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第三人称代词有单数“他”、“她”、“它”及复数“他们”、“她们”之分。除了指代交谈双方外的第三方这项基本功能外,第三人称代词还具有深层回指、虚指等指称功用。分析这些特殊用法,离不开语境语篇的辅助和认知心理的阐释。
关键词: 回指 虚指 语境语篇 认知心理
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代词因有代替、指示作用,与其代替和指示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同,因此划入实词范围。这里第三人称代词呈现出基本用法。
一、指称第三方或事物
书面上为分清人的性别和事物,指称男性用“他”,女性用“她”,复数用“他(她)们”。“它”用来指称事物。例如:
①新年到了,咱俩商量商量给他(她)买个礼物吧。
②它天天躺那不动弹,懒得要命。
这种指称的对象不需要语境,从代词本身便可直接看出。
二、指称人或事物的变异用法
有的时候代词不光指谈话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还可用于指代其他人称,如自称和对称,或者指代不确定的人,即泛指。例如:
①提意见的人就是我,你能把他怎样?(巴金《雨》)
②已两点钟,遥想你在“南边”或也已醒来,但我想,因为她明白,一定也即睡着的。(《鲁迅全集》)
③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一事无成。
消息不胫而走,你告诉我,我告诉他,他又告诉别人,很快就传开了。
在句①中,这个“他”指称第一人称,即前句中所说的“我”。句②的“她”其实和前句的“你”一致,即许广平。但这种用法多出现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中,日常口语交际不会这样说,而是直接使用与前句一致的人称代词。句③用法比较常见,在没有明确的指称对象时,常用第三人称“他”进行泛指,表示一类人或符合特征的任何一个人。
三、回指功能
除指交谈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外,句中围绕一个主题,常出现先行词说明情况,再加上一个人称代词进行回指(或称为复指)与之照应。这种回指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先行词与话题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那时和一个家伙一起参战,在巷战中走散了,不知道他后来是死是活。
“一个家伙”是句子的先行词,给出一个可描述的对象。如果后半句再用“不知一个家伙是死是活”,不仅显得重复累赘,而且不能突出和话题的关系。第三人称代词在这里的功用便是凭借听者已获得的先行词信息,直接回指和强调。汉语在同一个句子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性结构中的顺序有严格的单向性,一般是名词在前,人称代词在后,反之,则不能同指。例如:
①他看见了小杨的妈妈。
②老张放了一盆花在他宿舍里。
句子①将人称代词放在前面,只表示一般的“第三者”,不是回指。而句子②遵循名词在前、代词在后的原则,“他”可回指“老张”。按照语法规则,建立回指词所指的实体在语篇中必须有明确的先行词。但以下句子中:
局长希望秘书把他儿子也带来。
女儿知道妈妈把她的日记烧了。
第三人称代词前面出现了两个先行词,“他”究竟回指“局长”还是“秘书”?这里便涉及我们要讨论的深层回指。
一般来说,深层回指分为三类:
1.无明示先行词的回指
John bled so much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it”指代名词blood,而非前句出现的动词bleed.
2.零回指词
把蛋白打到盘子里,搅拌至泡沫状。
这里本来可以说“把它搅拌至泡沫状”,但缺少回指词“它”。
3.句法歧义回指
即先行词不止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指代时要判断语义指向,容易出现歧义和指代不明。如句子①②。
四、虚指用法
这里讲的虚指用法,和上文中例③有重叠的部分。吕叔湘对这种虚指用法曾有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从句法分布上看,这种“他”出现在动词之后,占据宾语的位置。既可以跟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形式宾语,造成一个述宾结构形式,又可以插在真正的述宾结构之间,形成一个双宾结构形式,但不能插在真正的双宾结构之间。袁毓林从韵律角度分析认为,在这种虚指代词“他”出现的句子里,动词大多是单音节的,“他”的作用是与单音节动词组成一个韵律词,达到音韵上的和谐。例如:
咱们今天哪也别去了,喝他一天的伏特加。
趁着现在身板硬朗,再干他几年。
“他”与“喝、干”形成了双音节,弥补了朗读时韵律的空缺。
需要注意的是,语法范畴会对一定的句法结构起到制约作用。数量范畴中,某些句法组合必须要求数量短语同现。含有虚指宾语“他/它”的双宾结构,后续成分必须是数量短语,否则不能成立。如上述例子中,去掉“一天、几年”这些数量结构,句子便不能成立。再如:
我要能唱,我一定也唱他几段京戏。
你要陪我痛痛快快逛它几个大商场,帮我挑几件称心的衣服。
老天爷要能连下它三天雨就好了。
如果抽去虚指代词“他/它”,便都不成立,即这种特殊的结构受数量范畴的制约。“他”在这里并不指代任何意义,从语义角度分析,只是表示一种轻松、随便、俏皮的口气。
此外,我们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虚指代词“他/它”后出现的宾语也是有条件的。
①自助餐里的冰激凌是哈根达斯的,咱们定要狠狠吃他两大碗。
②自助餐里的冰激凌是哈根达斯的,咱们定要狠狠吃他两小碗。 句子①成立,而句子①’一般不说。这说明“他”后的宾语多是“大”之类的正面词语,而出现“小”量词语多不被接受。
五、回指和虚指中的语境和认知心理阐释
1.Ariel将语境分为百科知识语境、物质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或语篇的产生同时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在交际时往往选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表达意思,这就需要语境的辅助。可以说,语境是回指和虚指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第三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离不开对语境和语用分析的手段。
上述例子“我那时和一个家伙一起参战,在巷战中走散了,不知道他后来是死是活”中,可以直接使用“他”代替前句的“一个家伙”,因为说话者提供了A和B一起参战的语境,听者可以知道是描述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一起参战、走散,在这个话语情景中除了这两个人外没有别人,因此这里的“他”只能指“我”之外的“一个家伙”。这是基于说话双方的共识语境得出的分析。这种语境的存在,使语言描述的经济性成为可能。
2.我们这里所说的“认知心理”,包括说话双方的表达心理和接受心理两个方面。“表达心理”指说话人在表述时,调整用语的心理过程;接受心理指受话者在听到话语时的心理调整和接受过程。语言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语境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起到补充说明的中介作用,补充说话者的传达内容,帮助信息准确传达出去,刺激受话者的认知框架,使信息很好地理解。如果没有共同的语境做依托,表达心理和接受心理难以趋同,就容易产生信息交流和传达不畅。
3.“局长希望秘书把他儿子也带来”这类句子中,如果没有语境的辅助,就很容易形成歧义,即指代不明。这个“他儿子”究竟指谁的儿子?是局长的儿子,还是秘书的儿子?如果只在这个句子中分析,就会给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这也是第三人称代词在回指时的一个缺陷。但如果加上“今晚宴会同事们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带过来”这样的语境,就不难理解这里的“他儿子”指的是“秘书的儿子”。这里涉及语义指向的问题,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下,才能准确辨明语义指向,避免歧义。
4.在“老天爷要能连下它三天雨就好了”这类含虚指代词“他/它”的句式结构中,去掉“他/它”句子仍然成立:老天爷要能连下三天雨就好了。之所以在这里用虚指代词,除了显示轻松、随意的口气之外,还有一个主观凸显的问题。语言在表达时,除了有客观信息外,还有因主观认识和交际意图产生的“附加信息”。他/它就是为了满足说话者这种主观需要产生的,目的是对后面内容的强调。这种句子的出现,前提是已经有一个暗含的语境,如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已经没有下雨了,“连下三天雨”是对现有情况的缓解,因此说话人认为非常重要,要用虚指代词凸显这种主观意识。有无虚指代词“他/它”的区别就体现在是否凸显这种附加信息,对所说内容进行强调上。
本文浅谈了第三人称代词的指称功能,除分析基本用法外,还详细阐述了变异用法回指和虚指的分类和使用条件,并分析了语境和主观凸显等认知心理对这些特殊用法的辅助作用。但因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复杂性和个人研究水平的局限,仍存在研究不足、分类不合理的问题,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所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艾贵金.第三人称代词的变异用法[J].语言与写作.
[2]朱迎春.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多角度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2000.6.
[3]张春泉.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J].浙江大学学报,2005.5.
[4]潘震.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J].宁德师专学报,2007.1.
[5]王灿龙.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2000.3.
[6]朱迎春.认知推理与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张言军.虚指代词“他”的语用功能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8]朱迎春.影响第三人称代词在歧义回指中推导的诸因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0.
关键词: 回指 虚指 语境语篇 认知心理
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代词因有代替、指示作用,与其代替和指示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同,因此划入实词范围。这里第三人称代词呈现出基本用法。
一、指称第三方或事物
书面上为分清人的性别和事物,指称男性用“他”,女性用“她”,复数用“他(她)们”。“它”用来指称事物。例如:
①新年到了,咱俩商量商量给他(她)买个礼物吧。
②它天天躺那不动弹,懒得要命。
这种指称的对象不需要语境,从代词本身便可直接看出。
二、指称人或事物的变异用法
有的时候代词不光指谈话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还可用于指代其他人称,如自称和对称,或者指代不确定的人,即泛指。例如:
①提意见的人就是我,你能把他怎样?(巴金《雨》)
②已两点钟,遥想你在“南边”或也已醒来,但我想,因为她明白,一定也即睡着的。(《鲁迅全集》)
③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一事无成。
消息不胫而走,你告诉我,我告诉他,他又告诉别人,很快就传开了。
在句①中,这个“他”指称第一人称,即前句中所说的“我”。句②的“她”其实和前句的“你”一致,即许广平。但这种用法多出现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中,日常口语交际不会这样说,而是直接使用与前句一致的人称代词。句③用法比较常见,在没有明确的指称对象时,常用第三人称“他”进行泛指,表示一类人或符合特征的任何一个人。
三、回指功能
除指交谈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外,句中围绕一个主题,常出现先行词说明情况,再加上一个人称代词进行回指(或称为复指)与之照应。这种回指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先行词与话题之间的关系。例如:
我那时和一个家伙一起参战,在巷战中走散了,不知道他后来是死是活。
“一个家伙”是句子的先行词,给出一个可描述的对象。如果后半句再用“不知一个家伙是死是活”,不仅显得重复累赘,而且不能突出和话题的关系。第三人称代词在这里的功用便是凭借听者已获得的先行词信息,直接回指和强调。汉语在同一个句子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性结构中的顺序有严格的单向性,一般是名词在前,人称代词在后,反之,则不能同指。例如:
①他看见了小杨的妈妈。
②老张放了一盆花在他宿舍里。
句子①将人称代词放在前面,只表示一般的“第三者”,不是回指。而句子②遵循名词在前、代词在后的原则,“他”可回指“老张”。按照语法规则,建立回指词所指的实体在语篇中必须有明确的先行词。但以下句子中:
局长希望秘书把他儿子也带来。
女儿知道妈妈把她的日记烧了。
第三人称代词前面出现了两个先行词,“他”究竟回指“局长”还是“秘书”?这里便涉及我们要讨论的深层回指。
一般来说,深层回指分为三类:
1.无明示先行词的回指
John bled so much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it”指代名词blood,而非前句出现的动词bleed.
2.零回指词
把蛋白打到盘子里,搅拌至泡沫状。
这里本来可以说“把它搅拌至泡沫状”,但缺少回指词“它”。
3.句法歧义回指
即先行词不止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指代时要判断语义指向,容易出现歧义和指代不明。如句子①②。
四、虚指用法
这里讲的虚指用法,和上文中例③有重叠的部分。吕叔湘对这种虚指用法曾有过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从句法分布上看,这种“他”出现在动词之后,占据宾语的位置。既可以跟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形式宾语,造成一个述宾结构形式,又可以插在真正的述宾结构之间,形成一个双宾结构形式,但不能插在真正的双宾结构之间。袁毓林从韵律角度分析认为,在这种虚指代词“他”出现的句子里,动词大多是单音节的,“他”的作用是与单音节动词组成一个韵律词,达到音韵上的和谐。例如:
咱们今天哪也别去了,喝他一天的伏特加。
趁着现在身板硬朗,再干他几年。
“他”与“喝、干”形成了双音节,弥补了朗读时韵律的空缺。
需要注意的是,语法范畴会对一定的句法结构起到制约作用。数量范畴中,某些句法组合必须要求数量短语同现。含有虚指宾语“他/它”的双宾结构,后续成分必须是数量短语,否则不能成立。如上述例子中,去掉“一天、几年”这些数量结构,句子便不能成立。再如:
我要能唱,我一定也唱他几段京戏。
你要陪我痛痛快快逛它几个大商场,帮我挑几件称心的衣服。
老天爷要能连下它三天雨就好了。
如果抽去虚指代词“他/它”,便都不成立,即这种特殊的结构受数量范畴的制约。“他”在这里并不指代任何意义,从语义角度分析,只是表示一种轻松、随便、俏皮的口气。
此外,我们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虚指代词“他/它”后出现的宾语也是有条件的。
①自助餐里的冰激凌是哈根达斯的,咱们定要狠狠吃他两大碗。
②自助餐里的冰激凌是哈根达斯的,咱们定要狠狠吃他两小碗。 句子①成立,而句子①’一般不说。这说明“他”后的宾语多是“大”之类的正面词语,而出现“小”量词语多不被接受。
五、回指和虚指中的语境和认知心理阐释
1.Ariel将语境分为百科知识语境、物质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或语篇的产生同时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在交际时往往选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表达意思,这就需要语境的辅助。可以说,语境是回指和虚指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第三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离不开对语境和语用分析的手段。
上述例子“我那时和一个家伙一起参战,在巷战中走散了,不知道他后来是死是活”中,可以直接使用“他”代替前句的“一个家伙”,因为说话者提供了A和B一起参战的语境,听者可以知道是描述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一起参战、走散,在这个话语情景中除了这两个人外没有别人,因此这里的“他”只能指“我”之外的“一个家伙”。这是基于说话双方的共识语境得出的分析。这种语境的存在,使语言描述的经济性成为可能。
2.我们这里所说的“认知心理”,包括说话双方的表达心理和接受心理两个方面。“表达心理”指说话人在表述时,调整用语的心理过程;接受心理指受话者在听到话语时的心理调整和接受过程。语言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语境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起到补充说明的中介作用,补充说话者的传达内容,帮助信息准确传达出去,刺激受话者的认知框架,使信息很好地理解。如果没有共同的语境做依托,表达心理和接受心理难以趋同,就容易产生信息交流和传达不畅。
3.“局长希望秘书把他儿子也带来”这类句子中,如果没有语境的辅助,就很容易形成歧义,即指代不明。这个“他儿子”究竟指谁的儿子?是局长的儿子,还是秘书的儿子?如果只在这个句子中分析,就会给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这也是第三人称代词在回指时的一个缺陷。但如果加上“今晚宴会同事们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带过来”这样的语境,就不难理解这里的“他儿子”指的是“秘书的儿子”。这里涉及语义指向的问题,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下,才能准确辨明语义指向,避免歧义。
4.在“老天爷要能连下它三天雨就好了”这类含虚指代词“他/它”的句式结构中,去掉“他/它”句子仍然成立:老天爷要能连下三天雨就好了。之所以在这里用虚指代词,除了显示轻松、随意的口气之外,还有一个主观凸显的问题。语言在表达时,除了有客观信息外,还有因主观认识和交际意图产生的“附加信息”。他/它就是为了满足说话者这种主观需要产生的,目的是对后面内容的强调。这种句子的出现,前提是已经有一个暗含的语境,如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已经没有下雨了,“连下三天雨”是对现有情况的缓解,因此说话人认为非常重要,要用虚指代词凸显这种主观意识。有无虚指代词“他/它”的区别就体现在是否凸显这种附加信息,对所说内容进行强调上。
本文浅谈了第三人称代词的指称功能,除分析基本用法外,还详细阐述了变异用法回指和虚指的分类和使用条件,并分析了语境和主观凸显等认知心理对这些特殊用法的辅助作用。但因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复杂性和个人研究水平的局限,仍存在研究不足、分类不合理的问题,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所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艾贵金.第三人称代词的变异用法[J].语言与写作.
[2]朱迎春.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多角度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2000.6.
[3]张春泉.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J].浙江大学学报,2005.5.
[4]潘震.框架理论对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的解释力[J].宁德师专学报,2007.1.
[5]王灿龙.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2000.3.
[6]朱迎春.认知推理与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张言军.虚指代词“他”的语用功能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8]朱迎春.影响第三人称代词在歧义回指中推导的诸因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