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中国收藏界艺术界最大的事情之一便是苏富比、佳士得相继开进内地市场,开启了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国际化大幕。这是一种类似官方的语言,但对于普通围观者来说,只是想看看这场国际大戏的开场会给之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什么?”
佳士得的上海成交提不上嘴吗?
佳士得今年9月份内地首拍在上海成交了1.5个亿,这是什么概念?10月份,香港苏富比成交一张曾梵志代表作《最后的晚餐》,1.8亿港币,折算成人民币,和佳士得上海首拍的全部成交量相当。佳士得内地首拍成绩似乎提不上嘴。但真的提不上嘴吗?不见得。
笔者今秋看了两场预展,一场佳士得,一场中国嘉德,都在上海,这两家的名字在我刚接触拍卖界时常常搞错。如今,却分得比较清了,尤其是在佳士得进来之后。
佳士得今年上海首拍之前,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手书了“佳士得中国”五个现代隶书,作为其真正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一种象征,同时,专门设计了一种紫罗兰的颜色作为佳士得内地的专用色,广泛使用在场地布置、图录通讯、对外交流物品、网页、电子邮件等各种方面。
展览现场,西方近现代作品和中国当代艺术并置,中间还有佳士得的传统强项手表、珠宝等。佳士得进来不是单独一场拍卖,而是一个艺术嘉年华的品牌秀,包括佳士得美术学院的艺术讲座、收藏嘉宾论坛、线上线下拍卖、展览和私人洽购等,看得出,佳士得把艺术产业链的全部布局都一并拿来秀了。
中国嘉德呢,预展现场也有很抢眼的展柜、展板,但企业标志并不鲜明,尤其在去年进军香港时,也没有做那么大动静的企业动作。对于嘉德等内地拍卖大鳄来说,拍卖只是拍卖的传统观念也在被打破,配合拍卖的展览、讲座也不是第一次办了,但整合营销的力度和品牌推广的力度还有待强化。嘉德、保利等的艺术品全产业链似乎正在若有若无的布局中,未来也许能看出点端倪。
国际范儿和国内范儿
在佳士得拍卖现场,笔者了解到,此次上海首拍,几乎沿用了香港佳士得的人马和操作手法,所以国际范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体现,并没有过多的刻意。现场来了许多佳士得高管,包括佳士得全球总裁墨菲,为客人介绍展品的人员,也来自佳士得全球各分公司。现场保安有两种,一种是环境保安,是酒店方面的人员,全都在外围伺候;还有现场保安,一水的黑色西服加黑色衬衫,块头都很大。再加上佳士得公司的人员,全场目测几乎有50人以上,可能比观众还多。
从艺术品的选择上,佳士得带来内地首拍的,主要是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现当代艺术品以及珠宝、手表和酒类。大概是为了保证成交率以及起步时不宜动作过大的考虑,此次首拍阵容偏保守,都是十分硬通的货品,但水准并非顶尖。比如曾梵志作品尺幅不小,但拿到香港拍的话,可能进不了夜场;毕加索现场展出了好几幅,但那些只供私人洽购的明显比来上海拍卖的那张档次高出好多。最后那张首次在中国内地拍卖的毕加索作品只卖到1000万元,是毕加索拍卖纪录的一个零头。
很明显,佳士得的强项是中国官窑瓷器、西方现当代艺术品、奢侈消费品以及它们最新着力开拓的中国当代水墨。现场吸引围观者最多的是毕加索。上述这些品类的话语权、定价权都掌握在海外。
中国嘉德呢,最亮眼的是王世襄先生旧藏,鸽哨、葫芦之类完全谈不上艺术品的东西,却吸引了大量眼球。吸引眼球的还有几件清代家具、宫廷插屏、挂屏、龙袍等,中国嘉德的油画雕塑部分,至今连中国当代艺术的专门板块都没有开出来,等于是放弃了这一块的话语权。但在中国传统艺术品比如字画、文玩杂项、学院派油画、古籍、家具,甚至现当代紫砂、瓷器、名人手稿等方面,却是牢牢地把控着制高点。
藏家看拍卖公司,其实也是看它们各自的特色和强项。久而久之,藏家就形成了品牌意识,而聪明的拍卖公司,往往会在品牌上花大力气。
我估计,未来,佳士得等国际大公司会在内地展示它们的传统强势,比如西方艺术品和奢侈品,为这些国际范儿的艺术品在中国寻找到更多客户,毕竟,与越来越高企的中国艺术品价格相比,西方这些古董、艺术品以及奢侈品的价钱倒也开始“亲民”起来。而内地拍卖公司则会在中国艺术品除了古代字画、瓷器外,继续把控着话语权。而更多中等规模的内地拍卖公司,则会削尖脑袋将项目细分,寻找小门类和偏门藏品,建立细分品牌,或者拓展中低端客户的需求。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场激荡上行的共赢的战争。
卖艺术品不能像屌丝大会
但是说到营销水平,却不能不提佳士得、苏富比进军内地带来的强大启示。
说到底,做艺术品行业,只是做服务,这服务的对象,还都是有钱人,只是钱多钱少的差别而已,基本上同奢侈品业非常接近。那么,这些有钱有闲阶层消费艺术品,一定和他们平时的其他消费一样,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追求品牌,追求少数人才享有的尊贵感,追求服务上的国际理念。但我们的艺术品服务还明显跟不上。
上海艺博会办了11届,那是一级市场的集中展示,但多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起伏,银根松紧不一,艺博会的市场并没有多少火爆,至少远远不如二级市场。虽然每家画廊每年都在苦苦地分析原因,但很少有在内功上寻找原因的。市场的消费人群慢慢在起变化,你还是沿用老一套的艺术品销售方法,不是说不行,但周遭的变化会给行业带来多大的变数,应该心里有数吧。人家都现代企业了,都品牌化了,都开始现代营销了,那种摆地摊、搬砖头式的销售方法自然会被抛弃。
艺博会上,早年很多画家是自己出钱摆摊位,画家自己或者家人在摊子前守株待兔;有的画廊做了十年,连本像样的画册都没印过;有更多的画廊,销售人员根本没有制服,没有培训,有的画廊老板自己穿着老头衫就进艺博会了。不是说不可以,有些办法原先的确管用,有些地方原先大家的确不怎么讲究,但时间长了,眼界开了,大家总是会渐渐讲究起来,毕竟是卖艺术品,不能搞得像屌丝大会。即便你家画廊不作为,别的画廊也会悄悄改变。如果没有看到先进、高端的营销方法,大家当然不会想着改变,但这30年,什么东西会不改变呢?
一个安迪·沃霍尔的三种卖法
佳士得这次到上海带来了安迪·沃霍尔的许多作品,有摄影、手绘草图、版画等等。人家销售这种类型的作品,首先讲究出生证明,它们是同安迪·沃霍尔基金会合作的,一下子打消了顾客的许多顾虑。其次,销售的方式也有三种,既可以实体拍卖,也可以线上拍卖,还可以私人洽购。
一位来自纽约佳士得的工作人员表示,三种销售方式适合安迪·沃霍尔不同的作品。实体拍卖的一件安迪·沃霍尔油画作品《粉色钻石》估价最高,为38万至50万元(后来拍出483万元);线上拍卖的是那些容易辨别和有一定评判标准并且价格不太高的作品,如摄影、签名版画,估价都在万元至数万元人民币;私人洽购的作品多半是他的手绘原稿、写生之类,价值并不容易估算,所以需要洽购。一个安迪·沃霍尔的销售方式,就足以看出具有247年历史的国际拍卖公司的成熟度。
我们现在的二级市场销售方法,最多只分了大拍和四季拍卖,好东西拿到大拍上起蓬头,一般的东西放四季。最多有个在线拍卖,多半拍点不入流的工艺品,或者无法准确估价的学生作品。当然也有创新,比如拍卖双年展、拍卖寻城记等等。但创新必须建筑在一定的大计划之上,才有逻辑性,目前,各大拍卖公司的所谓大计划还看不清楚,尤其在国际大公司进军内地的今天,内地拍卖公司的大计划或许就更为紧迫和重要了。
佳士得的上海成交提不上嘴吗?
佳士得今年9月份内地首拍在上海成交了1.5个亿,这是什么概念?10月份,香港苏富比成交一张曾梵志代表作《最后的晚餐》,1.8亿港币,折算成人民币,和佳士得上海首拍的全部成交量相当。佳士得内地首拍成绩似乎提不上嘴。但真的提不上嘴吗?不见得。
笔者今秋看了两场预展,一场佳士得,一场中国嘉德,都在上海,这两家的名字在我刚接触拍卖界时常常搞错。如今,却分得比较清了,尤其是在佳士得进来之后。
佳士得今年上海首拍之前,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手书了“佳士得中国”五个现代隶书,作为其真正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一种象征,同时,专门设计了一种紫罗兰的颜色作为佳士得内地的专用色,广泛使用在场地布置、图录通讯、对外交流物品、网页、电子邮件等各种方面。
展览现场,西方近现代作品和中国当代艺术并置,中间还有佳士得的传统强项手表、珠宝等。佳士得进来不是单独一场拍卖,而是一个艺术嘉年华的品牌秀,包括佳士得美术学院的艺术讲座、收藏嘉宾论坛、线上线下拍卖、展览和私人洽购等,看得出,佳士得把艺术产业链的全部布局都一并拿来秀了。
中国嘉德呢,预展现场也有很抢眼的展柜、展板,但企业标志并不鲜明,尤其在去年进军香港时,也没有做那么大动静的企业动作。对于嘉德等内地拍卖大鳄来说,拍卖只是拍卖的传统观念也在被打破,配合拍卖的展览、讲座也不是第一次办了,但整合营销的力度和品牌推广的力度还有待强化。嘉德、保利等的艺术品全产业链似乎正在若有若无的布局中,未来也许能看出点端倪。
国际范儿和国内范儿
在佳士得拍卖现场,笔者了解到,此次上海首拍,几乎沿用了香港佳士得的人马和操作手法,所以国际范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体现,并没有过多的刻意。现场来了许多佳士得高管,包括佳士得全球总裁墨菲,为客人介绍展品的人员,也来自佳士得全球各分公司。现场保安有两种,一种是环境保安,是酒店方面的人员,全都在外围伺候;还有现场保安,一水的黑色西服加黑色衬衫,块头都很大。再加上佳士得公司的人员,全场目测几乎有50人以上,可能比观众还多。
从艺术品的选择上,佳士得带来内地首拍的,主要是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现当代艺术品以及珠宝、手表和酒类。大概是为了保证成交率以及起步时不宜动作过大的考虑,此次首拍阵容偏保守,都是十分硬通的货品,但水准并非顶尖。比如曾梵志作品尺幅不小,但拿到香港拍的话,可能进不了夜场;毕加索现场展出了好几幅,但那些只供私人洽购的明显比来上海拍卖的那张档次高出好多。最后那张首次在中国内地拍卖的毕加索作品只卖到1000万元,是毕加索拍卖纪录的一个零头。
很明显,佳士得的强项是中国官窑瓷器、西方现当代艺术品、奢侈消费品以及它们最新着力开拓的中国当代水墨。现场吸引围观者最多的是毕加索。上述这些品类的话语权、定价权都掌握在海外。
中国嘉德呢,最亮眼的是王世襄先生旧藏,鸽哨、葫芦之类完全谈不上艺术品的东西,却吸引了大量眼球。吸引眼球的还有几件清代家具、宫廷插屏、挂屏、龙袍等,中国嘉德的油画雕塑部分,至今连中国当代艺术的专门板块都没有开出来,等于是放弃了这一块的话语权。但在中国传统艺术品比如字画、文玩杂项、学院派油画、古籍、家具,甚至现当代紫砂、瓷器、名人手稿等方面,却是牢牢地把控着制高点。
藏家看拍卖公司,其实也是看它们各自的特色和强项。久而久之,藏家就形成了品牌意识,而聪明的拍卖公司,往往会在品牌上花大力气。
我估计,未来,佳士得等国际大公司会在内地展示它们的传统强势,比如西方艺术品和奢侈品,为这些国际范儿的艺术品在中国寻找到更多客户,毕竟,与越来越高企的中国艺术品价格相比,西方这些古董、艺术品以及奢侈品的价钱倒也开始“亲民”起来。而内地拍卖公司则会在中国艺术品除了古代字画、瓷器外,继续把控着话语权。而更多中等规模的内地拍卖公司,则会削尖脑袋将项目细分,寻找小门类和偏门藏品,建立细分品牌,或者拓展中低端客户的需求。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场激荡上行的共赢的战争。
卖艺术品不能像屌丝大会
但是说到营销水平,却不能不提佳士得、苏富比进军内地带来的强大启示。
说到底,做艺术品行业,只是做服务,这服务的对象,还都是有钱人,只是钱多钱少的差别而已,基本上同奢侈品业非常接近。那么,这些有钱有闲阶层消费艺术品,一定和他们平时的其他消费一样,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追求品牌,追求少数人才享有的尊贵感,追求服务上的国际理念。但我们的艺术品服务还明显跟不上。
上海艺博会办了11届,那是一级市场的集中展示,但多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起伏,银根松紧不一,艺博会的市场并没有多少火爆,至少远远不如二级市场。虽然每家画廊每年都在苦苦地分析原因,但很少有在内功上寻找原因的。市场的消费人群慢慢在起变化,你还是沿用老一套的艺术品销售方法,不是说不行,但周遭的变化会给行业带来多大的变数,应该心里有数吧。人家都现代企业了,都品牌化了,都开始现代营销了,那种摆地摊、搬砖头式的销售方法自然会被抛弃。
艺博会上,早年很多画家是自己出钱摆摊位,画家自己或者家人在摊子前守株待兔;有的画廊做了十年,连本像样的画册都没印过;有更多的画廊,销售人员根本没有制服,没有培训,有的画廊老板自己穿着老头衫就进艺博会了。不是说不可以,有些办法原先的确管用,有些地方原先大家的确不怎么讲究,但时间长了,眼界开了,大家总是会渐渐讲究起来,毕竟是卖艺术品,不能搞得像屌丝大会。即便你家画廊不作为,别的画廊也会悄悄改变。如果没有看到先进、高端的营销方法,大家当然不会想着改变,但这30年,什么东西会不改变呢?
一个安迪·沃霍尔的三种卖法
佳士得这次到上海带来了安迪·沃霍尔的许多作品,有摄影、手绘草图、版画等等。人家销售这种类型的作品,首先讲究出生证明,它们是同安迪·沃霍尔基金会合作的,一下子打消了顾客的许多顾虑。其次,销售的方式也有三种,既可以实体拍卖,也可以线上拍卖,还可以私人洽购。
一位来自纽约佳士得的工作人员表示,三种销售方式适合安迪·沃霍尔不同的作品。实体拍卖的一件安迪·沃霍尔油画作品《粉色钻石》估价最高,为38万至50万元(后来拍出483万元);线上拍卖的是那些容易辨别和有一定评判标准并且价格不太高的作品,如摄影、签名版画,估价都在万元至数万元人民币;私人洽购的作品多半是他的手绘原稿、写生之类,价值并不容易估算,所以需要洽购。一个安迪·沃霍尔的销售方式,就足以看出具有247年历史的国际拍卖公司的成熟度。
我们现在的二级市场销售方法,最多只分了大拍和四季拍卖,好东西拿到大拍上起蓬头,一般的东西放四季。最多有个在线拍卖,多半拍点不入流的工艺品,或者无法准确估价的学生作品。当然也有创新,比如拍卖双年展、拍卖寻城记等等。但创新必须建筑在一定的大计划之上,才有逻辑性,目前,各大拍卖公司的所谓大计划还看不清楚,尤其在国际大公司进军内地的今天,内地拍卖公司的大计划或许就更为紧迫和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