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究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t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中学生而言,阅读可以使他们间接感受到人间的冷暖、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可以调动起他们心中感恩、真爱与坚强等美好情愫,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让他们的生命更丰富有趣、生活更惬意美好。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广泛地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亮点。
  
  一、感受浓浓的亲情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浮现出的是温馨的画面:母亲伸着双手跟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满脸的喜悦中露出甜蜜的紧张;风雨中雨伞呵护着孩子,父亲虽被淋湿却依然笑声朗朗……耳边萦绕不散的是《常回家看看》的悠扬歌声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吟咏。
  亲情本就是一种血浓于水的至爱,它是每一个人成长中的精神滋养。可对于现在的学生呢?他们满眼是父母的“不是”,他们不爱听母亲的唠叨,也不喜欢父亲的严厉。他们对亲情早已漠然。面对这种情况,我在让学生阅读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儿子》时,设计了这样的目标:在文本中感知亲情,在生活中感悟真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课堂上,播放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并给学生演示歌曲创作的背景——贵州麻岭的缆车发生坠落事件,唯一的幸存者是被父母用双肩托起的潘子浩。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对“我”爱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不管是“感天动地”还是“生活琐事”都饱含着父母对我们的浓浓的爱。这时再让学生回忆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然后起来交流。
  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叙述的:威海的今冬下起了百年不见的大雪,我在这场大雪中度过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冬天。上了高一,时间一下子紧了起来,对于住校的我每两周的一次休假格外来之不易。而正好我妈妈的值班和我的休假是一天,这样对于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来说,只好自己准备一切用品。
  没有了妈妈的细心照料,我的生活一下子乱成了一团,心里充满了对妈妈的埋怨。可第二天一早妈妈冒着大雪步行赶回家,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还崴伤了脚,只为赶在我返校前回家看一眼。这时,我对妈妈的怨恨一下子消失了。而我也在这个冬天里长大了,成熟了,自立了,懂得了爱与关怀。
  
  二、体味自然神韵
  
  面对作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的长城遗迹亟待保护与抢救,多少珍稀动植物已经沦为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多少诗词风景象《广陵散》一样成为遥远的绝唱,我们在做些什么?无动于衷、无所作为。新教材安排了“走进自然的怀抱”这一单元正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自然之美。
  在《荷塘风起》的阅读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多幅荷花的照片,有袅娜的开着的,有零星地打着朵儿的,有承受着晶莹雨露的。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的二、三、四段,从中看到有形的荷叶,感受到无形的风,闻到缕缕淡淡的清香,听到风过荷塘那悦耳的声音。从而感悟作者对荷花坚韧品格、宽广胸怀的喜爱与对破坏自然行径的强烈厌弃。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面对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来去匆匆的脚步,多少学生能静下心来倾听自然的声音,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在阅读《听听那冷雨》时我给学生播放雨声的录音,领着他们朗读“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等佳句,感悟那“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的音乐美,领略余光中对原汁原味的古典诗词的见解美。通过解读山水诗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对自然山水的感悟能力,激发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四、奉献一份爱心
  
  在今天很多人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奉行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这样的报道已屡见不鲜:两个摩托车相撞,肇事的摩托车早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个满脸是血的年轻人躺在地上,一群看热闹的人围在四周,半个小时后伤者才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而此时他的摩托车居然也被人偷去;一位年轻人在商店购物时抓住了正在对他行窃的小偷,他坚持要把小偷扭送到派出所,但遭到了小偷几个同伙的围殴,年轻人曾向路人和商店店主求助,但没能得到任何帮助。
  面对这种情况,我带领学生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老课文,但在解决“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时,我没有拘泥于“被封建礼教逼死的”传统看法而是提出“祥林嫂死于人们的冷漠”这一新观点。我觉得封建礼教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很遥远,没有生活基础,他们很难理解,而且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但是现在社会上却存在着面对处在死亡边缘的人熟视无暏,不去施救,这些人心理阴暗远非“冷漠”二字所能涵盖,它拷问着人们的道德和良心。
  因此我从现实社会找切入点——冷漠的看客现象折射出了目前社会道德的缺失、人们精神的匮乏。通过《祝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多一份爱心,多关心他人,而不应该对什么都那么冷漠。我们虽然是普通人,没有什么英雄壮举,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奉献一份爱心还是应该做到的,这样才能共建和谐社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忽视文本的教育意义,其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终极目标”将得以实现。
  (河北省永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讲课伊始,就像磁铁一样,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出来,必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笔者在教学中实践,主要归纳为以下八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法    教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追根问底的习惯。当然设置的悬念要和授课的内容相互照应,结构浑然一体。例如我在讲述《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一课时,可这样导入新
期刊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 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 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新课程赋予教师众多专业权利的同时,也同样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改变教学理念、教学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其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魄力。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
期刊
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发展。本文仅就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做法略作总结。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1.语文教学无差生。在我眼中语文学习无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语文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一个群体,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    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
期刊
一、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在
期刊
研究性学习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可以说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学生角色 ,从被动到主动 教师角色 ,从传授到指导 学习空间 ,从封闭到开放 学习形式 ,从单一到多样。这四大变革 ,为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课堂研究性学习     由于多种原因 ,人们在理解和
期刊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结合笔者近20年中学地理教学经验及对创新、创新思维概念的理解,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地理创新思维     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创新活动离不开一种非逻辑思维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