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土地高度集中,农民长期遭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对于夺回被地主阶级剥夺占有的土地有着强烈的要求。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走上了井冈山,开辟了土地革命新时期。我们党就是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在土地革命中从幼年逐步走向成熟的。
关键词:毛泽东 土地革命 农民问题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安家茅坪,“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根据地区域内执掌政权的伟大实践。在领导创立和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坚决执行中央土地革命思想的正确主张,深入开展根据地土地革命,使其早期的土地革命思想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进一步得到了理论上的升华和实践上的运用。
一、土地所有权问题
解决土地所有权是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的关键。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根据地实行土地国有的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如此引起农民不满的情况,毛泽东在1931年2月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信中,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发布命令,规定“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这田由分得田的人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一家的田租借买卖,由他做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买卖,得了钱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良土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这项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农民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对党的信任,提高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二、对农民群众的动员方法
农民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是受剥削者受压迫者,又是小私有者。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延续中,身上带有许多落后的東西,如宿命论思想、迷信权威、自私散漫等。这些落后的东西如不加以彻底清除,即使农民群众起来斗争,结果对革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毛泽东在井冈山调查时就觉察到:“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因此,在动员农民群众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农民群众身上表现出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自身弱点。对此,毛泽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打消农民群众的自卑感,提高政治热情。
针对农民群众的自卑心理,毛泽东高度赞扬农民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都做到了”。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强调党和政府要帮助农民群众恢复做人的尊严,把农民群众本该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和结社自由等还之于民。而且,在动员农民群众时,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能把这些权利当作对农民群众的施舍,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引导农民通过政治斗争打倒地主阶级去争取,注意在斗争中不要代包代办,而应采取“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政策,也就是说把农民群众争取政治解放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自己。
2、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军事动员。
关于军事动员,除了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军事组织外,毛泽东主要是强调红军在动员农民群众过程中的作用。毛泽东为红军规定了三大任务:宣传、作战、筹饷。其中宣传、作战对动员农民群众作用重大。毛泽东认为“红军的宣传是红军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这个工作完成好了,“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对于作战,毛泽东要求红军集中兵力消灭敌人,认为红军集中作战,就能够消灭大一点的敌人,占领城镇,进而“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发挥军事手段在动员群众中的作用要确保红军作战胜利。只有打胜仗,才能鼓舞农民群众的斗争信心。
三、军民关系与农民教育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对农民加以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他指出由于农民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因此,“应该长期地耐心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的严肃批评,实际上就是对农民小生产者落后思想的批评。同时,他对“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等反映农民小生产者狭隘思想的非无产阶级口号都及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综上所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是以农民问题为基础,围绕着农民革命问题形成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是领导农民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中心问题也是农民革命问题,其实质是以农民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民战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基本阵地三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建军的人物是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化的新型军队,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统一战线是为了解决同盟军问题。可见,农民革命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不同于发源于资本主义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特点。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是毛泽东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使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使之能在以后的革命之中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曲直. 《历史大潮中的毛泽东》[M]. 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131,130.
[3] 韩素音. 《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人民出版社,1982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1927-193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6]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新华出版社,1983
关键词:毛泽东 土地革命 农民问题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安家茅坪,“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根据地区域内执掌政权的伟大实践。在领导创立和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坚决执行中央土地革命思想的正确主张,深入开展根据地土地革命,使其早期的土地革命思想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进一步得到了理论上的升华和实践上的运用。
一、土地所有权问题
解决土地所有权是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的关键。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根据地实行土地国有的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如此引起农民不满的情况,毛泽东在1931年2月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信中,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发布命令,规定“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这田由分得田的人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一家的田租借买卖,由他做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买卖,得了钱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良土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这项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农民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对党的信任,提高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二、对农民群众的动员方法
农民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是受剥削者受压迫者,又是小私有者。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延续中,身上带有许多落后的東西,如宿命论思想、迷信权威、自私散漫等。这些落后的东西如不加以彻底清除,即使农民群众起来斗争,结果对革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毛泽东在井冈山调查时就觉察到:“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份的,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因此,在动员农民群众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农民群众身上表现出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自身弱点。对此,毛泽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打消农民群众的自卑感,提高政治热情。
针对农民群众的自卑心理,毛泽东高度赞扬农民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都做到了”。在实际工作中,毛泽东强调党和政府要帮助农民群众恢复做人的尊严,把农民群众本该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和结社自由等还之于民。而且,在动员农民群众时,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能把这些权利当作对农民群众的施舍,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引导农民通过政治斗争打倒地主阶级去争取,注意在斗争中不要代包代办,而应采取“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政策,也就是说把农民群众争取政治解放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自己。
2、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军事动员。
关于军事动员,除了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军事组织外,毛泽东主要是强调红军在动员农民群众过程中的作用。毛泽东为红军规定了三大任务:宣传、作战、筹饷。其中宣传、作战对动员农民群众作用重大。毛泽东认为“红军的宣传是红军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这个工作完成好了,“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对于作战,毛泽东要求红军集中兵力消灭敌人,认为红军集中作战,就能够消灭大一点的敌人,占领城镇,进而“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发挥军事手段在动员群众中的作用要确保红军作战胜利。只有打胜仗,才能鼓舞农民群众的斗争信心。
三、军民关系与农民教育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对农民加以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他指出由于农民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因此,“应该长期地耐心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的严肃批评,实际上就是对农民小生产者落后思想的批评。同时,他对“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等反映农民小生产者狭隘思想的非无产阶级口号都及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综上所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是以农民问题为基础,围绕着农民革命问题形成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是领导农民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中心问题也是农民革命问题,其实质是以农民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民战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基本阵地三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建军的人物是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化的新型军队,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统一战线是为了解决同盟军问题。可见,农民革命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不同于发源于资本主义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特点。这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是毛泽东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使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使之能在以后的革命之中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曲直. 《历史大潮中的毛泽东》[M]. 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131,130.
[3] 韩素音. 《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人民出版社,1982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1927-193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6]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新华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