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秋天是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在日本文学里称之为“物哀”。“物哀”是一种从空寂的心境中孕育出的悲剧之美、哀愁之美,亦是一种对生命须臾,岁月无常产生的悲观之情。
关键词:《方丈记》、蝉、文学意象、比较
作者简介:何盼(1991.5-),女,汉族,河南省渑池县人,硕士,就读于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以蝉的哀鸣来表达秋季的感伤和无常的诗句随处可见。但是,也有诗句是关于“蝉”的不同的文学意象的描写。本文通过对《方丈记》中“蝉”的文学意象的分析,试论中日古典文学中“蝉”的文学意象的差别。值得提的一点是,《方丈记》中的“蝉”主要指的是“ひぐらし”,也就是“寒蝉”,蝉的一种。本文侧重于广义上的“蝉”(包括寒蝉在内)的概念,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和分析。
一、《方丈记》中关于“蝉”的文学意象的描写
《方丈记》中在描写庵周围的四季景观时,其中对于秋季的景观这样写到:
“秋はひぐらしの声耳に満てり。うつせみの世を悲しむほど聞こゆ”。
秋时蝉声满儿,放佛蝉鸣悲世。
根据大辞林的解释,“ひぐらし”在初秋的早上和傍晚高声鸣叫,是秋季的“季语”。自古以来作为唤起人们无常观的“物哀”的代表之一。“うつせみ”是蝉羽化时候留下的空壳。对此,张利利解释道:“うつせみ”(现身)是虚幻的,不可靠的人间世界的意思。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声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代表凄凉、落寞的声音。鸭长明在这里通过蝉鸣表达了凄凉悲伤的心情,以及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感叹。
二、共同点
除了《方丈记》,日本其它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蝉”也具有相似的文学意象。
1964: 黙もあらむ時も鳴かなむひぐらしの物思ふ時に鳴きつつもとな(《万叶集》)
多么希望寒蝉能在闲暇无事时鸣叫,然而却偏偏在人忧思的时候叫个不停。
195今年は例よりも異にして腸先づ断ゆ これ蝉の悲しぶのみあらず客の意も悲しぶなり(《和汉朗咏集》夏篇)
今年異例腸先断 不是蝉悲客亦悲
以上这些和歌都有对于蝉声的描写,借凄凉的蝉声表达自己的凄婉哀伤之情。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蝉”的描写,也有相似的文学意象。比如,白居易的《题李十一东亭》,武田在解释《方丈记》中蝉的时候举了这一首。
题李十一东亭
相思夕上松台立
蛩思蝉声满耳秋
惆怅东亭风月好
主人今夜在鄜州
诗句的大概意思是:由于抑制不住对你的思念,傍晚登上松台伫立,蝉声阵阵响彻耳际,更加加深了愁思。然而在这个风好月圆的夜晚我只能独自惆怅,因为此时你在遥远的鄜州。在这首诗里,白居易通过蝉声想到了人,表达了自己寂寞惆怅的心情。
唐雍陶的《蝉》中写道:高高的枝头上的蝉声似乎欲传入晚云中,不仅使我忧愁,也使你忧愁,什么时候你我能彼此相安无事,每当蝉鸣叫时像没有听到似的不再忧愁。作者借蝉声表达了凄楚哀婉之情,期盼早日了结国事家事,再听到蝉声时不似这般凄凉。
三、不同点
根据《歌ことば歌枕大辞書》的解释,“ひぐらし”还可以写作“日昏し”(灰暗的每一天),有一语双关之意,这样的用法可以算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根据蝉的生活习性,还可用来借物喻人,表达高洁的品格等。
例如,虞世南的《蝉》,被称为唐朝时期咏蝉诗中时间最早的一首。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清脆响亮蝉声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傳声依然遥远。作者在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自己的人格高洁,耐人寻味。
另外,还有李商隐的《蝉》,诗中抒发了作者不得志,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借物咏怀的同时,又借物喻人,诗中借蝉栖高饮露的生活习性来表达作者虽仕途不顺,却仍坚守清高之志的高贵品格。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方丈记》中“蝉”的文学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到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蝉的描写有类似的文学意象,即都有借物抒情,用凄凉的蝉声表达哀婉悲伤之情。这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往来有密切关系,两国隔海相望,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据历史记载很早就有了语言文字等的交流。加上后来遣隋使、遣唐使的派遣使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而日本的古典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所以存在某些相通的地方不难理解,但是又有所不同。比如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蝉”的一种“ひぐらし”一语双关,还有灰暗的每一天的意思,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蝉”有时候在借物咏怀的同时,还有借物喻人,表达高洁自喻的含义。
参考文献:
[1]金子彦二郎《平安時代文学と白氏文集》第二巻講談社1948年.
[2]武田孝《方丈記全釈》(笠間注釈叢刊)笠間書院1995年.
[3]川口久雄ら《和漢朗詠集 梁塵秘抄》岩波書店2007.
[4]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9年.
[5]张国举的《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年.
[6]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解》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年.
[7]张利利《方丈記における日中文学の比較的研究》翰林書房.
关键词:《方丈记》、蝉、文学意象、比较
作者简介:何盼(1991.5-),女,汉族,河南省渑池县人,硕士,就读于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以蝉的哀鸣来表达秋季的感伤和无常的诗句随处可见。但是,也有诗句是关于“蝉”的不同的文学意象的描写。本文通过对《方丈记》中“蝉”的文学意象的分析,试论中日古典文学中“蝉”的文学意象的差别。值得提的一点是,《方丈记》中的“蝉”主要指的是“ひぐらし”,也就是“寒蝉”,蝉的一种。本文侧重于广义上的“蝉”(包括寒蝉在内)的概念,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和分析。
一、《方丈记》中关于“蝉”的文学意象的描写
《方丈记》中在描写庵周围的四季景观时,其中对于秋季的景观这样写到:
“秋はひぐらしの声耳に満てり。うつせみの世を悲しむほど聞こゆ”。
秋时蝉声满儿,放佛蝉鸣悲世。
根据大辞林的解释,“ひぐらし”在初秋的早上和傍晚高声鸣叫,是秋季的“季语”。自古以来作为唤起人们无常观的“物哀”的代表之一。“うつせみ”是蝉羽化时候留下的空壳。对此,张利利解释道:“うつせみ”(现身)是虚幻的,不可靠的人间世界的意思。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声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代表凄凉、落寞的声音。鸭长明在这里通过蝉鸣表达了凄凉悲伤的心情,以及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感叹。
二、共同点
除了《方丈记》,日本其它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蝉”也具有相似的文学意象。
1964: 黙もあらむ時も鳴かなむひぐらしの物思ふ時に鳴きつつもとな(《万叶集》)
多么希望寒蝉能在闲暇无事时鸣叫,然而却偏偏在人忧思的时候叫个不停。
195今年は例よりも異にして腸先づ断ゆ これ蝉の悲しぶのみあらず客の意も悲しぶなり(《和汉朗咏集》夏篇)
今年異例腸先断 不是蝉悲客亦悲
以上这些和歌都有对于蝉声的描写,借凄凉的蝉声表达自己的凄婉哀伤之情。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蝉”的描写,也有相似的文学意象。比如,白居易的《题李十一东亭》,武田在解释《方丈记》中蝉的时候举了这一首。
题李十一东亭
相思夕上松台立
蛩思蝉声满耳秋
惆怅东亭风月好
主人今夜在鄜州
诗句的大概意思是:由于抑制不住对你的思念,傍晚登上松台伫立,蝉声阵阵响彻耳际,更加加深了愁思。然而在这个风好月圆的夜晚我只能独自惆怅,因为此时你在遥远的鄜州。在这首诗里,白居易通过蝉声想到了人,表达了自己寂寞惆怅的心情。
唐雍陶的《蝉》中写道:高高的枝头上的蝉声似乎欲传入晚云中,不仅使我忧愁,也使你忧愁,什么时候你我能彼此相安无事,每当蝉鸣叫时像没有听到似的不再忧愁。作者借蝉声表达了凄楚哀婉之情,期盼早日了结国事家事,再听到蝉声时不似这般凄凉。
三、不同点
根据《歌ことば歌枕大辞書》的解释,“ひぐらし”还可以写作“日昏し”(灰暗的每一天),有一语双关之意,这样的用法可以算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根据蝉的生活习性,还可用来借物喻人,表达高洁的品格等。
例如,虞世南的《蝉》,被称为唐朝时期咏蝉诗中时间最早的一首。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清脆响亮蝉声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傳声依然遥远。作者在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自己的人格高洁,耐人寻味。
另外,还有李商隐的《蝉》,诗中抒发了作者不得志,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借物咏怀的同时,又借物喻人,诗中借蝉栖高饮露的生活习性来表达作者虽仕途不顺,却仍坚守清高之志的高贵品格。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方丈记》中“蝉”的文学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到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蝉的描写有类似的文学意象,即都有借物抒情,用凄凉的蝉声表达哀婉悲伤之情。这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往来有密切关系,两国隔海相望,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据历史记载很早就有了语言文字等的交流。加上后来遣隋使、遣唐使的派遣使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巅峰。而日本的古典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所以存在某些相通的地方不难理解,但是又有所不同。比如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蝉”的一种“ひぐらし”一语双关,还有灰暗的每一天的意思,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蝉”有时候在借物咏怀的同时,还有借物喻人,表达高洁自喻的含义。
参考文献:
[1]金子彦二郎《平安時代文学と白氏文集》第二巻講談社1948年.
[2]武田孝《方丈記全釈》(笠間注釈叢刊)笠間書院1995年.
[3]川口久雄ら《和漢朗詠集 梁塵秘抄》岩波書店2007.
[4]张剑《唐诗宋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9年.
[5]张国举的《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年.
[6]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解》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年.
[7]张利利《方丈記における日中文学の比較的研究》翰林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