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九大中立足于我国眼下决战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出了习近平金融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金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等进行了统一明确。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的逐步推进落实,近些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将在阐述金融与实体经济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眼下我国存在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问题,探究如何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内在关联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新常态,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环境背景下,提出了注重优化金融结构、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并将金融作为国家一大重要核心竞争力的习近平金融思想。而明确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则是我国在新时期下引领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的根本前提。因此本文将重点围绕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
(一)金融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
为了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出现了金融,并且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在其货币金融理论当中提出,商品经济在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形成的产物便是金融[1]。在社会分工的逐渐精细化下,剩余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并促进商品之间的顺利交换,出现了货币以及信用,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金融服务需求量极具增加并且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金融的完善程度逐渐提升。而实体经济不仅作为金融的利润来源,同时也是金融实现发展的物质根基,正是由于实体经济发展积累形成了大量资本,使得金融拥有充足的可支配资金,为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及“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础,反过来金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金融作用下,大量社会闲散资金得到有效集中,进而成为扩大生产的重要投资来源,金融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而原本在发展实体经济当中所面临的众多风险,也可以部分分散至金融上,譬如说目前在交易当中被广泛用于规避金融风险的信用证、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为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社会资源配置当中,金融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位置,政府通过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等在内的各种金融手段,能够有效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同样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问题
(一)虚拟经济“异军突起”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也实现了高速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有赶超实体经济制之势。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涉足虚拟市场,通过在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等当中注入大量资金从而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2]。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沪深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方面的总资金量超过2500亿,其购买的理财产品项目多达350项。在我国经济市场当中异军突起的虚拟经济,近些年来开始出现了发展“泡沫”,其在过度繁荣下,抢占了大量实体经济中的信贷资金供应。譬如说在短短的三年间,我国各项人民币贷款中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从19%迅速蹿升至25%,并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實体部门资金使用率低
虽然我国实体部门当中拥有大量的资金,但以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大,拥有良好信用度的企业抢断了大部分的低成本资金,只有极少部分的资金能够流入至中小微企业当中,且基本表现为银行短期的贷款产品。虽然此类大型企业拥有众多信贷资源,但对发展实体经济并未起到任何有效的帮助作用。而资金在流入企业的过程中,也经常会被转至民间借贷等虚拟市场当中,而相比于本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小微企业只依靠短期资金,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的行业和地区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缺乏足够的盈利能力,常年入不敷出资不抵债,需要国家和政府对其进行资金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生存,而此类企业不仅无法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生产要素被无端占用,对金融以及实体经济发展均会产生相应的阻碍作用。
(三)资金空转现象逐渐加剧
目前在我国金融体系内部,虽然一直循环进行着资金交易,但在期限错配、杠杆投资的作用下,实体经济中并未有资金真正注入其中,譬如说因同业拆借而导致的资金不足问题。另外,部分资金虽然流入了实体经济当中,但在各路金融机构的“合作”之下,通过层层收费使得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大大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风险。譬如说根据商业银行的要求,实体企业往往需要在开立承兑汇票之后进行票据贴现,通过将获得的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才能继续开立承兑汇票。在这一中间业务中,商业银行获得大量收入,而实体企业的资金成本却越来越高,在存款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票据空转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三、实现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创新性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由此使得实体经济收益率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分化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鉴于金融发展需要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有保障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提高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有效增加投资回报率,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需要立足于供给侧改革,尽快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果,通过对现有各资源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与合理配置,进而为优势产业提供充足的资源要素。此外,针对缺乏盈利能力常年资不抵债的企业,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此类企业浪费大量社会资源的情况[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当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积极扶持高新技术类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加产品的技术性和附加值,进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型。而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金融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我国还应当积极消除阻碍金融资本流入实体经济的障碍,将配置金融资源的重点放置在实体经济发展上,从而在保障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注重增强金融风险管控
习近平金融思想当中同样指出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出现脱实向虚的情况。因此我国首先需要对证监会、银监会等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责进行统一明确,并通过充分发挥其监管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能,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其次,在我国法治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我国同样需要积极建立健全有关金融监管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上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有机协调,并尽快解决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紧紧围绕资本约束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与国际标准要求相切合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使得金融机构在发展运行的过程中可以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规范运行。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类型众多,为监督管理增添了巨大难度,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根据金融机构的具体类型为其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专门设置相应的监管标准,尤其需要加强对银行、证券等容易出现套利行为的金融机构的监管执法,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三)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十九大中明确指出我国金融工作需要完成金融體制深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任务。因此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举措[4]。在此过程中,我国首先需要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发展力度,通过构建增加银行机构体系的层次性,结合我国具体的银行业务需求设置梯队型的银行结构,进而有效增强信贷服务的灵活性,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此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之下,我国应当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对当前各项普惠金融业态譬如众筹、P2P、第三方支付等进行规范管理,并敦促落实金融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源向中小型金融机构倾斜,多管齐下使得各种金融服务需求均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而实体经济则需要在金融的推动下才能实现稳健发展,二者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彼此相互依存、不容分割。而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实体部门资金使用率低、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等一系列问题,我国还需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进程,通过结合国情积极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并注重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平衡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云罡,吴昊旻,冯天楚.新疆金融资源与其实体经济间实现有效配置了吗[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06):1-11.
[2]张林.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16.
[3]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03):43-54.
[4]郭芮宁.基于金融化背景下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迟佳倩,江苏建银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内在关联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新常态,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环境背景下,提出了注重优化金融结构、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并将金融作为国家一大重要核心竞争力的习近平金融思想。而明确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则是我国在新时期下引领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的根本前提。因此本文将重点围绕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
(一)金融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
为了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出现了金融,并且随着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在其货币金融理论当中提出,商品经济在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形成的产物便是金融[1]。在社会分工的逐渐精细化下,剩余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并促进商品之间的顺利交换,出现了货币以及信用,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金融服务需求量极具增加并且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金融的完善程度逐渐提升。而实体经济不仅作为金融的利润来源,同时也是金融实现发展的物质根基,正是由于实体经济发展积累形成了大量资本,使得金融拥有充足的可支配资金,为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及“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础,反过来金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金融作用下,大量社会闲散资金得到有效集中,进而成为扩大生产的重要投资来源,金融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而原本在发展实体经济当中所面临的众多风险,也可以部分分散至金融上,譬如说目前在交易当中被广泛用于规避金融风险的信用证、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为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社会资源配置当中,金融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位置,政府通过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财政货币政策等在内的各种金融手段,能够有效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同样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问题
(一)虚拟经济“异军突起”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也实现了高速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有赶超实体经济制之势。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涉足虚拟市场,通过在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等当中注入大量资金从而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2]。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沪深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方面的总资金量超过2500亿,其购买的理财产品项目多达350项。在我国经济市场当中异军突起的虚拟经济,近些年来开始出现了发展“泡沫”,其在过度繁荣下,抢占了大量实体经济中的信贷资金供应。譬如说在短短的三年间,我国各项人民币贷款中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从19%迅速蹿升至25%,并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實体部门资金使用率低
虽然我国实体部门当中拥有大量的资金,但以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大,拥有良好信用度的企业抢断了大部分的低成本资金,只有极少部分的资金能够流入至中小微企业当中,且基本表现为银行短期的贷款产品。虽然此类大型企业拥有众多信贷资源,但对发展实体经济并未起到任何有效的帮助作用。而资金在流入企业的过程中,也经常会被转至民间借贷等虚拟市场当中,而相比于本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小微企业只依靠短期资金,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的行业和地区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缺乏足够的盈利能力,常年入不敷出资不抵债,需要国家和政府对其进行资金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生存,而此类企业不仅无法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生产要素被无端占用,对金融以及实体经济发展均会产生相应的阻碍作用。
(三)资金空转现象逐渐加剧
目前在我国金融体系内部,虽然一直循环进行着资金交易,但在期限错配、杠杆投资的作用下,实体经济中并未有资金真正注入其中,譬如说因同业拆借而导致的资金不足问题。另外,部分资金虽然流入了实体经济当中,但在各路金融机构的“合作”之下,通过层层收费使得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大大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风险。譬如说根据商业银行的要求,实体企业往往需要在开立承兑汇票之后进行票据贴现,通过将获得的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才能继续开立承兑汇票。在这一中间业务中,商业银行获得大量收入,而实体企业的资金成本却越来越高,在存款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票据空转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三、实现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创新性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由此使得实体经济收益率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分化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鉴于金融发展需要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有保障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提高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有效增加投资回报率,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需要立足于供给侧改革,尽快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果,通过对现有各资源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与合理配置,进而为优势产业提供充足的资源要素。此外,针对缺乏盈利能力常年资不抵债的企业,应当及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此类企业浪费大量社会资源的情况[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当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积极扶持高新技术类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加产品的技术性和附加值,进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型。而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金融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我国还应当积极消除阻碍金融资本流入实体经济的障碍,将配置金融资源的重点放置在实体经济发展上,从而在保障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注重增强金融风险管控
习近平金融思想当中同样指出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出现脱实向虚的情况。因此我国首先需要对证监会、银监会等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责进行统一明确,并通过充分发挥其监管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能,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其次,在我国法治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我国同样需要积极建立健全有关金融监管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上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有机协调,并尽快解决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紧紧围绕资本约束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与国际标准要求相切合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使得金融机构在发展运行的过程中可以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规范运行。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类型众多,为监督管理增添了巨大难度,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根据金融机构的具体类型为其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专门设置相应的监管标准,尤其需要加强对银行、证券等容易出现套利行为的金融机构的监管执法,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三)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十九大中明确指出我国金融工作需要完成金融體制深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任务。因此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举措[4]。在此过程中,我国首先需要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发展力度,通过构建增加银行机构体系的层次性,结合我国具体的银行业务需求设置梯队型的银行结构,进而有效增强信贷服务的灵活性,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此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之下,我国应当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对当前各项普惠金融业态譬如众筹、P2P、第三方支付等进行规范管理,并敦促落实金融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的资源向中小型金融机构倾斜,多管齐下使得各种金融服务需求均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而实体经济则需要在金融的推动下才能实现稳健发展,二者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彼此相互依存、不容分割。而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实体部门资金使用率低、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等一系列问题,我国还需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进程,通过结合国情积极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并注重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平衡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云罡,吴昊旻,冯天楚.新疆金融资源与其实体经济间实现有效配置了吗[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3(06):1-11.
[2]张林.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16.
[3]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03):43-54.
[4]郭芮宁.基于金融化背景下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迟佳倩,江苏建银商业保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