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海外移民数量国。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第三次移民潮,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的比重逐渐增大,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主力军,移民构成日益偏向中产阶层。
移民们热辣的、最真实的拼搏故事值得读者回味。
新代表:投资移民逐渐普遍
1957年,11岁的钟荣告别父母、独自前往澳大利亚半工半读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搭上了中国第二波移民潮的“尾班车”。中学毕业后,钟荣成为悉尼郊区的一名菜农,为白人农场主打工。慢慢地,勤劳肯干的他买下第一块菜地、第一座农场,甚至创办了自己的蔬菜公司,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
钟荣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也融入了当地社会,并拥有比父辈更高的社会地位。钟家,就是在第一、第二波移民高潮中奔赴海外的华人家庭的缩影。
56年过去,中国的第三波移民高潮翻涌30多年,中国人海外移民早已“更新换代”。
总体看,投资移民已成为我国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群人以高净值人群为主,投资多集中在房地产、外币存款和股票等领域。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指出,我国海外投资移民年龄普遍为30~40岁,其中很多人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已经积累相当的财富,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行业的佼佼者与引领者,社会关注度高。
新突破:移民数量全球首位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石沧金副教授介绍说,从上世纪70年代至2008年,从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超过1 000万。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约800多万,来自港台的约160万~170万。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近700万,前往发展中国家的300多万。
据美国《侨报》2010年6月17日报道,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的数量已超过4 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到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移出移民数量第四多的国家,当年的移出移民人数达到830万人。
如今,中国正经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人移民海外,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主力军,移民人口的组成日益偏向中产阶级,移民现象已渐渐影响大众生活,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新趋势:美成最受欢迎移入国
据某知名移民机构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申请移民的移入国主要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时近九成的申请人都是技术移民。
21世纪伊始,越来越多申请人通过投资移民方式移民国外。目前,无论是移往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美国、加拿大,都出现了技术移民逐年减少、投资移民逐年增加的特点。
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局的报告显示,2010财政年度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最多,占该局全年发放EB-5签证总数的41%。而到2011年,共有2 505人获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占该种类签证总数的75%。
截至2011年10月,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申请积压个案超过2.2万宗,仅中国内地和港台三地就占了75%。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投资移民来源国。
据各国移民部门数据,我国申请投资移民的主要移民目的国,从几年前的加、澳,变成了美国。2011年,申请去美国的移民数量超过总数的50%。
新挑战:“身在国外、业在国内”
很多投资移民在拥有外国国籍的同时,却选择在国内生活和工作,这种现象日趋普遍。虽然会为下一代选择入籍,但投资移民的夫妻双方在拿到绿卡之后,一般只有一个入籍或者都不入籍。“身份在国外、产业在国内”成为一种中国特色式的移民。而这些新特点,也为新移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困境。
在澳大利亚,与留在内地做生意的丈夫分离、长期贴钱维持咖啡店运营、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这都成为黄太悠闲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在希腊,买房获居留权但却不能在当地工作,让不少心动者望而却步。这一波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们,尤其是后者,不乏身陷“看上去很美”境况者。
中国海外移民潮可追溯到150年前。为了了解百年来中国移民的历史,梳理新旧移民潮的异同,本报专访了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石沧金副教授。
从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我国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历程,大体可分为三次高潮。在不同的阶段,中国海外移民潮呈现不同的特点,移民数量、移民结构和移民境遇不同。
中国海外移民“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 鸦片战争后被“卖猪仔”
19世纪初,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时称为“卖猪仔”。
19世纪中叶以后,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历史开启,形成第一次高潮。
当时,清朝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激增导致国内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清政府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压力下被迫允许华工出洋。与此同时,早在19世纪前期,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转向中国寻求替代黑奴的苦力。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当时称为“卖猪仔”或“猪仔贸易”。
1860~1879年,苦力华工多被贩往古巴、秘鲁、毛里求斯、留尼汪、澳洲、北美等地。
1880年以后,欧美及属地开始排华,华工多迁居东南亚。新加坡成为前往东南亚的华工集散中心。根据学者研究,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出国契约华工超过265万人。1876~1898年的23年间,仅从厦门和汕头两地出国往东南亚的华人就达285万人。
到20世纪初,华人已达四五百万之众,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约90%聚居在东南亚。身份不自由的契约华工在海外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
第二波浪潮 一战后东南亚务工“三把刀”
“三把刀”即菜刀、剃刀和剪刀,意指当时华人谋生的主要行业是餐饮业、小百货和制衣类等普通职业。 一战结束以后,中国人移民海外掀起了第二个高潮,其主要流向地仍是东南亚。
当时,一方面国内战乱不断,民生艰困;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经济处于上升时期,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
卷入大战的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对当地投资几乎中断,商品输出大为减少;同时,各交战国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锡、粮食、食糖、各类五金制品、小型船舶等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刺激东南亚华商企业的发展,华商资本纷纷投资银行、航运、五金机械、橡胶、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此外,经济发展需要更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中国闽粤各省的移民涌入东南亚。1918~1931年,仅从汕头、香港两地出境的移民就达380万人。1922~1939年,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中国人达550万人,大部分前往东南亚。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东南亚华人至少有700万。
限制中国人入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移民很少前往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原因是当时欧美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中国人入境。
第二次高潮中,外移中国人一般为自由移民,他们在海外大多从事“三把刀”行业,社会地位仍旧很低。当然,不管是早期的契约华工,还是后来以“三把刀”讨生活的华人,他们对居住地的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人总数约1 200万~1 300万人,90%集中在东南亚。
第三波浪潮 技术、投资移民成主流
2012年中国近40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
1965年美国移民政策的改变,引发了全球性国际移民潮。此后,加、澳乃至日、韩、新加坡等国家为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不足和吸引专门人才,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流入的限制,从而掀起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
1949年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中国海外移民大潮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移民海外出现第三次高潮,并持续至今。改革开放后30年间,中国向海外移民数量可能达到450万人以上。
留学生年增幅20%
从1978年至201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26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09万人。2012年度,中国近40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从2008年开始,我国海外留学生人数每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幅。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中提到,截至2010年9月,有16.58万中国公民在澳大利亚工作,其中35%属于专业技术或贸易工人,技术移民成为中国公民获得澳国永久居留权的主要途径。近3年来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数量一直在3万人左右,其中20%是技术移民。过去10年英国华裔人口迅速增长。2010年获得德国高水平职业技能定居许可的人数为2 707人,占中国公民获工作居留许可的86.7%。
截至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移民经历10年发展。10年间,我国申请海外投资移民的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中国申请美、加和澳大利亚的人数超过6 000人,2011年据各国移民署和出入境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共有1万人左右选择海外投资移民。
海外投资移民逐渐成为我国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民们热辣的、最真实的拼搏故事值得读者回味。
新代表:投资移民逐渐普遍
1957年,11岁的钟荣告别父母、独自前往澳大利亚半工半读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搭上了中国第二波移民潮的“尾班车”。中学毕业后,钟荣成为悉尼郊区的一名菜农,为白人农场主打工。慢慢地,勤劳肯干的他买下第一块菜地、第一座农场,甚至创办了自己的蔬菜公司,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
钟荣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也融入了当地社会,并拥有比父辈更高的社会地位。钟家,就是在第一、第二波移民高潮中奔赴海外的华人家庭的缩影。
56年过去,中国的第三波移民高潮翻涌30多年,中国人海外移民早已“更新换代”。
总体看,投资移民已成为我国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群人以高净值人群为主,投资多集中在房地产、外币存款和股票等领域。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指出,我国海外投资移民年龄普遍为30~40岁,其中很多人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已经积累相当的财富,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行业的佼佼者与引领者,社会关注度高。
新突破:移民数量全球首位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石沧金副教授介绍说,从上世纪70年代至2008年,从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超过1 000万。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约800多万,来自港台的约160万~170万。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近700万,前往发展中国家的300多万。
据美国《侨报》2010年6月17日报道,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的数量已超过4 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到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移出移民数量第四多的国家,当年的移出移民人数达到830万人。
如今,中国正经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人移民海外,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主力军,移民人口的组成日益偏向中产阶级,移民现象已渐渐影响大众生活,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新趋势:美成最受欢迎移入国
据某知名移民机构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申请移民的移入国主要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时近九成的申请人都是技术移民。
21世纪伊始,越来越多申请人通过投资移民方式移民国外。目前,无论是移往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美国、加拿大,都出现了技术移民逐年减少、投资移民逐年增加的特点。
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局的报告显示,2010财政年度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最多,占该局全年发放EB-5签证总数的41%。而到2011年,共有2 505人获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占该种类签证总数的75%。
截至2011年10月,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申请积压个案超过2.2万宗,仅中国内地和港台三地就占了75%。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投资移民来源国。
据各国移民部门数据,我国申请投资移民的主要移民目的国,从几年前的加、澳,变成了美国。2011年,申请去美国的移民数量超过总数的50%。
新挑战:“身在国外、业在国内”
很多投资移民在拥有外国国籍的同时,却选择在国内生活和工作,这种现象日趋普遍。虽然会为下一代选择入籍,但投资移民的夫妻双方在拿到绿卡之后,一般只有一个入籍或者都不入籍。“身份在国外、产业在国内”成为一种中国特色式的移民。而这些新特点,也为新移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困境。
在澳大利亚,与留在内地做生意的丈夫分离、长期贴钱维持咖啡店运营、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这都成为黄太悠闲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在希腊,买房获居留权但却不能在当地工作,让不少心动者望而却步。这一波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们,尤其是后者,不乏身陷“看上去很美”境况者。
中国海外移民潮可追溯到150年前。为了了解百年来中国移民的历史,梳理新旧移民潮的异同,本报专访了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石沧金副教授。
从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我国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历程,大体可分为三次高潮。在不同的阶段,中国海外移民潮呈现不同的特点,移民数量、移民结构和移民境遇不同。
中国海外移民“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 鸦片战争后被“卖猪仔”
19世纪初,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时称为“卖猪仔”。
19世纪中叶以后,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历史开启,形成第一次高潮。
当时,清朝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激增导致国内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清政府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压力下被迫允许华工出洋。与此同时,早在19世纪前期,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转向中国寻求替代黑奴的苦力。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当时称为“卖猪仔”或“猪仔贸易”。
1860~1879年,苦力华工多被贩往古巴、秘鲁、毛里求斯、留尼汪、澳洲、北美等地。
1880年以后,欧美及属地开始排华,华工多迁居东南亚。新加坡成为前往东南亚的华工集散中心。根据学者研究,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出国契约华工超过265万人。1876~1898年的23年间,仅从厦门和汕头两地出国往东南亚的华人就达285万人。
到20世纪初,华人已达四五百万之众,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约90%聚居在东南亚。身份不自由的契约华工在海外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
第二波浪潮 一战后东南亚务工“三把刀”
“三把刀”即菜刀、剃刀和剪刀,意指当时华人谋生的主要行业是餐饮业、小百货和制衣类等普通职业。 一战结束以后,中国人移民海外掀起了第二个高潮,其主要流向地仍是东南亚。
当时,一方面国内战乱不断,民生艰困;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经济处于上升时期,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
卷入大战的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对当地投资几乎中断,商品输出大为减少;同时,各交战国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锡、粮食、食糖、各类五金制品、小型船舶等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刺激东南亚华商企业的发展,华商资本纷纷投资银行、航运、五金机械、橡胶、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此外,经济发展需要更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中国闽粤各省的移民涌入东南亚。1918~1931年,仅从汕头、香港两地出境的移民就达380万人。1922~1939年,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中国人达550万人,大部分前往东南亚。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东南亚华人至少有700万。
限制中国人入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移民很少前往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原因是当时欧美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中国人入境。
第二次高潮中,外移中国人一般为自由移民,他们在海外大多从事“三把刀”行业,社会地位仍旧很低。当然,不管是早期的契约华工,还是后来以“三把刀”讨生活的华人,他们对居住地的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人总数约1 200万~1 300万人,90%集中在东南亚。
第三波浪潮 技术、投资移民成主流
2012年中国近40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
1965年美国移民政策的改变,引发了全球性国际移民潮。此后,加、澳乃至日、韩、新加坡等国家为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不足和吸引专门人才,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流入的限制,从而掀起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
1949年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中国海外移民大潮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移民海外出现第三次高潮,并持续至今。改革开放后30年间,中国向海外移民数量可能达到450万人以上。
留学生年增幅20%
从1978年至201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26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09万人。2012年度,中国近40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从2008年开始,我国海外留学生人数每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幅。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中提到,截至2010年9月,有16.58万中国公民在澳大利亚工作,其中35%属于专业技术或贸易工人,技术移民成为中国公民获得澳国永久居留权的主要途径。近3年来获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数量一直在3万人左右,其中20%是技术移民。过去10年英国华裔人口迅速增长。2010年获得德国高水平职业技能定居许可的人数为2 707人,占中国公民获工作居留许可的86.7%。
截至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移民经历10年发展。10年间,我国申请海外投资移民的人数逐年增长。2010年中国申请美、加和澳大利亚的人数超过6 000人,2011年据各国移民署和出入境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共有1万人左右选择海外投资移民。
海外投资移民逐渐成为我国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