切相关,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时代精神以及民族气质的渲染,这也也使得音乐作品评论工作的开展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在兼顾音乐作品多样性的同时,也要保证评论的内在统一性。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以及人工智能音乐创作体系开始与当前的音乐形式进行紧密结合,而产生了更具多元化色彩的音乐产品,这也使音乐作品原有的艺术性以及音乐性受到了商业挑战,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也应该清晰地意识到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划分情况,从而使得音乐评论的入手点更为精准。
  我认为,建立健全的当代音乐评论体系非常有必要,其应该包括有稳定的收入、有广泛受众群体两个基本元素,这样才能使当代音乐评论这一职业受到业内高素质专业人士的重视。同时,我国文化部门还应该设置一些赛事以及奖励机制,从而使当代音乐与当代音乐评论之间可以实现紧密结合。高校还应该设立与之相关的专业,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当代音乐评论人才,要保证其在音乐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建树,以更为开阔的眼界面对当代音乐以及分析当代音乐。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无论是严肃音乐、通俗音乐还是新的音乐形式,其受众群体都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应该意识到当代音乐评论体系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随着当代音乐的创新发展而改变。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小众音乐有崛起以及繁盛的势头,但是我国在当代音乐評论方面依然处在贫困的境地,归根结底,这与我国当代音乐评论人才缺失有直接关系,很大一部分当代音乐评论人都是媒体工作人,所学习的也是媒体相关专业,而对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的认知较为有限,这也导致其在进行音乐评论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局限性,更为强调自身的主观感受以及音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情感部分,而忽略了技术是情感表达的基本前提这一音乐作品创作以及演奏原则。今后应该注意对当代音乐评论体制进行不断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文化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乐评体制完善中,从整体上提升当代音乐评论水平。
  注释:
  [1]明虹:《清泉活水 荡涤乾坤——论李吉提当代音乐创作评论的七个“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1年第2期,第98—104页。
  [2]《2019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第四届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将举办》,《人民音乐》2019年第1期,第59—59页。
  [3]黄宗权:《中国音乐评论:何作何为与何去何从——“第九届上海当代音乐周·乐评高峰论坛”综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51-157页。
  [4]张燚:《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评论的评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9年第3期,第86—92页。
  [5]杨乃乔:《新音乐崛起的繁盛与当代音乐评论的贫困》,《上海艺术评论》2017第3期,第8—15页。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邢维凯:《情感艺术美学历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李铁刚 辽宁文化艺术学校校长
其他文献
苏统谋当上掌中木偶剧团团长后,第一个重点抓的戏就是《小白龙》(原名《白龙公主》).这个剧目在前期投了很多钱,请了很多老艺人帮忙打磨,用了很多的心血,所以演出很成功,为剧团赚了很多钱.正如苏统谋所说:“艺术到什么层次,功夫到什么层次,剧目就是什么层次.”《小白龙》的导演是当时很出名的许炳基,曾任泉州青年文工团团长、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副团长、泉州歌剧团导演.由林初编写剧本,但是最后定稿,由文化名人许书纪来做文学把关.许书纪是晋江安海人,由于成功整理编写了《陈三五娘》《桃花搭渡》《扫秦》《入窑》等至今仍传演不
期刊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结合了音乐、文學、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又因为在演出的过程中具有现场直观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特点,自古以来就具有感染人心的作用。尤其在早期,因其聚集性和剧场效应,更容易感染人。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适合当地文化、民俗的戏曲形式,不同的戏曲形态也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流行于陕、甘、青一带的秦腔,也称“梆子腔”“秦声”或“乱弹”,其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以及日常
期刊
当今时代伴随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也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越来越富足,其中钢琴演奏是我们常见的一种高雅艺术。想要保证钢琴演奏的效果,确保演奏表演活动顺利完成,那么要求我们对有关的触键技巧和音色效果进行思考,主动进行对应的研究工作,以确保演奏者可以表达出乐曲里蕴含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下文将对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及音色效果开展详细分析。  基于钢琴本身的功能特点以及演奏情况,进
期刊
摘要:本文以古风音乐的发展历程为时间线索,结合网络古风音乐的基本属性和文化属性,全面分析了网络古风音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认为网络古风音乐的创作应该在大幅度提升专业化程度的基础上,将目前的“古风流行音乐”发展方向调整为未来的“古风大众音乐”发展方向,以满足广大受众欣赏口味多元化的需求。  关键词:古风 古风圈 古风音乐 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
近年来国家积极号召中职院校要关注青年人实践技能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提升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中职院校正在逐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本人多年的二胡教学经验,二胡以其民族性特点,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赋予独特的艺术表达、用到特别的艺术技巧,这就要求二胡表演者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控观众的心理、掌握舞台表演的规则等。因此在二胡教学过程中增加
期刊
摘要:艺术的出现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当然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更是一件值得思虑的事情,那如何鉴别是否为一件艺术品,首先要知道被称之为艺术品需要什么样的要求。这可能需要列举画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下文就通过画家莫奈笔下作品来感知一二。  关键词:艺术品 莫奈 分析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34-03  一、艺术品的辨析   要想解释艺术品,首先要知
声乐教学要想以审美为中心,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教师在为学生挑选声乐教材时,朝着具有政治思想引领、极具艺术欣赏和演唱价值的方向去努力。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建设进行研究:1.整理和分析音乐学院现有声乐教材的使用情况;2.研究声乐教材建设建议与原则,以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3.探索高师声乐教材所承载的文化育人功能,传播中国声乐曲目和湘南地方
期刊
近年来,为有效提高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基础音乐知识的基本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并积极探索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由于相关培养方案政策的局限性,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本文从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实践课程的特点出发,试图分析实践课程课堂现状,探究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
期刊
分层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一种流行的教学策略,已在各学科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教学理念的层次,正确指导组织的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更有利于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确保孩子学习更多的英语专业知识.分层教学法在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既是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措施,也是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教学方法.升入高中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发生很大变化,其身心发展更加成熟,此外,还将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统一无差别的教法并不适合风格迥异的学生,违背了新时代教育的初
期刊
摘要:單簧管及其演奏技巧是音乐实践的需要。单簧管演奏的历史以及它在乐队中的长期使用证明了这一点。17世纪末诞生了单簧管,起源于古希腊,19世纪末传入中国。单簧管起初是从一种古老的欧洲乐器芦笛发展而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单簧管的唯一鼻祖。单簧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乐器。  关键词:单簧管 外国 作曲家 交响乐与重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