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与建筑之间一直以来就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梳理立体主义绘画的产生背景,分析立体主义绘画的探索过程,总结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理论、结构、技术的影响,在研究各时期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引述具有代表性的画作与建筑,以便更加详细地阐述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立体主义绘画;现代建筑;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1 立体主义绘画的产生
“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对立体主义绘画艺术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如同立体主义代表画家、理论家格莱茨和梅景琪在《立体主义》一书中所说:“理解了塞尚就意味着预见了立体主义。”塞尚早期的绘画作品有《肖凯肖像》《放声朗读》,将其与后期《有咖啡壶的妇女》《玩纸牌者》对比,可观察到画家对画作题材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有所转移。前期注重表现人物头像的块面转折,而后期则对人物进行概括性的描绘。例如,在《玩纸牌者》中,塞尚将人物的头部概括为圆球体,将手臂与躯干看作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背景的窗与前景的桌面均处理成几何形体。其后期的绘画作品,更是颠覆了传统绘画艺术,摒弃了近大远小的创作规则,主观地将远处的山放大,近处的景观缩小,画面物体自由排列放置。在色彩的处理上,塞尚提升了中景和远景的色彩纯度与清晰度。例如,降低《远眺圣维克多山》前景的色彩明度,使前景事物产生虚幻或后退的感觉[1]。
2 立体主义绘画与现代建筑的发展
2.1 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
毕加索一生的艺术活动有三大特点:一是植根于民间生活、民间艺术,他了解民间风情习俗,对传统西班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二是毕加索受过学院派训练,基础扎实,但从未脱离社会下层人民;三是他的思想较为活跃,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故步自封,其艺术作品对广大人民而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具有长期的新鲜感。
1904年《站在球上的杂技演员》体现出了毕加索对马戏团表演者的喜爱与同情,此画摆脱了表现主义手法,强调人的体积感,具有写实的意味。毕加索于1907年参观巴黎人种史博物馆举办的非洲手工艺品展览时,被非洲手工艺品独特的外观视觉形象和内在的魅力所吸引,进一步坚定了突破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创作出了世界名作《亚威农少女》。《亚威农少女》无疑是毕加索与传统艺术方法彻底决裂、转向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该画背景为蓝色,以此映衬五个女人;画面最右侧坐着的女人,赭红色的面容仿佛戴了面具一般,似阴间的鬼魅;最左侧的女人拉开帷幕,展示她姐妹们的身体,侧脸与古埃及壁画中的女人极其相似。《亚威农少女》之所以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与传统视觉艺术的决裂以及极端前卫的意识,更是因为这是毕加索第一次研究与梳理现代绘画造型要素后创作出的作品,它意味着立体主义实验的启蒙。畢加索1908—1910年间的作品,则表现出物体形象全面分解的倾向。1910年以后,毕加索的作品更加支离破碎,同时出现了印刷符号和“贴纸”技术。毕加索1925年以后的作品《镜前的少女》,展现出了其对平面分解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画面中人体的局部线条均被几何化,并用圆形概括,少女成了极具装饰意味的圆形图案。这幅画作是毕加索以立体派的绘画手法,将女性人体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2]。
1937年,法西斯空军袭击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毕加索义愤填膺,以此事件为题,创作出《格尔尼卡》。该画采用立体分解构成法创作,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利用几何图形和简洁明了的线条,诉说战争下人们的苦难。画面仅用黑白灰三色,整体阴暗恐怖,充斥着悲剧的意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2 勃拉克对立体主义的探索
勃拉克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另一位开创者与实践者。1907年之前,勃拉克的绘画风格为野兽派,1908年受到塞尚和野兽派的共同影响,开始转向立体主义风格,当年的作品《裸体》就表现出了这一点。同时,勃拉克对建筑体量也展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以《艾斯塔克的高架桥》为主题的三幅实践作品为例,有以下几何特点:三幅画面的景深依次向前推进;画中的物体存在多个视角,即多点透视;画面中的房子被逐渐归纳概括成几何体;色彩明度降低。1910—1912年,勃拉克的绘画探索处于分析立体主义阶段。他延续1909年创作的《小提琴与调色盘》的主题,创作出《小提琴与大水桶》,此时的绘画风格较之前已存在明显差异。首先,画面色调趋于统一;其次,他削弱了物体的体量与空间的进深感,整体画面呈现出平面化发展的趋势。
2.3 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
立体主义绘画的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塞尚的立体主义(1907—1912年)阶段;分析立体主义(1909—1912年)阶段,画家主观增加视角,从几何出发分解近景、远景和主题,直至无法辨认物体形象;综合立体主义(1912—1914年)阶段,引入新的创作方式,即粘贴艺术。创作的材料与工具以装饰材料、废品废料、修补材料等为主,代替了传统绘画创作的画笔和油画颜料,通过重新组合或拼贴的方式进行新的绘画创作。立体主义绘画的题材也由风景和人物转变为咖啡馆和音乐世界,如酒馆里的桌子、酒瓶、吉他、小提琴等,并且在画面上添加特殊符号(字母或物品),使观赏者容易辨认。立体主义绘画将背景和题材通过几何性的缩减削弱,使画面产生一种急促感,给观赏者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并将所描绘的物体以几何形式相互嵌入的手法进行处理,表现出平面物体在整体画面中的非延续性特点。立体主义绘画画家力图从多个角度表现主题,变换不同视角和透视点。色彩方面的问题逐渐弱化,通过简化的设计手法,最终变成一些简单的色调。在分析立体主义阶段,绘画色彩以灰色和褐色为主,在综合性立体主义阶段,因使用画笔进行创作具有画家的主观性,创作材料与工具发生变化,以购买客观存在的画纸为主要材料,粘贴在画布上进行二次创作,将购买来的纸张色彩或图案再现,完成立体主义绘画。 2.4 现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避免了战乱的侵袭。因此有大批艺术家到荷兰避难,荷兰与其他欧洲国家完全隔离,这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开始探索荷兰本地的传统艺术,对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在此背景下,1917年,以西奥·凡·杜斯伯格为首的艺术家们,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团体,创立《风格》杂志。1920年中期,在巴黎举办了风格派展览,展出室内和建筑作品。风格派的艺术家们通过探索建筑、家具、产品,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风格派运动的特点如下:首先,把传统的建筑、绘画、家具、雕塑等原有的特征全部剔除,并去除所有的装饰,将其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对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组合结构;在这些新的组合结构中,原有的几何结构单体依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同时设计强调运用黑白等中性色,追求纯粹的功能性。由风格派领袖杜斯伯格设计的组合家具,以纯粹简单几何结构为主体,运用中性色进行装饰,与勃拉克的绘画探索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格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盖里·里特维尔德与现代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作品红蓝椅、施罗特住宅被称为现代设计和现代建筑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1918年,红蓝椅以简洁的几何形象,将风格派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方形、方形木条和木板,按照模数组合而成,红色和蓝色为装饰色彩,鲜艳夺目。椅子具有高度的立体主义风格特点,是20世纪初立体主义绘画特点在室内家具设计中的进一步探索应用。次年,里特维尔德将立体主义的特点继续沿用到建筑设计中,他设计的施罗特住宅使用框架结构进行主体设计,平屋顶代替了传统的坡屋顶,无论是建筑室内空间还是建筑的外立面都具有立体主义的形式特点。在色彩方面与立体主义绘画有所不同,施罗特住宅运用白色和红黄蓝色,是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在建筑上的延续[3]。
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者勒·柯布西耶,在1918年与立体主义画家阿曼蒂·奥曾方相识,奥曾方极力鼓励柯布西耶向立体主义绘画发展,但是他们认为在毕加索、勃拉克等人推动发展下的立体主义不够理性,还存在浪漫主义的气息。奥曾方与柯布西耶主张关注立体主义的结构,摒弃过去所有复杂的结构细节,让绘画回归最简单、最简练的几何结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得到的几何结构。他们共同合作,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纯粹主义(又被称为“后立体主义”)。20世纪初的现代建筑普遍具有几何形体的特征,完全取消装饰,将立体主义运用到外形当中,色彩以白色、黑色等中性色为主。
3 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3.1 科学技术的变革
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形成于20世纪初期,主要发展于欧洲,其形成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和民主色彩,主张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设计,改变了以往仅仅为权贵阶级设计的立场,因此,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不仅仅是提炼几何设计元素,而且要用简单的形式、更低的造价,满足整个社会的设计要求。
密斯·凡·德·罗是世界現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奉行“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并在其建筑作品中将此原则发挥到极致。1923年,密斯集中构思“混凝土乡村住宅”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出现了非常单纯的立体主义结构,其建筑作品体现出一种极简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形式。1929年,德国政府委托密斯·凡·德·罗设计世界博览会的德国会馆,即巴塞罗那馆。巴塞罗那馆有53.6米长,17米宽,分为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建筑的顶部是薄型平顶钢筋混凝土材质,以镀镍的钢柱为支撑;室内空间有T型、I型、L型墙相互穿插,形成具有流动性的展览空间,墙体材料为大理石和半透明玻璃,室内仅放置了由密斯设计的钢结构椅子——巴塞罗那椅,无其他多余装饰;室外有一个长方形水池和一座女性人体雕塑。巴塞罗那馆展现了空间的流动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密斯对新材料的运用和对建筑细节的准确把握,具有立体主义特征[4]。
3.2 空间结构的变革
1950年,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孚日山区的山顶。柯布西耶受贝壳的影响,将朗香教堂的屋顶设计为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壳状物,其中间部位下弯,角落边缘上升。建筑东面和南面的墙壁向内倾斜,而其北面和西面的墙壁向内凹进,三座独立卷曲的塔楼是祈祷室,顶部为收藏室。朗香教堂的外立面极其简洁,混凝土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十分自由的造型,透露出浪漫与严谨的逻辑性,大面积白色立面与屋顶灰色的运用与立体主义绘画中黑白灰的中性色相契合。柯布西耶虽然分解了传统教堂的内部空间,但仍将传统教堂的所具备的重要元素在朗香教堂中体现了出来,如教堂立面的开窗设计,将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高度简化提炼,为朗香教堂编织出圣洁的光线效果,营造神秘的教堂空间氛围。
萨伏伊别墅体现了柯布西耶对空间结构逻辑规律的把握,是柯布西耶以立体派画家的身份诠释该别墅的体现。他对这个混凝土制的白色立方体进行分割,使内部形成错落有致、大小不同的房间,立面的横向长窗为整个建筑的装饰,柱子支撑形成底层架空的形式,屋顶设计为花园供主人休闲使用。这栋建筑也体现了柯布西耶推崇的建筑五要素,即底层透空、自由平面、自由里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5]。
4 结语
立体主义运动之下的立体主义绘画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褪色,但分析梳理能发现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与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能在借鉴立体主义绘画理论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七一.立体主义绘画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110.
[2] 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893-896.
[3] 赵冠男.西方现代艺术源流概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56-260.
[4]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0-126.
[5]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43-155.
作者简介:郝莹(199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关键词:立体主义绘画;现代建筑;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1 立体主义绘画的产生
“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对立体主义绘画艺术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如同立体主义代表画家、理论家格莱茨和梅景琪在《立体主义》一书中所说:“理解了塞尚就意味着预见了立体主义。”塞尚早期的绘画作品有《肖凯肖像》《放声朗读》,将其与后期《有咖啡壶的妇女》《玩纸牌者》对比,可观察到画家对画作题材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有所转移。前期注重表现人物头像的块面转折,而后期则对人物进行概括性的描绘。例如,在《玩纸牌者》中,塞尚将人物的头部概括为圆球体,将手臂与躯干看作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背景的窗与前景的桌面均处理成几何形体。其后期的绘画作品,更是颠覆了传统绘画艺术,摒弃了近大远小的创作规则,主观地将远处的山放大,近处的景观缩小,画面物体自由排列放置。在色彩的处理上,塞尚提升了中景和远景的色彩纯度与清晰度。例如,降低《远眺圣维克多山》前景的色彩明度,使前景事物产生虚幻或后退的感觉[1]。
2 立体主义绘画与现代建筑的发展
2.1 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
毕加索一生的艺术活动有三大特点:一是植根于民间生活、民间艺术,他了解民间风情习俗,对传统西班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二是毕加索受过学院派训练,基础扎实,但从未脱离社会下层人民;三是他的思想较为活跃,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故步自封,其艺术作品对广大人民而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具有长期的新鲜感。
1904年《站在球上的杂技演员》体现出了毕加索对马戏团表演者的喜爱与同情,此画摆脱了表现主义手法,强调人的体积感,具有写实的意味。毕加索于1907年参观巴黎人种史博物馆举办的非洲手工艺品展览时,被非洲手工艺品独特的外观视觉形象和内在的魅力所吸引,进一步坚定了突破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创作出了世界名作《亚威农少女》。《亚威农少女》无疑是毕加索与传统艺术方法彻底决裂、转向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该画背景为蓝色,以此映衬五个女人;画面最右侧坐着的女人,赭红色的面容仿佛戴了面具一般,似阴间的鬼魅;最左侧的女人拉开帷幕,展示她姐妹们的身体,侧脸与古埃及壁画中的女人极其相似。《亚威农少女》之所以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与传统视觉艺术的决裂以及极端前卫的意识,更是因为这是毕加索第一次研究与梳理现代绘画造型要素后创作出的作品,它意味着立体主义实验的启蒙。畢加索1908—1910年间的作品,则表现出物体形象全面分解的倾向。1910年以后,毕加索的作品更加支离破碎,同时出现了印刷符号和“贴纸”技术。毕加索1925年以后的作品《镜前的少女》,展现出了其对平面分解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画面中人体的局部线条均被几何化,并用圆形概括,少女成了极具装饰意味的圆形图案。这幅画作是毕加索以立体派的绘画手法,将女性人体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2]。
1937年,法西斯空军袭击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毕加索义愤填膺,以此事件为题,创作出《格尔尼卡》。该画采用立体分解构成法创作,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利用几何图形和简洁明了的线条,诉说战争下人们的苦难。画面仅用黑白灰三色,整体阴暗恐怖,充斥着悲剧的意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2 勃拉克对立体主义的探索
勃拉克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另一位开创者与实践者。1907年之前,勃拉克的绘画风格为野兽派,1908年受到塞尚和野兽派的共同影响,开始转向立体主义风格,当年的作品《裸体》就表现出了这一点。同时,勃拉克对建筑体量也展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以《艾斯塔克的高架桥》为主题的三幅实践作品为例,有以下几何特点:三幅画面的景深依次向前推进;画中的物体存在多个视角,即多点透视;画面中的房子被逐渐归纳概括成几何体;色彩明度降低。1910—1912年,勃拉克的绘画探索处于分析立体主义阶段。他延续1909年创作的《小提琴与调色盘》的主题,创作出《小提琴与大水桶》,此时的绘画风格较之前已存在明显差异。首先,画面色调趋于统一;其次,他削弱了物体的体量与空间的进深感,整体画面呈现出平面化发展的趋势。
2.3 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
立体主义绘画的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塞尚的立体主义(1907—1912年)阶段;分析立体主义(1909—1912年)阶段,画家主观增加视角,从几何出发分解近景、远景和主题,直至无法辨认物体形象;综合立体主义(1912—1914年)阶段,引入新的创作方式,即粘贴艺术。创作的材料与工具以装饰材料、废品废料、修补材料等为主,代替了传统绘画创作的画笔和油画颜料,通过重新组合或拼贴的方式进行新的绘画创作。立体主义绘画的题材也由风景和人物转变为咖啡馆和音乐世界,如酒馆里的桌子、酒瓶、吉他、小提琴等,并且在画面上添加特殊符号(字母或物品),使观赏者容易辨认。立体主义绘画将背景和题材通过几何性的缩减削弱,使画面产生一种急促感,给观赏者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并将所描绘的物体以几何形式相互嵌入的手法进行处理,表现出平面物体在整体画面中的非延续性特点。立体主义绘画画家力图从多个角度表现主题,变换不同视角和透视点。色彩方面的问题逐渐弱化,通过简化的设计手法,最终变成一些简单的色调。在分析立体主义阶段,绘画色彩以灰色和褐色为主,在综合性立体主义阶段,因使用画笔进行创作具有画家的主观性,创作材料与工具发生变化,以购买客观存在的画纸为主要材料,粘贴在画布上进行二次创作,将购买来的纸张色彩或图案再现,完成立体主义绘画。 2.4 现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避免了战乱的侵袭。因此有大批艺术家到荷兰避难,荷兰与其他欧洲国家完全隔离,这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开始探索荷兰本地的传统艺术,对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在此背景下,1917年,以西奥·凡·杜斯伯格为首的艺术家们,建立起一个松散的团体,创立《风格》杂志。1920年中期,在巴黎举办了风格派展览,展出室内和建筑作品。风格派的艺术家们通过探索建筑、家具、产品,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风格派运动的特点如下:首先,把传统的建筑、绘画、家具、雕塑等原有的特征全部剔除,并去除所有的装饰,将其变成最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对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组合结构;在这些新的组合结构中,原有的几何结构单体依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同时设计强调运用黑白等中性色,追求纯粹的功能性。由风格派领袖杜斯伯格设计的组合家具,以纯粹简单几何结构为主体,运用中性色进行装饰,与勃拉克的绘画探索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格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盖里·里特维尔德与现代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作品红蓝椅、施罗特住宅被称为现代设计和现代建筑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1918年,红蓝椅以简洁的几何形象,将风格派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方形、方形木条和木板,按照模数组合而成,红色和蓝色为装饰色彩,鲜艳夺目。椅子具有高度的立体主义风格特点,是20世纪初立体主义绘画特点在室内家具设计中的进一步探索应用。次年,里特维尔德将立体主义的特点继续沿用到建筑设计中,他设计的施罗特住宅使用框架结构进行主体设计,平屋顶代替了传统的坡屋顶,无论是建筑室内空间还是建筑的外立面都具有立体主义的形式特点。在色彩方面与立体主义绘画有所不同,施罗特住宅运用白色和红黄蓝色,是蒙德里安《红黄蓝的构成》在建筑上的延续[3]。
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者勒·柯布西耶,在1918年与立体主义画家阿曼蒂·奥曾方相识,奥曾方极力鼓励柯布西耶向立体主义绘画发展,但是他们认为在毕加索、勃拉克等人推动发展下的立体主义不够理性,还存在浪漫主义的气息。奥曾方与柯布西耶主张关注立体主义的结构,摒弃过去所有复杂的结构细节,让绘画回归最简单、最简练的几何结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得到的几何结构。他们共同合作,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纯粹主义(又被称为“后立体主义”)。20世纪初的现代建筑普遍具有几何形体的特征,完全取消装饰,将立体主义运用到外形当中,色彩以白色、黑色等中性色为主。
3 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3.1 科学技术的变革
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形成于20世纪初期,主要发展于欧洲,其形成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和民主色彩,主张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设计,改变了以往仅仅为权贵阶级设计的立场,因此,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不仅仅是提炼几何设计元素,而且要用简单的形式、更低的造价,满足整个社会的设计要求。
密斯·凡·德·罗是世界現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奉行“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并在其建筑作品中将此原则发挥到极致。1923年,密斯集中构思“混凝土乡村住宅”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出现了非常单纯的立体主义结构,其建筑作品体现出一种极简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形式。1929年,德国政府委托密斯·凡·德·罗设计世界博览会的德国会馆,即巴塞罗那馆。巴塞罗那馆有53.6米长,17米宽,分为室内室外两个部分。建筑的顶部是薄型平顶钢筋混凝土材质,以镀镍的钢柱为支撑;室内空间有T型、I型、L型墙相互穿插,形成具有流动性的展览空间,墙体材料为大理石和半透明玻璃,室内仅放置了由密斯设计的钢结构椅子——巴塞罗那椅,无其他多余装饰;室外有一个长方形水池和一座女性人体雕塑。巴塞罗那馆展现了空间的流动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密斯对新材料的运用和对建筑细节的准确把握,具有立体主义特征[4]。
3.2 空间结构的变革
1950年,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孚日山区的山顶。柯布西耶受贝壳的影响,将朗香教堂的屋顶设计为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壳状物,其中间部位下弯,角落边缘上升。建筑东面和南面的墙壁向内倾斜,而其北面和西面的墙壁向内凹进,三座独立卷曲的塔楼是祈祷室,顶部为收藏室。朗香教堂的外立面极其简洁,混凝土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十分自由的造型,透露出浪漫与严谨的逻辑性,大面积白色立面与屋顶灰色的运用与立体主义绘画中黑白灰的中性色相契合。柯布西耶虽然分解了传统教堂的内部空间,但仍将传统教堂的所具备的重要元素在朗香教堂中体现了出来,如教堂立面的开窗设计,将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高度简化提炼,为朗香教堂编织出圣洁的光线效果,营造神秘的教堂空间氛围。
萨伏伊别墅体现了柯布西耶对空间结构逻辑规律的把握,是柯布西耶以立体派画家的身份诠释该别墅的体现。他对这个混凝土制的白色立方体进行分割,使内部形成错落有致、大小不同的房间,立面的横向长窗为整个建筑的装饰,柱子支撑形成底层架空的形式,屋顶设计为花园供主人休闲使用。这栋建筑也体现了柯布西耶推崇的建筑五要素,即底层透空、自由平面、自由里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5]。
4 结语
立体主义运动之下的立体主义绘画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褪色,但分析梳理能发现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与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能在借鉴立体主义绘画理论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七一.立体主义绘画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110.
[2] 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893-896.
[3] 赵冠男.西方现代艺术源流概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56-260.
[4]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0-126.
[5]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43-155.
作者简介:郝莹(199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