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26-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转变。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丰富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塑造师生间的亲和力
什么是师生间的亲和力呢?我认为就是学生与教师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学生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思想感情、知识技能,语言行为等吸引、凝聚、感召、认同等。怎样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强的亲和力呢?我认为教师努力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学生才能把与教师合作视为己任,视为快乐。
1、教师要消除师道尊严的意识,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思维轻松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言行,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合作伙伴,特别是从语言上要注意多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如:“请你来说”,“谢谢你。”“说的很好”“我相信你,你一定会的。”对于没把握的问题,敢于放下架子,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懂,我们一块研究。”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敢于参与教学。
2、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难免有答错的时候,这时做到不轻易指责或批评,而是用多角度多种方法去启发、诱导,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学中来,对学生成绩作以肯定。用激励的语言激励他们,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加以赏识,学生触动很大。如:“你回答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真了不起。”“你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值得同学学习。”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总以“教”为中心,一切以“教”出发,让学生“学”服从于“教”,配合“教”。把学生思路预设到设计好的轨道上,让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学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尽可能迎合老师,满足老师的需要,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减弱,好奇心被扼杀,创造思维被束缚。因此教师决不能用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一问多答,允许大同小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师生间的亲和力能缩短师生的距离,将学生充分调动到学习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利用教师“导”的引力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调控艺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而每一个学生都愿意担当发现者、研究者、胜利者,体会创造的好处。教师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创设各种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一些表现的机会。
1.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在备课时,以前总是对如何讲清道理斟酌的多,对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少,在课堂上总是出现只有少数学生配合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经过大量的学习研究,我现在在备课时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在课上表演、模仿、再创造等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2.创设互助合作的情境,创造有活力的教学空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從问题开始,我注重精心设计问题,引起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师“导”的过程中,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创设一种学生互助合作的情境,使学生间达到互助合作,愿意交流。
3.创设启发想象的情境
想象力是人的重要智力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多创设一些情境安排学生自己想象某种情境,通过让学生想象来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为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创造条件,才能避免学生情绪低落,心智凝固。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转变。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丰富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塑造师生间的亲和力
什么是师生间的亲和力呢?我认为就是学生与教师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学生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思想感情、知识技能,语言行为等吸引、凝聚、感召、认同等。怎样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强的亲和力呢?我认为教师努力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亲其师,学生才能把与教师合作视为己任,视为快乐。
1、教师要消除师道尊严的意识,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思维轻松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言行,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合作伙伴,特别是从语言上要注意多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如:“请你来说”,“谢谢你。”“说的很好”“我相信你,你一定会的。”对于没把握的问题,敢于放下架子,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懂,我们一块研究。”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中,敢于参与教学。
2、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难免有答错的时候,这时做到不轻易指责或批评,而是用多角度多种方法去启发、诱导,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学中来,对学生成绩作以肯定。用激励的语言激励他们,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加以赏识,学生触动很大。如:“你回答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真了不起。”“你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值得同学学习。”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总以“教”为中心,一切以“教”出发,让学生“学”服从于“教”,配合“教”。把学生思路预设到设计好的轨道上,让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学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尽可能迎合老师,满足老师的需要,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减弱,好奇心被扼杀,创造思维被束缚。因此教师决不能用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一问多答,允许大同小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师生间的亲和力能缩短师生的距离,将学生充分调动到学习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利用教师“导”的引力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调控艺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而每一个学生都愿意担当发现者、研究者、胜利者,体会创造的好处。教师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创设各种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一些表现的机会。
1.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在备课时,以前总是对如何讲清道理斟酌的多,对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少,在课堂上总是出现只有少数学生配合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经过大量的学习研究,我现在在备课时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在课上表演、模仿、再创造等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2.创设互助合作的情境,创造有活力的教学空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從问题开始,我注重精心设计问题,引起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师“导”的过程中,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创设一种学生互助合作的情境,使学生间达到互助合作,愿意交流。
3.创设启发想象的情境
想象力是人的重要智力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多创设一些情境安排学生自己想象某种情境,通过让学生想象来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为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创造条件,才能避免学生情绪低落,心智凝固。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