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似乎有人生来就是为了挑战第一的,比如黄昌富。
出生于河南新县普通农村的他,从小学到高中,永远是学校的第一名。199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昌富进入中国铁建十六局,不到10年时间,又先后参与了有“地下工法宝库”之称的北京地铁复八线、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北京地铁10号线等一系列国家重点、难点工程,并在施工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载荷分散法”概念,首次引进单层通用管片衬砌结构等多个创新之举,还是国内在软硬混合地层中自主使用加泥式复合型新型盾构机的第一人。
今年,这些“第一”又将他推到一个新的第一面前,黄昌富成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第一个“全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殊荣的获得者。正如偶然中一定饱含必然,黄昌富这一系列“第一”的取得也绝非无源之水。
机缘巧合,态度决定一切
1998年初,黄昌富即将硕士研究生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中铁十六局地下工程指挥部,值班人员很随意地留下了简历,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黄昌富见状,也没有抱什么希望,然而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时的领导见到黄昌富的简历十分感兴趣,当时全局还没有一个研究生学历的工作人员。几次交谈之后,黄昌富走进中铁十六局,是这里的第一位硕士生。不经意间,他又创了个第一。
刚进单位,一位领导就对他说过,“地铁施工不但技术复杂,而且环境艰苦,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你可想好了。”满怀激情的黄昌富当时对此并不以为意,一口应下了。随身带来的行李往简陋的宿舍里一扔,就直接来到地铁隧道里。然而话虽已出口,心理落差却一点点上涨,当时地铁复八线正修建到长安街下,早上,上班的人们走进明亮的写字间,黄昌富和同事们却穿着长长的雨鞋走进又黑又脏的隧道;傍晚,他们拖着疲惫的脚步走下掌子面,衣着时尚的人们已经在长安街上惬意地散步。守在潮湿的隧道里值夜班时,黄昌富才有空仔细体味当时那位领导的话。最初一段时间,看着比自己年纪小、学历浅的人因为工作时间长都当了自己的领导,黄昌富甚至无心钻研业务,思想斗争得很厉害。
大半年的时间,黄昌富都在调整自己的心态,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回顾十年来走过的路,黄昌富由衷地感谢那段“不得志”的日子,那些日子让他学会了坚持、适应和奉献,并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去工作。
黄昌富相信“态度决定一切”。他常说,“在现代社会中,你不干会有人干,地球缺了谁都会转。”因此“要摆正心态”,很多时候,在要有奉献精神,不要什么事情都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一次,一位刚工作的硕士生向他抱怨,在国营企业里干了三年,还是一个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的小工长,挣很少的工资。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在外企都作了业务主管,年薪二十几万,还表示要考虑跳槽。黄昌富向他解释说:“暂时的付出,对长远的发展来说就是投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利弊,国营企业与外资企业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们不仅仅考虑工资,还要考虑单位里是否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决定到国有企业还是私营或外资企业,不能进行简单得比较。”现在实行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很多人丢失了改革开放前的奉献精神,一切向钱看,对于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却没有领悟到市场经济也要求宽容、自由、奉献。
现在,每次新员工座谈会上,黄昌富都会讲:“人要端正自己,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然后再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第一步学会适应,第二步做出成绩,这才叫人才。”他自己,正是这样从技术到能力,一步步不断成长,短短几年时间就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地铁施工技术尖子和项目管理骨干。
科技为先,不靠蛮干出成绩
如果说,黄昌富入职就能够参与北京地铁复八线的建设是一种幸运,那么,之后取得的成绩,则是黄昌富对自己实力和技术的证明。
深入地铁施工一线后,黄昌富逐渐认识到,盾构法施工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地铁施工技术,代表着城市地铁施工发展方向,要想在地铁施工领域里有所发展,就必须掌握这项技术。恰巧当时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开工,黄昌富被任命为华强路站——岗厦站区间工程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盾构法正式走进他和同事们的视野。
在没有盾构机以前,我国地铁隧道开掘完全靠人工。人直接面对土体,风险很大。而盾构机之所以称为盾,顾名思义,有阻挡的意思,操作工人见不到土,这就大幅度减小了施工风险。但是,当时加泥型土压平衡盾构机长期被外国垄断,黄昌富清楚地记得,第一台盾构机运回来后,大家甚至不敢轻易拆包,生怕弄坏了,而厂家派来的技术人员则培训完规定课时,就当了甩手掌柜。如果请外国技术人员施工,每米造价达8万元。“我们就不能驾驭它么?”一向倔强的黄昌富不信邪。为了工程顺利进行,他跑遍了国内的大型图书馆,翻阅资料,往返于厂家与工地,奔波于设计院和科研院所,研究盾构工作部件和工作原理;同时针对深圳地层上软下硬的特点,反复计算,日夜攻关,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合适的施工参数,全面掌握盾构机的结构部件、工作原理和施工参数,并总结出包括盾构机选型、前期筹划、人员组织、设备配套等盾构施工组织管理模式。这项工程是在上软下硬复杂混合地层中第一批由中国技术人员独立施工的盾构工程之一,创造了日掘进28.8米、月成洞540米的全国企业新记录。工程造价也降到了每米3万元。
深圳地铁一役成名,黄昌富成为国内软硬混合地层中自主使用加泥式复合型新型盾构机的第一人,并从此在盾构法施工的探索道路上继续前行。2004年初,北京地铁10号线开工,黄昌富担任6标项目经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北京地铁工程采用的盾构机,是根据北京的整体地质情况从德国进口的,适合在砂层、粘土层地质条件下施工,而6标段所处的地质情况却比较特殊,属于砂卵石地质,对盾构机的刀盘和刀具容易造成过度磨损。
根据原设计,盾构机每掘进600米需要更换一次刀具,但在实际施工时,仅掘进300米左右就得换一次刀具。在换刀具之前,还必须采取注浆、打旋喷桩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加固一次地基要花上百万元,换一次刀具本身又要花上百万元,而且还要搭上少则10天,多则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来二去,每更换一次刀具,至少要花300万元。而且,换刀不仅造成工期延误和工程成本增加,还会增加安全风险。盾构机虽然开掘时无需人直面土体,但是盾构机前面有一个沙发大小的孔洞,人在换刀的时候钻到盾构机前面,面对土层。而盾构机的风险最大之处就在于此,因此换刀次数越少风险越低。黄昌富经过分析,对前来协商的德方技术人员提出了调整意见,“鉴于本标段特殊的地质情况,希望贵方与我们通力合作,对盾构机的刀盘进行革新改造。”
“黄先生,你是说我们的盾构机设计存在缺陷?”德方专家以日耳曼人特有的傲慢与自信反驳,“要知道,我们的盾构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完美的,还从未有人怀疑过它优异的性能。与你们合作,请问贵方有何高见?”他们想当然地把黄昌富当成了门外汉。
面对德方人员怀疑的目光,黄昌富从容不迫地阐述了对盾构进行革新改造的依据和思路。这位脸膛黝黑、年轻且显得有些土气的中国项目长,对盾构机的精深研究和精辟的见解震住了骄傲的德方专家,沉默了一会,他们表示愿意通力合作。黄昌富随即组织盾构及刀具生产厂家的专家,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对盾构机刀具的数量及排列顺序、刀盘的开口率、刀具中镶嵌硬质合金的宽度和长度进行改造革新,根据地质情况增加了滚刀数量,在刀盘背面增加一片背刃,大大改善了刀具的切削性能,减少了地层对刀具的磨损,有效地延长了刀具寿命。
2005年9月,学院路站至花园东路站盾构区间开始施工。两台总价值1亿元的改进型盾构机开始工作。由于改进后的刀具设计为500米更换,黄昌富对工程人员下了死命令:前进100米就必须检查刀具。1074米长的隧道挖掘结束,刀具刚刚用完1组,两盘刀具挖了3.5公里,比改进后的设计还节省了8盘刀具,按照300万元换一次,一台盾构机就节约了2400多万元,两台节约5000万元。而时间上,换一次至少要停工10天,整整节约了80天工期。
作为新一代的工程指挥长,近10年的地铁隧道掘进指挥中,黄昌富从来不曾靠“大干”、堆人力这样的“传统”方法节省工期。深圳线一期工程中,由于盾构机迟到,工期滞后了几个月,是加班加点抢工期,还是保证安全提高效率?黄昌富选择了后者。地铁隧道施工中,盾构机掘进后的成洞,需要管片予以支撑。之前采用标准块管片,每一块都有固定位置,即便是隧道已经打通几公里,选错了管片也要退出来再换,很耽误工时。隧道的方向总拐弯,向上、下、左、右等都有,而各个方向的模具都是不通用的。当时国内又不能生产管片模具,每进口一种方向的模具都要100多万,如果每个拐弯都用相应的磨具,哪怕只用一次,也要花费100多万。经过种种考虑,黄昌富力排众议引进通用管片。不仅工期提高了,而且不论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弯,都是围绕最小半径150米参数进行角度控制。这个的好处,就是节省成本,只引进一套模具就可以生产出所有方向的管片。
2005年12月24日,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径线工程(简称“直径线”)举行开工典礼。建设北京地下交通直径线,是周恩来总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设想,历经半个世纪,夙愿终得实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亲自为开工仪式剪彩。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领导出席。
具有丰富地下施工经验,尤其是盾构施工技术及盾构机国产化研究上具有权威性的黄昌富受命担任1标工程指挥长。于是,在其主持施工的北京地铁10号线工程接近尾声时,他又马不停蹄转战直径线工程。“这是刘淇担任北京市委书记以来首次为工程剪彩,直径线建成后将是我国第一条城市全线电气化铁路隧道。”黄昌富知道自己不仅肩负各方的众望和嘱托,更面临一个新的工程项目难点——直径线隧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直径(直径12.0米)铁路盾构隧道。同时,隧道计划还要沿前三门大街,东西横贯北京老城区,下穿崇文门、前门箭楼、宣武门等重要建筑物,
现在,黄昌富正忙碌在地下隧道中,为这条到目前为止难度最大的城市铁路盾构隧道能够顺利贯通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同时,他也必须向新的第一挑战。但是,他并没有慌,他已习以为常。
人性管理,我用真情换人心
与所有建筑企业一样,在中铁十六局集团的各个工点,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就拿黄昌富来说,常年跟着他的农民工就有好几百号人。许多建筑工地,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不仅食宿条件恶劣,而且连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也常常拿不到手,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而这样的做法很为黄昌富所不齿:“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大量农民加入产业大军行业,是农村城市化的必要途径。农民工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
在工程队,黄昌富善待农民工,则是出了名的。一般来说,农民工普遍最关心的就是能否按时、足额拿到工资,为了彻底解决他们的这块“心病”,黄昌富在自己的工程队立下三条死规矩:一是在银行开设农民工工资帐户,保证工资及时到位,不被挪作他用;二是由劳务队做工资表,月底报到项目部,农民工凭身份证到项目部领工资,严禁代领冒领;三是由项目部统一为农民工办理邮政工资储蓄卡,民工在工资表上签字后即将工资打到卡里,方便取用,避免丢失。
同时,黄昌富还规定:项目部自己带的农民工,由项目部与他们每个人分别签订劳动合同,劳务队带的农民工,由劳务队与他们每个人分别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照合同为每一位农民工办理工伤和医疗保险。劳务队每个月凭保险交费凭证到项目部结算劳务工程款。有一支外地来的劳务队,在注册地交保险费,他们下辖好几个工地,常常以少充多,甚至将在别的项目交保险费的单子,企图拿到这个项目充数,黄昌富让人打电话到注册地保险机构核实后,不仅让这个劳务队补交了保险费,最后还将其辞退。
黄昌富深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同时,这也是事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大课题。为此,他坚持把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作为项目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近年来,项目部一直坚持开办农民工夜校,举办了安全、质量、机械操作与维修、电焊、钢筋工、钢结构加工、管片拼装等各种专业培训班,培养了120多名盾构施工专业人员。现在,这些盾构工人被聘到其他企业,基本都能拿到7000多元的工资,但他们大多还是选择留在黄昌富的工程队,在这个培养了他们的地方,他们觉得心里更踏实。
2005年,当时黄昌富主持施工的北京地铁10线6号标项目部的普通农民工徐固良,获得“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称号。来自苏北的农民工厨师高峰勤奋好学,项目部将他送到成都进行专业培训,并专门为他配备了电脑,使他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网络厨师”,后来,他又被破格提拔为食堂管理员。
一位长期跟随黄昌富施工的盾构机操作手说,我们是跟这黄总多年的“志愿兵”了,他一直把我们当成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我们愿意跟着他干。黄昌富从来不把工人和领导分成三六九等,只要在这个工地上干,大家就是平等的。他和领导干部与工人住同样的宿舍,盖同样的被褥,吃同样的饭菜。黄昌富规定,工程没有结束之前,工作日都一律住在工地宿舍,而他则带头遵循着这个似乎苛刻得不尽人意的规定。家在北京的他,却总要妻子带着儿子来探亲,而他自己,也只是在周末的时候也偶尔回家看看,甚至儿子都把工地当成了家,每次黄昌富去幼儿园接他,孩子总是问“咱们是回工地的家还是通州的家?”
? 这样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思议的“额外”投资,却让黄昌富拿得心安理得也因此受益,他的工程队,从来都像一台组装得很完美的盾构机,各部门团结一致向前冲。因为待遇等问题产生的矛盾,更是从来没有过。通览过二十四史的黄昌富知道,在一个团队中,除了技术之外,人心所向也是工程质量和安全有所保证的重要原因。工程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在建筑行业,团队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在他眼里,农民工从来不低人一等,他们同正式员工和领导干部一样,是团队的一员。
黄昌富的同事们都评价他很精干。的确,他讲话往往直奔主题,不会有很多的寒暄。黄昌富有一个特点,报喜不报忧的,遇到的难题不希望让上级知道,我自己要解决掉,碰到难题解决不掉是很丢人的。“做不可能的事”,一直是他的信条,也一直推动着他向前走到今天,“做不可能的事,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这样才过瘾,才会感觉到成就感和自豪感,才会有提高。”想必,这样的信念将支撑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