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卸甲归田后的乡愁
中横公路的开通让一大批
“荣民”转入务农的正常生活。例如位于大甲溪上游七家湾旁的武陵农场,这里原是退伍官兵们的开垦地之一,1963年,蒋经国实地勘察后命名为“武陵农场”。建设之初,“荣民”们所住的房舍相当简陋,单身者还要6个人挤一间不到33平方米的小屋。不过因农牧大兴,运输的便利,以及蒋经国常以“退辅会”名义给予各项帮助,这里的“荣民”们很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并非所有“荣民”都能够过上奔小康的好日子,大多数老兵依旧生活在社会底层。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退伍官兵在“退辅会”安排下卸甲归田。投入生产建设的同时,他们也
收到了当局颁发的“战士授田
证”,允诺将来“反攻大陆”后凭此证“授田”。但在1960年以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口号虽然还在喊,但希望已非常渺茫。这一点,“荣民”们心知肚明,于是许多人放弃了将来回大陆“授田”的幻想,安心在台湾落地生根。然而要真正融入一个陌生社会谈何容易。当年他们身在军营不准婚配,从军半生后又难以成家。还有的人在大陆已有妻儿,原以为“三年反攻”后便能一家团聚,谁知一等就是十几年,对方生死未卜,相聚之日遥遥无期,等不到的便在台湾重新娶妻生子。
“荣民”邓枢原为国民党军少尉,1948年末,27岁的他随部队撤台,其后随部队驻扎台南,1952年升为中尉。以中尉军衔退役后,安家在台湾中部的云林县,育有5个子女。邓枢虽在云林经营米店,但生活仍非常拮据,为了帮忙补贴家计,他的四女儿很年幼时就到街头献艺,想不到因此被发掘出音乐天赋。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后,仍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夜总会担任专业歌手,后因校方不允许,只得选择休学,继续歌唱为家庭分担。可见邓枢虽有“荣誉国民”之名,却困苦到要让女儿辍学唱歌补贴家用的地步,他的情况也是当时很大一部分“荣民”的真实写照。这位邓枢“荣民”可能许多人闻所未闻,但他那个辍学的女儿却红遍整个华人圈,她就是海峡两岸家喻户晓的邓丽君。邓丽君因是“荣民”家庭出身,即使成名后,也对军人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台湾,她经常到金门等地参加“劳军演唱会”。
台湾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牛肉面即出自“荣民”之手。《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13年11月22日刊发的《荣民,台湾不该遗忘》一文中,报道了一段相关的荣民生活:“成了家的退伍老兵带着新婚的妻子在眷村申请一间木板房住下,当时的安家费微薄,这些荣民往往都是农民出身,文化不高,在台湾又举目无亲,找不到工作,就在街边卖面卖包子维持生活。刚开始闻香而来的只是同乡,尝一口家乡味解解乡愁,慢慢地,当地人也跑来尝鲜。”后来逐渐广为流传的
“老张牛肉面”“豆浆油条铺”“王妈妈包子”等名牌小吃都是这样发展而来,这些小吃背后承载的,是老兵们的乡愁。
“我要回家”
1985年以后,台湾民众“非法”到大陆探亲的情况与日俱增,当局“三不政策”受到严峻挑战。1986年,国民党开放“党禁”后,台湾政治解严、思想转型,出于人道立场,要求允许老兵返乡探亲的呼声日益高涨,由老兵何文德发起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成员们为了争取此权利,不惜公开“非法”返回大陆探亲。
1987年春天,台北街头忽然涌现了一股激愤的人群,他们统一穿着印有“想家”两个字的衣服,在“立法院”前集会请愿,并不停向路人发放传单。这些人几乎都是当初随国民党迁台的官兵,后来的“荣民”。根据老兵姜思章的回忆,那年他们在台北街头发出的第一张传单中就明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已经沉默了40年,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要求,如果是生,让我们回去献上一杯茶,如果是死,(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许多与姜思章有同样遭遇的老兵们以“外省人返乡促进会”的名义向台湾当局发起抗议,公开喊出了自己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那句话:“我要回家!”
台北这一幕的发生自然脱离不了大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逐渐解冻,大陆也开始主动以和平交流的方式缓和台海关系。继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新华社发表谈话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陆方面首次明确主张“三通”的内容,即两岸“通
邮、通商、通航”。国民党方面鉴于过去与中共谈判失败的教训,最初将大陆方面的动向指责为统战手法,不予理会,同时对中共采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但这一做法却在台湾民间,尤其是“荣民”群体中掀起轩然大波。
鉴于大环境的变化,曾经作为“荣民”们的大家长蒋经国顶住内部反对的声音,接受了这些老部属的意见。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委”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一大突破。老兵们终于盼来这一天,但许多老兵生活清苦,即使政策允许,也无法承担返乡的旅费。为了帮助老兵们实现这一心愿,台湾各界纷纷发动捐款,《联合报》与三家电视台共同举办“为老兵而唱”演唱会,连同其他募款活动,共为老兵们募得两亿多台币,为他们圆梦。
1987年11月2日,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申请,结果十万张申请表在半个月内就被领取一空。那个冬天,第一批老兵们终于踏上返乡的轮船。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为了这一天,多少青丝成白发,多少血泪书乡愁。返乡游轮划过那道浅浅的海峡,船舱中,有人哼唱起带着哀伤的民谣: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哀歌……”
中横公路的开通让一大批
“荣民”转入务农的正常生活。例如位于大甲溪上游七家湾旁的武陵农场,这里原是退伍官兵们的开垦地之一,1963年,蒋经国实地勘察后命名为“武陵农场”。建设之初,“荣民”们所住的房舍相当简陋,单身者还要6个人挤一间不到33平方米的小屋。不过因农牧大兴,运输的便利,以及蒋经国常以“退辅会”名义给予各项帮助,这里的“荣民”们很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并非所有“荣民”都能够过上奔小康的好日子,大多数老兵依旧生活在社会底层。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退伍官兵在“退辅会”安排下卸甲归田。投入生产建设的同时,他们也
收到了当局颁发的“战士授田
证”,允诺将来“反攻大陆”后凭此证“授田”。但在1960年以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口号虽然还在喊,但希望已非常渺茫。这一点,“荣民”们心知肚明,于是许多人放弃了将来回大陆“授田”的幻想,安心在台湾落地生根。然而要真正融入一个陌生社会谈何容易。当年他们身在军营不准婚配,从军半生后又难以成家。还有的人在大陆已有妻儿,原以为“三年反攻”后便能一家团聚,谁知一等就是十几年,对方生死未卜,相聚之日遥遥无期,等不到的便在台湾重新娶妻生子。
“荣民”邓枢原为国民党军少尉,1948年末,27岁的他随部队撤台,其后随部队驻扎台南,1952年升为中尉。以中尉军衔退役后,安家在台湾中部的云林县,育有5个子女。邓枢虽在云林经营米店,但生活仍非常拮据,为了帮忙补贴家计,他的四女儿很年幼时就到街头献艺,想不到因此被发掘出音乐天赋。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后,仍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夜总会担任专业歌手,后因校方不允许,只得选择休学,继续歌唱为家庭分担。可见邓枢虽有“荣誉国民”之名,却困苦到要让女儿辍学唱歌补贴家用的地步,他的情况也是当时很大一部分“荣民”的真实写照。这位邓枢“荣民”可能许多人闻所未闻,但他那个辍学的女儿却红遍整个华人圈,她就是海峡两岸家喻户晓的邓丽君。邓丽君因是“荣民”家庭出身,即使成名后,也对军人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台湾,她经常到金门等地参加“劳军演唱会”。
台湾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牛肉面即出自“荣民”之手。《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13年11月22日刊发的《荣民,台湾不该遗忘》一文中,报道了一段相关的荣民生活:“成了家的退伍老兵带着新婚的妻子在眷村申请一间木板房住下,当时的安家费微薄,这些荣民往往都是农民出身,文化不高,在台湾又举目无亲,找不到工作,就在街边卖面卖包子维持生活。刚开始闻香而来的只是同乡,尝一口家乡味解解乡愁,慢慢地,当地人也跑来尝鲜。”后来逐渐广为流传的
“老张牛肉面”“豆浆油条铺”“王妈妈包子”等名牌小吃都是这样发展而来,这些小吃背后承载的,是老兵们的乡愁。
“我要回家”
1985年以后,台湾民众“非法”到大陆探亲的情况与日俱增,当局“三不政策”受到严峻挑战。1986年,国民党开放“党禁”后,台湾政治解严、思想转型,出于人道立场,要求允许老兵返乡探亲的呼声日益高涨,由老兵何文德发起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成员们为了争取此权利,不惜公开“非法”返回大陆探亲。
1987年春天,台北街头忽然涌现了一股激愤的人群,他们统一穿着印有“想家”两个字的衣服,在“立法院”前集会请愿,并不停向路人发放传单。这些人几乎都是当初随国民党迁台的官兵,后来的“荣民”。根据老兵姜思章的回忆,那年他们在台北街头发出的第一张传单中就明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已经沉默了40年,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要求,如果是生,让我们回去献上一杯茶,如果是死,(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许多与姜思章有同样遭遇的老兵们以“外省人返乡促进会”的名义向台湾当局发起抗议,公开喊出了自己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那句话:“我要回家!”
台北这一幕的发生自然脱离不了大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逐渐解冻,大陆也开始主动以和平交流的方式缓和台海关系。继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新华社发表谈话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陆方面首次明确主张“三通”的内容,即两岸“通
邮、通商、通航”。国民党方面鉴于过去与中共谈判失败的教训,最初将大陆方面的动向指责为统战手法,不予理会,同时对中共采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但这一做法却在台湾民间,尤其是“荣民”群体中掀起轩然大波。
鉴于大环境的变化,曾经作为“荣民”们的大家长蒋经国顶住内部反对的声音,接受了这些老部属的意见。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委”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一大突破。老兵们终于盼来这一天,但许多老兵生活清苦,即使政策允许,也无法承担返乡的旅费。为了帮助老兵们实现这一心愿,台湾各界纷纷发动捐款,《联合报》与三家电视台共同举办“为老兵而唱”演唱会,连同其他募款活动,共为老兵们募得两亿多台币,为他们圆梦。
1987年11月2日,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申请,结果十万张申请表在半个月内就被领取一空。那个冬天,第一批老兵们终于踏上返乡的轮船。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为了这一天,多少青丝成白发,多少血泪书乡愁。返乡游轮划过那道浅浅的海峡,船舱中,有人哼唱起带着哀伤的民谣: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