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立广州珠江新城的房子选在顶层,复式。他靠在二楼的广式趟栊旁,问摄影师这样拍好不好,摄影师摇头。“哦,平常人这样拍照,摄影师不这样拍。”他按照摄影师要求在红木椅子上侧坐,回过头来,表情显示这位年逾七旬、叱咤风云的香港媒体人对角度很满意。
现在张立已淡出许多人的视野。回忆起自己主持的曾红遍珠三角的亚视节目《张立平常谈》,他双眼炯炯有神。虽然有人想请他再度出山,但他只是淡然地说:“过了就过了,过了就是另一番境界了。”
张立1944年出生于福建永定。从广州二中毕业后,到人大读书,后来回到广州教书。1979年来到香港。“80年代、90年代,20年做了四个职业。”当记者,做生意,写作,做电视台。
工资从大陆每个月50块到港币1000多块。最开始他的工作是种草,然后是在一家公司送信。日子并不轻松,“生孩子没有钱,房子没得住,跟农民工一样。”
1981年,他到《中报》当记者,其后辗转到《信报》和《星岛日报》。“那个时候内地的地位低得不得了。我教小学中文都没有资格,要从这个位置往上爬。什么叫逆境?那些不懂中文的人跟你改文章。我中文水平比他们高多了,但他对你说你不对,你能怎么办?”
时势造英雄,张立写出了让全世界震惊的稿件,《97中国铁定收回香港》。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英国会与中国顺利续约,而张立通过一定渠道了解到中央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稿件在《信报》刊出后,“对香港和英国的影响很大。英国外交部施压,《信报》第二天就出来更正,说文章标题少了个 question mark,少了个问号嘛!”说到此处张立大笑,往事历历在目。
坊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撒切尔夫人摔跤,当时在现场的张立回忆起来,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摔一跤。也不奇怪。下楼梯嘛,穿高跟鞋就这样。”
1986年张立下海经商,迎头碰上1987年的香港金融风暴,来港7年的所有积蓄因股灾化为乌有。2000年他出版的《逆境求存》一书讲的就是那时的心境。书的简介中有一句话读者未必能全然领会:“当代社会,错综复杂。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
“香港有个名人想要跳楼,我把这本书送给他,他后来告诉我说,《逆境求存》他看之前想跳楼,读完之后,就好多了。”
经过反复思考,张立决定回家读书。1990年,《信报》请张立开辟专栏《商心国是》,这个专栏效果不错,每年集成一本书。
1998年,广州红筹国企越秀集团属下越秀地产公司的领军人物封小平与刘长乐、陈永棋购入亚视股权,执掌亚视,营运总裁吴征上任后立即裁员及减少拍摄剧集。
1999年,张立被封小平邀请入亚视担任总顾问,并主持《平常谈》节目。“我从来没做过电视,他们叫我身先士卒。”
对张立即将做独角戏节目,朋友黄霑却不看好:“很难做,不行的。没有人能做得了你这个节目。”张立自己也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唱歌都要有人伴舞啊灯光啊,要不然很闷的嘛,一个五十几岁的人讲几分钟,谁听你啊。”
他讲金钱,讲琐事,也讲传统文化,平常中有俏皮也有深意。节目一个月之后居然红了。“收视率很好,新广告都上不了了,三分钟节目四个广告。”内地也有20多家电视台购买了《平常谈》普通话版的播映权,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黄霑评价说:“这个独白节目,开香港电视先河。《平常谈》绝不平常……值得读者一读再读,细心玩味。”
2000年他还去台湾采访陈水扁,他的总顾问身份让“对方以为我是老手,其实是第一次上电视”。“在民进党的总部,在他的办公室,几十人围着我,我心里慌啊。陈水扁能说会道,玩惯了这套东西,所以我当时紧张。但表面上没什么。”
双方寒暄之后进入正题,张立虽说对灯光与气氛不太习惯,但思路很清晰,他说:“我是中国的广东人。你是不是中国台湾人啊?他说,不是,台湾就是台湾。那我就反过来问,那台湾就不是中国?不属于中国?他也不敢否定。我说阿扁啊,作为一个老百姓,你入了美国籍都无所谓的。但是,作为一个竞选‘总统’的人,你都讲不清楚你的身份,你觉得是不是有点不能自圆其说?你说台湾就是台湾,我说台湾是民国38年民国政府从南京搬过去的,这也是事实。他没办法,没得反驳嘛。”陈水扁丢了麦,不再说话。
这个报道收视率很高。张立后来得知,节目播出那天内地有领导一早就打开电视,看这个报道。
张立被称为“左派”,但在《平常谈》节目中,张立的态度很多时候注重实情,有些偏右。比如非法移民的问题,他谈到警察的过分软弱与左派的不切实际,放在十五年后的今天来关照欧洲的移民问题,也还是有效的。左右之争他很坦然,“在你左边的人就说你是右派,在你右边的人就说你左派。其实是这样。”
张立给右派报纸写文章,也能得到承认。“讲明一个事情,把这个问题敞开了讲出来,左中右最后都会服膺于真理。”
更多的情况则是“他们自说自话。我们是在考虑给我们的对象看,我开个饭店是要请你吃而不是我自己吃。”张立的《平常谈》无论讲什么,用料普通但恰到好处,听起来让人感觉有收获,他谈的是传统文化里耳熟能详的禅宗、张廷玉、曾国藩,因此被珠三角的农民工当做学习文化的节目。
张立形容自己大多数时候记东西有些“像照镜子一样,你这个人出现了就照出来,你走了就没了。”但有的东西是抹不掉的,香港,应该也是张立记忆中不褪色的照片。这张延时照片里有他很多身影,他年轻时来到这里,从此与香港叠影在一起。
现在张立已淡出许多人的视野。回忆起自己主持的曾红遍珠三角的亚视节目《张立平常谈》,他双眼炯炯有神。虽然有人想请他再度出山,但他只是淡然地说:“过了就过了,过了就是另一番境界了。”
有人看了我的书,就不想跳楼了
张立1944年出生于福建永定。从广州二中毕业后,到人大读书,后来回到广州教书。1979年来到香港。“80年代、90年代,20年做了四个职业。”当记者,做生意,写作,做电视台。
工资从大陆每个月50块到港币1000多块。最开始他的工作是种草,然后是在一家公司送信。日子并不轻松,“生孩子没有钱,房子没得住,跟农民工一样。”
1981年,他到《中报》当记者,其后辗转到《信报》和《星岛日报》。“那个时候内地的地位低得不得了。我教小学中文都没有资格,要从这个位置往上爬。什么叫逆境?那些不懂中文的人跟你改文章。我中文水平比他们高多了,但他对你说你不对,你能怎么办?”
时势造英雄,张立写出了让全世界震惊的稿件,《97中国铁定收回香港》。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英国会与中国顺利续约,而张立通过一定渠道了解到中央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稿件在《信报》刊出后,“对香港和英国的影响很大。英国外交部施压,《信报》第二天就出来更正,说文章标题少了个 question mark,少了个问号嘛!”说到此处张立大笑,往事历历在目。
坊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撒切尔夫人摔跤,当时在现场的张立回忆起来,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摔一跤。也不奇怪。下楼梯嘛,穿高跟鞋就这样。”
1986年张立下海经商,迎头碰上1987年的香港金融风暴,来港7年的所有积蓄因股灾化为乌有。2000年他出版的《逆境求存》一书讲的就是那时的心境。书的简介中有一句话读者未必能全然领会:“当代社会,错综复杂。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
“香港有个名人想要跳楼,我把这本书送给他,他后来告诉我说,《逆境求存》他看之前想跳楼,读完之后,就好多了。”
经过反复思考,张立决定回家读书。1990年,《信报》请张立开辟专栏《商心国是》,这个专栏效果不错,每年集成一本书。
采访陈水扁,陈水扁丢了麦
1998年,广州红筹国企越秀集团属下越秀地产公司的领军人物封小平与刘长乐、陈永棋购入亚视股权,执掌亚视,营运总裁吴征上任后立即裁员及减少拍摄剧集。
1999年,张立被封小平邀请入亚视担任总顾问,并主持《平常谈》节目。“我从来没做过电视,他们叫我身先士卒。”
对张立即将做独角戏节目,朋友黄霑却不看好:“很难做,不行的。没有人能做得了你这个节目。”张立自己也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唱歌都要有人伴舞啊灯光啊,要不然很闷的嘛,一个五十几岁的人讲几分钟,谁听你啊。”
他讲金钱,讲琐事,也讲传统文化,平常中有俏皮也有深意。节目一个月之后居然红了。“收视率很好,新广告都上不了了,三分钟节目四个广告。”内地也有20多家电视台购买了《平常谈》普通话版的播映权,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黄霑评价说:“这个独白节目,开香港电视先河。《平常谈》绝不平常……值得读者一读再读,细心玩味。”
2000年他还去台湾采访陈水扁,他的总顾问身份让“对方以为我是老手,其实是第一次上电视”。“在民进党的总部,在他的办公室,几十人围着我,我心里慌啊。陈水扁能说会道,玩惯了这套东西,所以我当时紧张。但表面上没什么。”
双方寒暄之后进入正题,张立虽说对灯光与气氛不太习惯,但思路很清晰,他说:“我是中国的广东人。你是不是中国台湾人啊?他说,不是,台湾就是台湾。那我就反过来问,那台湾就不是中国?不属于中国?他也不敢否定。我说阿扁啊,作为一个老百姓,你入了美国籍都无所谓的。但是,作为一个竞选‘总统’的人,你都讲不清楚你的身份,你觉得是不是有点不能自圆其说?你说台湾就是台湾,我说台湾是民国38年民国政府从南京搬过去的,这也是事实。他没办法,没得反驳嘛。”陈水扁丢了麦,不再说话。
这个报道收视率很高。张立后来得知,节目播出那天内地有领导一早就打开电视,看这个报道。
张立被称为“左派”,但在《平常谈》节目中,张立的态度很多时候注重实情,有些偏右。比如非法移民的问题,他谈到警察的过分软弱与左派的不切实际,放在十五年后的今天来关照欧洲的移民问题,也还是有效的。左右之争他很坦然,“在你左边的人就说你是右派,在你右边的人就说你左派。其实是这样。”
张立给右派报纸写文章,也能得到承认。“讲明一个事情,把这个问题敞开了讲出来,左中右最后都会服膺于真理。”
更多的情况则是“他们自说自话。我们是在考虑给我们的对象看,我开个饭店是要请你吃而不是我自己吃。”张立的《平常谈》无论讲什么,用料普通但恰到好处,听起来让人感觉有收获,他谈的是传统文化里耳熟能详的禅宗、张廷玉、曾国藩,因此被珠三角的农民工当做学习文化的节目。
张立形容自己大多数时候记东西有些“像照镜子一样,你这个人出现了就照出来,你走了就没了。”但有的东西是抹不掉的,香港,应该也是张立记忆中不褪色的照片。这张延时照片里有他很多身影,他年轻时来到这里,从此与香港叠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