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相关论文
摘要:邹韬奋早期曾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为传扬和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除众所共知的职业道德,他所主张的大公无私、......
编者按:即将到来的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让我们纪念一位书生报国的典范:邹韬奋。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
【内容提要】城市形象是邹韬奋海外通讯认知资本主义的桥梁之一。基于寻求救国之路的急切和流亡海外的情境,邹韬奋从话语、空间和人......
我能记得的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我从梦里醒来,朦胧中看见从帐门射进来微微的灯......
救国会,全称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八一宣言”影响下,组织起来的一个有广泛群......
偶然翻阅藏书家姜德明先生所著《余时书话》一书,忽然发现:七君子之一、著名爱国志士李公朴先生曾于1945年将大后方出版的刊物《民主......
《抗战》三日刊介绍陈杏年《抗战》三日刊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创办于上海的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著名刊物。它自1937年8月19日创刊......
【剧情简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风云变幻的香港,大批文人纷纷离开,原本是老师的方兰为了帮助偶像茅盾先生离开,意外结识刘黑仔。她与东......
邹韬奋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更是一位关注青年问题和启蒙青年思想的“青年导师”。他关于青年问题的文章和......
<正> 1946年暮秋,正当国共双方及第三方面(包括民盟)紧急谈判的关键时刻,我怀着一颗焦灼而沉重的心,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从故乡上海......
1 1936年底,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救国会领袖因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与国民党当局“攘外必......
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束侵略的斗争史上,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邹韬奋是“一二·九......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魂公园”举行奠基仪式后不久,一份珍贵的抗战期刊随后在独山被发现。这份期刊的发现,无疑将使“国魂公园”的......
金仲华:带着“世知”流浪流亡第一站:武汉1938年1月的武汉。作家池莉在《老武汉——永远的浪漫》一书中生动地写道:(南京沦陷后,)......
1941年2月下旬,正值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和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大会召开前夕,由于国共之间对皖南事变善后处理意见有分歧,中共参政员已......
邹韬奋、沈钧儒等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战”的主张,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发表宣言,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国民党......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6)暨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颁奖仪式24日在北京召开。颁奖仪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及......
新教材中许多文章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训家风,对于怡情养志、规范养成、道德践行、涵育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践行......
交通路应该和交通有关吧。 确实如此。1916年,湖北督军王占元决定在汉口花楼街与后城马路间辟出一条道路,他最初的考虑的确就是想......
2015年5月31日,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了历史上第一位跑进“10秒大关”的亚......
张仲实原名张安人,陕西陇县人,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同时又是一位新文化事业的编辑出版家。三十年代,他在白色恐......
<正>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1日,它的前身是创刊于1925年10月的《生活》周刊,最早的主编为王志莘先生。《生活》周刊是中华职业教......
拜读邹韬奋(1895-1944)的《小言论》(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版),使我想起儿时的一些往事。 我1937年4月生于苏州,出生后适逢日寇对苏州......
邹韬奋和金仲华都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编辑家、杰出的新闻记者。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交织的艰难时世中,他们同心协力,积极创办报刊......
邹韬奋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刊物“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
作为生活书店的一名老员工,得知生活书店即将重新挂牌,心情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我向三联书店和生活书店的全体同人表示由衷的祝贺。......
李世强、刘元生夫妇,是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三味书屋”的创始人和经营者。这家位于长安街的书店成立于1988年,是最早实现开架售书的......
抗战时期,数以千计的文化人云集桂林。造成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的原因,除了桂林地处抗战后方之外,另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周恩来的......
邹韬奋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在邹韬奋逝世5周年之际,周......
1938年的武汉,到处弥漫着强烈的抗战气息。各种政治力量的云集,更加重了“九省通衢”之地的特殊分量。4月1日,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
《文艺阵地》像股清新的风,给沉寂的香港带来生气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平津后,全力进攻黄埔江畔的中国大都市上海,上海......
1933年,邹韬奋第一次流亡海外前写下一段话:“我常勉励我们的兄弟姐妹们,我们是在一个血腥的黑暗时代,如不为整个社会的前途努力,一个机......
2015年4月8日,在华东师大档案馆里静静存放了近80年之后,杜星垣的大夏大学毕业证书,终于被他的儿媳金小莉一行领走了。杜星垣是第19位......
金仲华(1907—1968),浙江桐乡人,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他早年毕业于之江大学,1930年代初曾任《东方杂志》《世界知识》《妇女杂志》等......
纵览古今,在江苏工作过的江西籍名人数不胜数,他们为江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他们每一位......
俞平伯在大学教书时,非常注重文人气的体现。有一次,他在红楼贴出告示:本周没有心得,停课一次。 邹韬奋在中华职业学校教英文课时......
我国近代新文化的发展是和新兴出版事业血肉相联的,我们老一辈的新文化的开拓者们,对于这一点是很清楚的。胡愈之、邹韬奋、徐伯昕、......
据闻袁“大总统”不看别家报纸,专看日本人在北京办的《顺天时报》。但是,老袁所看的《顺天时报》,却和寻常人看的《顺天时报》不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