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从课堂、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可以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入进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习惯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开放性学习的类型和基本原则很值得深入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77-01
我国传统教育在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学习方式的改革与转变不是单一的,它与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学习方式时,是以学习方式作为一个聚焦点,以此辐射到课程、学习资源、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及教师的专业水平等。
新课程改革提出:我国中小学课程要从课堂、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要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我们认为可以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入进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习惯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一 开放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环境设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如室内的教学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打乱,重新分组。我们可以把学生排成半圆形或者马蹄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集中视角来看教师的讲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我们可以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树林、溪边、公园等地点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这样教师觉得轻松愉快,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大家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对于孩子的夸奖同样适用于学生。谁都会喜欢听表扬,听鼓励,这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会越来越自信,会更加爱上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呆板封闭状态,给学生创设了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生动的学习情景,多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参与更加积极踊跃,学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成绩显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还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要舍弃以前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思想,本来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才是主要的,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体现出来教师教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法,还要认真研究考虑学生的学法,找到合适的学法以后要积极主动地渗透给学生,把好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有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师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心愿。
二 开放教学过程,增强互动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创造想象的开放空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而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视界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则应该成为调整教学过程的“指挥棒”。我认为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多向互动过程。
1.师生互动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其智力和思维能力有差异,理解问题的速度和深度有差异。在开放性的教学中,教师以了解学生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建构。
2.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中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争辩、交流,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在此过程中,优等生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当然教师要对讨论、合作学习的结果及时交流评价。
三 进行开放性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开放性阅读材料一般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小学生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引导他们进行开放性阅读,不仅可以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相关知识和内涵,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不断掌握新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其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另外,整理性阅读,不仅指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和多角度的分析,还包括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相关杂志和科普知识等方面的读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会遇到新问题,这就需要想办法加以解决。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如此以来,进行开放性阅读无疑就能很好的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运用的,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四 开放性答案,发展思维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发散思维自行推断。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不唯一性。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聚合式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要多采用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形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及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只要他们的想法是有见解的,是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五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张扬。但我们在评价时却常常会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达,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新的评价要走出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应该从那种从目标标准到练习全部一刀切的僵硬局面,转而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反应。也就是评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教师要明确练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某一问题。这里的分析表达理应是个人的,个性的,体现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察思考角度。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我们要保证开放性语文教学的实施,真正体会到语文开放性教学的优越性,并对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试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语文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环境,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把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整合起来,让它们相辅相成,并找到其中的联系与不同,互相促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77-01
我国传统教育在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学习方式的改革与转变不是单一的,它与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学习方式时,是以学习方式作为一个聚焦点,以此辐射到课程、学习资源、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及教师的专业水平等。
新课程改革提出:我国中小学课程要从课堂、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要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我们认为可以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入进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习惯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一 开放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环境设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如室内的教学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打乱,重新分组。我们可以把学生排成半圆形或者马蹄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集中视角来看教师的讲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我们可以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树林、溪边、公园等地点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这样教师觉得轻松愉快,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大家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对于孩子的夸奖同样适用于学生。谁都会喜欢听表扬,听鼓励,这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会越来越自信,会更加爱上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呆板封闭状态,给学生创设了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生动的学习情景,多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参与更加积极踊跃,学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成绩显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还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要舍弃以前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思想,本来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才是主要的,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体现出来教师教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法,还要认真研究考虑学生的学法,找到合适的学法以后要积极主动地渗透给学生,把好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有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师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心愿。
二 开放教学过程,增强互动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创造想象的开放空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而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视界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则应该成为调整教学过程的“指挥棒”。我认为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多向互动过程。
1.师生互动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其智力和思维能力有差异,理解问题的速度和深度有差异。在开放性的教学中,教师以了解学生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建构。
2.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主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中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争辩、交流,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在此过程中,优等生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当然教师要对讨论、合作学习的结果及时交流评价。
三 进行开放性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开放性阅读材料一般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小学生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引导他们进行开放性阅读,不仅可以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相关知识和内涵,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不断掌握新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其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另外,整理性阅读,不仅指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和多角度的分析,还包括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相关杂志和科普知识等方面的读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会遇到新问题,这就需要想办法加以解决。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如此以来,进行开放性阅读无疑就能很好的调动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运用的,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四 开放性答案,发展思维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发散思维自行推断。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不唯一性。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聚合式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要多采用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形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及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只要他们的想法是有见解的,是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五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最大的自由就是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并得到张扬。但我们在评价时却常常会奉行“圣人之言,权威之论”,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表达,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千人一面,缺乏创新意识。新的评价要走出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应该从那种从目标标准到练习全部一刀切的僵硬局面,转而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反应。也就是评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教师要明确练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某一问题。这里的分析表达理应是个人的,个性的,体现每个人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察思考角度。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我们要保证开放性语文教学的实施,真正体会到语文开放性教学的优越性,并对教学中的各种因素试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语文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环境,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把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整合起来,让它们相辅相成,并找到其中的联系与不同,互相促进。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