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印》:烙在马儿心上的伤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wanghai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印,就是在马的身上做一个记号,以标明是谁家的马。
  曹文轩老师笔下,拥有这样一个火印的马,叫雪儿,是一匹中国马,只可惜它被日军抢去,烙上了一个日本的印。
  本书就是围绕着这匹马开始的,和它有关的人,有关的事,有关的情,在曹文轩的笔下一一蔓延开。
  人物
  曹文轩说:《火印》选择的路数是写战争,但更在于写战争中的人。
  坡娃
  小说中的主人公坡娃是一个生在野狐峪长在野狐峪的放羊娃。他是个在草原长大的孩子,经常在野外露宿,不怕黑暗。他有胆识,敢和狼群对峙,他有谋略,能和日本鬼子周旋,可他的心里,总有很多心事,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爱那匹被他从狼群里救下来的马——雪儿。
  日本军官河野
  出生在北海道,世代养马。他爱马、识马,捡到好马就会失眠。为了所谓的荣誉他不远万里踏上了野狐峪的土地,在一次执行征用马匹的命令中,遇见了雪儿。他从坡娃手中强行掳走了雪儿,却愿意为它提供上等马厩和饲料,并派专人侍候这匹马。在日本军营,他为了训练雪儿成为他的战马,强行让雪儿母子分离,却在无法驯化它后对他的部下说“带它走,让它去拉大炮,但不要虐待它……”在他心里,他认为虐待马匹是极其可恨也是可耻的。
  瓜灯和草灵
  他们和坡娃同一年出生,坡娃在春,瓜灯在夏,革灵在秋。他们仨是野狐峪玩得最好的伙伴,他们的父母总说“他们前世一定是一家人”。他们仨一起陪雪儿住在小木屋躲避日本兵,一起去日本军营寻找雪儿,只可惜,最后草灵死在了日军的炮弹下,瓜灯被日本大炮轰成了常年耳鸣。
  小哥
  是坡娃骑着雪儿外出时在战场上遇到的一个中国受伤侦察兵,“小哥”这个称呼是坡娃给取的。那时的雪儿已经被坡娃从一次战后的废墟领回野狐峪,可是自那之后的雪儿就一直低头行走从不嘶鸣。正是因为这位中国士兵想问坡娃借用雪儿再次冲向战场,才使得雪儿终于慢慢抬起头,嘶鸣震天。
  三个孩子的父母和野狐峪的村民
  坡娃的父母一直把雪儿当作家里的一口人,连年夜饭都让雪儿在他们周围同席。雪儿生病拉稀,他们宁可自己拉犁也要让雪儿在树荫下休息。坡娃的爸爸为了救去日本军营里偷雪儿的坡娃,在日本军工厂服苦役一个月也没对坡娃有半句怨言。在坡娃父母双双被日本大炮炸死之后,草灵的父母把坡娃接到自己家。草灵的爸爸在村里人埋怨雪儿身上的日本火印、责怪雪儿曾为日本军队拉大炮时,他当着全村人的面痛哭。野狐峪的村民虽然曾经误会了雪儿,但在最后那场和河野的对战中,他们一个个手拿铁锹、扁担、锄头、石头,从村庄里奔出来,支援雪儿。
  故事
  《火印》的故事灵感,源于作者一次随手翻看萧红的作品《旷野的呼唤》。说是在一个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主人公看到有几匹马向他这个方向艨艨胧胧地跑了过来,他心想应该是有客人骑马来这里,没有将缰绳系牢,让马跑了。于是他呼唤马,好在马跑过来时一把抓住。可是当马跑到眼前,他伸手去抓缰绳时,手却立刻缩了回去——他看到马的身上烙着日本军营的圆形火印。
  这些文字让曹文轩心中一颤,一部与马匹身上火印有关的故事在他心中慢慢拉开了卷轴。一匹马、一个孩子、一个村庄、一支日本军队、一场战争……故事的卷轴缓缓打开,最后呈现在他眼前的就是一个故事——《火印》。
  一个名叫野狐峪的村庄里,有一个叫坡娃的放羊娃。他从野狼群里救回了一匹小马驹,取名雪儿。雪儿和坡娃一家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直到1939年,战火烧到了这个村庄。雪儿被日军强行征用,身上烙下了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雪儿不肯接受日本军官的驾驭,它的不屈和对抗,使其被沦为拉大炮的战马,母子分离饱受凌辱。与此同时,野狐峪的村民也因日军炮火攻击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历经战火和苦难,坡娃和雪儿回到野狐峪,但它身上的火印却成为它终身的耻辱。它自此不再嘶鸣,沉默不语,不再抬头,低头前行,直到它在抗日战场上赢得尊严。
  情感
  《火印》里,有人对马的爱,有人对人的爱,也有马对人的爱,马与马之间的爱。
  坡娃及其父母,还有坡娃的伙伴、野狐峪的村民,无疑都是爱马的,这种爱,十分纯粹。河野和稻叶,其实也是爱马的,只可惜因为战争横亘在他们面前,使得他们对马的爱最终造成了对雪儿的伤害,这种爱,有些无奈。
  坡娃对雪儿的爱,由最初在狼群中不忍丢下它的怜爱,到两闯军营为夺回雪儿的不舍,到愿为雪儿心理上得到安慰而一同独居在后山的理解,到最后看着雪儿悄然离去踏上寻子之路的祈福。随着他对雪儿这匹马的爱一步步成熟,他自己也在一步步成长。
  几个小伙伴之间的爱,不仅仅是愿意分享快乐,还包含着愿意一起扛起寻回雪儿的使命以及在困难面前彼此之间的关心和照顾。在外出寻找雪儿的那段日子,坡娃不愿伙伴吃他人咬剩的食物,他脱了褂子为朋友换回一笼热乎的包子。
  而文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爱,是雪儿对坡娃、对野狐峪村民的爱。
  雪儿对坡娃的爱,无论是战前的快乐与共,还是战时在军营里对坡娃心有灵犀的暗中保护,都是一种动物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心灵上的交融。尤其是当坡娃在战后找到被丢弃的雪儿时,雪儿因为身上烙着日军火印、因为曾被迫拉着日军大炮而自责,迟迟不肯抬头,不肯与坡娃一同离去。“雪儿低着头,仿佛头上压了一块千斤重的石头,永远也抬不起来了。”读到这里,眼前看到的哪里是一匹马,明明就是一个在低头赎罪的人。雪儿爱着那个把它从狼群里解救出来的坡娃,所以当它看到一条裤腿空荡荡地在自己眼前晃着的坡娃,它的心里压着千斤重石,埋着万千愧疚。
  雪儿对村民的爱,是对坡娃爱的放大。那一枚火印印在它的身上,却像印在它的心上一样。坡娃领着它回到野狐峪时,它一直低着头,低着头,不看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也不看身边的任何一处景。它是愧疚是自责,正如草灵的父亲所说的一样:“你若是把自己当畜生看了,你也就不会总低着头了……”
  所以当雪儿背着中国战士小哥,对河野进行了一夜追击,它奔向悬崖,在“恢恢”的嘶鸣中,把河野诱到悬崖边,亲眼看着他冲向了无底深渊。
  最后的最后,当一切硝烟慢慢散去,当野狐峪的人民又过上了相对安静的日子,雪儿在一个清晨悄悄走了。它去寻找那不满月就被迫和自己分离的骨肉去了。它没有忘记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一本《火印》,让我们看到了烙刻在一匹马心上的伤,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伤疤下滚烫的血与情。
其他文献
很多人觉得“上戏”二宇代表着出名,代表着可以看到很多明星或者自己就是明星。其实大部分上戏人都是严谨、踏实的。它们专攻学术,致力于舞台。明星只是上戏的附加产物。  空即孤独  吃完饭,我一个人往学校走,昏黄的灯光穿过法国梧桐的缝隙打在我的脸上。这条路以前是法租界,被法国人占领了一个世纪,它的内心一直都是孤独的。这条路的外表何其精致、华丽,但空缺的一百年早已让它忘却什么是热烈的迎合。我踩在它的身上,像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是一段珍贵的快乐时光,有现在看来依然觉得十分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所顾虑,可以自由自在。经常喜欢跟小伙伴们在小路上、田野中疯跑,让风穿过自己的身体,看着身边的风景快速移动,觉得特别好玩特别带劲。  后来上了小学,虽然说离家不很远,但正常走的话也需要20多分钟,一天还得来回走四趟,这对几岁的野孩子的耐心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所以,不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路上都是你追我赶的疯跑的身影,
期刊
一  程煜禾翻到晴野的微博界面时。上面的评论几乎炸了。  “呵呵,晴野只会骗钱而已!”  “当年他也不过是靠着薄荷草火的,薄荷草走了,他就腆着脸充当大神了……”  程煜禾一条一条地翻下去,只有看到“薄荷草”三个字时会停顿几秒,最后点进原微博,看到博主挂在那里的广播剧预告,才松了一口气,发了一句“请好好加油”就把手机扔在柜台上,不再理会之后的消息提示音——反正也不想在微博上和人吵架呢。  而少年就是
期刊
这么多年来,若不是那次偶然经过你家附近,我估计都不会再想起你。  一排排老房屋翻新过后,我已分不清哪是你家,你以前的家。斜对面那家医院在我害怕的目光下慢慢变得破旧不堪。要知道,以前我最怕那里的阿姨和那里难闻的消毒水味。今天,它变成了一堆废墟。听附近的老伯说,这里要改建成一座商场。  你说你叫顾长渊,长渊长渊,取“一回头便是万丈深渊”之意,告诫自己做事绝不后晦,永不回头。后来,你竟真的没有回头。  
期刊
一  这个世界上,在你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总有人在燃烧岁月,试图完成一场华丽的重生。有幸的是,在高三这年我见证了沈哈的涅槃。  沈哈是在高三这年作为复读生来到我们班的。与大多数复读生不同的是,沈晗早已经历了一年大学时光。  对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复读生,我们都抱有几分好奇。我恰好成了他的同桌,后来和他熟起来后,才听他说起他的经历。  沈晗说他第一次考取了一所还不错的一本院校,读的是审计学。  沈晗考
期刊
Coco,现在是晚上八点半。我正准备着后天的证书考试。你在千什么?你曾一度要求我到了大学为你写信,可是答应之后我就一直在纠结写什么。励志名言?估计为了作文你比我背的还要多。学习方法?作为实验班的领头羊,你绝对秒秒钟PK掉我。可是下午看着军训场上被迷彩覆盖的地方,我忽然就想起了你,正在高三的题海书山为之拼命的你。  我还记得暑假里,做过的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从初中,到现在。梦里做了很多事,见到了很多人
期刊
似乎谈论任何年代的青春梦想,文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这颗泛着梦之光泽的倔强种子,不是单单为青春年华而生,却在不同的风雨和阳光中,纷纷扎根在这块水草丰美的土地里,扎根在包裹着年少l降动与无限想象的炽热心灵里。它们或许并不需要开花结果,也不奢望长成参天大树,仅仅只是微微萌动,然后长出细小嫩芽,一切的压抑和渴望便能破土而出。  顺着香樟树的脉络踏进淹没在读书声中的校园,隔着宽大校服去倾听十几岁的热烈心跳,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吧”成了我的口头禅。当别人提到什么观点,特别是令我不快或不解的观点,我没有耐心听下去也懒得费口舌去反驳,便无所谓地轻轻撂下一句“好吧”,仓促而利索地结束这个棘手的话题。  为避免针锋相对引发的争吵和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好吧”实在是一句万能的咒语,用棉花一般的柔软和宽容轻而易举地迎接所有咄咄逼人、穷追不舍或浑身带刺的争论和质疑。再犀利的语言扎进“好吧”的棉花之中都会陷入有劲儿没
期刊
1  八月末的小长假,我窝在省图书馆一边故作认真地啃着考证教辅,一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中午吃什么好。肚子饿得咕咕地抗议时,我起座下定决心好好安抚它一番。侧身的刹那,一件熟悉的白蓝POLO衫撞入眼帘——  我的天!还有什么学校的校服能丑得如此显眼,又丑得如此亲切?那必然是我亲爱的母校了!于是我怀着些许幸灾乐祸的心情,一脸怜爱地打量起在我身旁专心做题的小学妹来。  她留着符合校规的学生头,眉毛微锁,双眼
期刊
阮籍大概是“竹林七贤”里活得最憋屈的一个。  他不像山涛般温和,仕途亨通,官至三公;也不像嵇康般激烈,直言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抚琴一曲,慷慨赴死。  阮籍只能是阮籍,一个司马氏高压统治下的文人缩影。他活在放荡与惊恐的夹缝间,出世不是真出世,洒脱到底是假洒脱。  有如他在《咏怀》中写道:“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揭开阮籍放纵的面具。这恐怕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人们对阮籍的评价,总离不开“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