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学课堂出现很多问题,针对此情况提出的对分课堂理论一定程度改善了课堂氛围与课堂效果。然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老师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对学情把握不足,导致运用效果欠佳,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两点策略,一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二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希望本研究能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语文;教学理论;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342
一、对分课堂的应用中存在的困境
1. 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
2017 年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比较于之前的版本,变化特别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专题性学习和学习任务群等新型概念,目前语文学术界的专家们仍然在不断进行研究分析。笔者在完成本研究时,所完成的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新版本的要求来完成,而新的概念教师掌握的不够透彻。因此,在进行实践的时候,无法将新概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不能脱稿的现象。其次,新课标要求教师的阅读量很大,同一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必须多方位、全面性。再者,新课标中提到要让学生接触学术专著,尝试撰写小论文。这点对于现在的一线教师来说,学术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而高中生学术水平有限,过于学术性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读起来尚且费劲,更不用谈写作了,例如在研读巴金先生的文学著作《家》时,按照要素论,分析人物“高觉新”的悲剧形象,教师要首先明确“悲剧”的含义,掌握其理论再结合相关情节,对人物进行深层剖析。因此教师在讲授方面,需要将专业的学术精神融入于高中的语文课堂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讲授的知识点尽量浅显易懂,不要过于学术化。而目前,大多数高中教师,无法做到学术性问题与高中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而真正的原因,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备课做的不够充分。
2.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且不会讨论
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一言堂”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后,渐渐地就不会举手发言了。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在小学的时候,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大概有90%以上,初中的时候,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大概有 50%左右,高中的时候,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就只有 10%左右了。按照儿童心理学来看,似乎越长大学生越不愿意举手发言。在对分课堂中,就存在学生讨论不积极的现象。甚至在有的课上,学生全程不说一个字。这让教师很苦恼。笔者所研究的班级,两个重点班的学生主动性较好,平行班的学生,在主动性方面明显要差一些。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环节就是讨论环节,但在刚接触对分课堂时,教师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完成练习,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结果有同学直接问老师讨论什么?如何讨论?这让笔者开始反思,在长期以来以教师主宰的传统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竟然退化到这种程度。
二、 改进对分课堂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对策
1. 精确、具体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时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笔者在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发现其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准确,教学问题的设置不在学生接受范围内,故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海南中学高中部,在学生高一进校前,会组织一次入学摸底考试,将这次考试的情况与中考,甚至与初中学习档案相结合,对学生情况做一个入学档案,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入学档案,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笔者将其称为检测法的学情分析,另外,这种方法,还包括平时教师与学生的访谈、问卷等,操作简单、便利。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来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者,回顾自身的学习经验,也是教授者,回顾以往教学经验,拥有双重身份,从而为学情的准确把握增加了可靠性,笔者将其命名为经验式学情分析法。通过这些方法,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可以根据这些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化的分组,采用一优两中一后进的组合形式,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在讨论环节,就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同时进行互补,达到共同进步。
2. 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讨论能力
讨论是课堂教学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之一,对分课堂下的讨论环节,是由教师给出导读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完成读书笔记,即“亮考帮”,然后讨论,为了培养学生上课积极讨论的习惯,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前 3 分钟,轮流让学生做课前演讲,演讲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只要是积极向上的,这个环节的设置,就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在语言组织、演讲礼仪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简短的导入语完成演讲,日积月累,可以让学生慢慢地敢于发言,不再害怕同学、老师,从而在课堂讨论上,变得积极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适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推广的,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演讲内容的把关,以及学生演讲时间的控制。
结论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探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存在的困境主要有: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学生不懂得如何讨论。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精确、具体的学情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讨论能力。本研究可以检验对分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以求进一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之高中语文[M].科学出版社,2017.
[2]杜艳飞,张学新. “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16-118.
[3]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 廣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27(03):140-144.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语文;教学理论;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4-342
一、对分课堂的应用中存在的困境
1. 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
2017 年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比较于之前的版本,变化特别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专题性学习和学习任务群等新型概念,目前语文学术界的专家们仍然在不断进行研究分析。笔者在完成本研究时,所完成的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新版本的要求来完成,而新的概念教师掌握的不够透彻。因此,在进行实践的时候,无法将新概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不能脱稿的现象。其次,新课标要求教师的阅读量很大,同一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必须多方位、全面性。再者,新课标中提到要让学生接触学术专著,尝试撰写小论文。这点对于现在的一线教师来说,学术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而高中生学术水平有限,过于学术性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读起来尚且费劲,更不用谈写作了,例如在研读巴金先生的文学著作《家》时,按照要素论,分析人物“高觉新”的悲剧形象,教师要首先明确“悲剧”的含义,掌握其理论再结合相关情节,对人物进行深层剖析。因此教师在讲授方面,需要将专业的学术精神融入于高中的语文课堂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讲授的知识点尽量浅显易懂,不要过于学术化。而目前,大多数高中教师,无法做到学术性问题与高中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而真正的原因,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备课做的不够充分。
2.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且不会讨论
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一言堂”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后,渐渐地就不会举手发言了。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在小学的时候,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大概有90%以上,初中的时候,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大概有 50%左右,高中的时候,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就只有 10%左右了。按照儿童心理学来看,似乎越长大学生越不愿意举手发言。在对分课堂中,就存在学生讨论不积极的现象。甚至在有的课上,学生全程不说一个字。这让教师很苦恼。笔者所研究的班级,两个重点班的学生主动性较好,平行班的学生,在主动性方面明显要差一些。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环节就是讨论环节,但在刚接触对分课堂时,教师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完成练习,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结果有同学直接问老师讨论什么?如何讨论?这让笔者开始反思,在长期以来以教师主宰的传统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竟然退化到这种程度。
二、 改进对分课堂教学理论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对策
1. 精确、具体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时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笔者在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发现其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准确,教学问题的设置不在学生接受范围内,故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海南中学高中部,在学生高一进校前,会组织一次入学摸底考试,将这次考试的情况与中考,甚至与初中学习档案相结合,对学生情况做一个入学档案,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入学档案,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笔者将其称为检测法的学情分析,另外,这种方法,还包括平时教师与学生的访谈、问卷等,操作简单、便利。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来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者,回顾自身的学习经验,也是教授者,回顾以往教学经验,拥有双重身份,从而为学情的准确把握增加了可靠性,笔者将其命名为经验式学情分析法。通过这些方法,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可以根据这些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化的分组,采用一优两中一后进的组合形式,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这样在讨论环节,就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同时进行互补,达到共同进步。
2. 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讨论能力
讨论是课堂教学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之一,对分课堂下的讨论环节,是由教师给出导读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完成读书笔记,即“亮考帮”,然后讨论,为了培养学生上课积极讨论的习惯,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前 3 分钟,轮流让学生做课前演讲,演讲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只要是积极向上的,这个环节的设置,就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在语言组织、演讲礼仪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简短的导入语完成演讲,日积月累,可以让学生慢慢地敢于发言,不再害怕同学、老师,从而在课堂讨论上,变得积极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适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推广的,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演讲内容的把关,以及学生演讲时间的控制。
结论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探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存在的困境主要有: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学生不懂得如何讨论。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精确、具体的学情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讨论能力。本研究可以检验对分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以求进一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之高中语文[M].科学出版社,2017.
[2]杜艳飞,张学新. “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16-118.
[3]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 廣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27(0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