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 有效朗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32-02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孙双金老师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其形象思维。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范读
笔者在学校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任课教师的朗读水平高,班级的学生朗读能力也强。这个结果告诉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影响力极强。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不论是古文或白话,均吟咏一番,他吟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听完后我们已经基本领会原文一半了。”教师的范读能带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中走了一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以下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爱如茉莉》中的片段:
于老师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并提出要求:回忆老师刚才是如何朗读的,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
生读到“妈妈,你爱爸爸吗”时,于老师示意停下:一提到爱,好多同学都避而不谈。所以作者的这个问题是要有胆量的。想想该如何读?
生反复读无法进步时,师再次示范:“妈妈,你爱爸爸吗?”提示学生注意教师的表情:笑着读,稍带点羞涩,读这个问题时脸上不能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生读到“妈妈睡在病床上”时,师示意停止:一听语气就不对。告诉我,女儿看到这一幕,感动不感动?
师: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场面多温馨啊!放低声音,不要惊醒了他们;慢慢品,眼前想象那感人的一幕。
于老师范读之后不是任由学生自读了事,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读出情感。
二、教给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清代学者崔学古提出的读书要求是:“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朗读训练,从低到高,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节奏适当、语调抑扬顿挫,训练要有梯度。
1.情感融入法。要做到情感融入地朗读,首先要梳理好文本内容,把握住情感抒发的技巧,让学生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于诗词中。
2.情景交融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清晰思路。如出示教学挂图,配以音乐一起欣赏,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出示文字,这样能使学生的朗读内容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然后辅以文字,再加上与意境相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吟诵,既增添了一份情调,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想朗读法。朗读的内容是否吸引人,能否让学生有所感悟,相应的意境营造是非常重要的。意境的营造需要教师带着启发性的言语去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情节,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从而更快地融入到课文中去。
三、热情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在朗读时不会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双手捧着书,摇头晃脑,一派天真,他们渐渐产生了胆怯、怕羞的心理,反映在读书时声音小,声调平,毫无感情。为此,笔者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鼓励为主,引导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由衷地赞赏、热情地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上课时对于大胆举手,哪怕是读得不太好的同学,笔者总是充分给予肯定;对于平时胆小、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注意选择简单的段落让他们读,如果读得好,则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不是太好,则可以婉转地说:“你的进步很大,只要在某处再注意一下就会更好。”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每当得到老师的赞赏时,学生的眼睛里会放出喜悦的光芒,从而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并不断强化。
于永正老师执教《新型玻璃》:指名学生读第一段课文时,一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
师:读破了有点紧张,不用担心。因为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老师相信你再读一遍,一定能读好的。
结果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然后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在读第八遍前,于老师走到她身边,轻声嘱咐:“深吸一口气,对自己笑一个,接着在心中将这句话默读一遍,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教例中,于老师不断激励学生,点燃了学生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学生的自信之树。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明确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要求,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又要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学生自主读书的本领,使学生在读中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32-02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孙双金老师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其形象思维。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范读
笔者在学校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任课教师的朗读水平高,班级的学生朗读能力也强。这个结果告诉我们,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影响力极强。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不论是古文或白话,均吟咏一番,他吟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听完后我们已经基本领会原文一半了。”教师的范读能带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中走了一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以下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爱如茉莉》中的片段:
于老师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并提出要求:回忆老师刚才是如何朗读的,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
生读到“妈妈,你爱爸爸吗”时,于老师示意停下:一提到爱,好多同学都避而不谈。所以作者的这个问题是要有胆量的。想想该如何读?
生反复读无法进步时,师再次示范:“妈妈,你爱爸爸吗?”提示学生注意教师的表情:笑着读,稍带点羞涩,读这个问题时脸上不能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生读到“妈妈睡在病床上”时,师示意停止:一听语气就不对。告诉我,女儿看到这一幕,感动不感动?
师: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场面多温馨啊!放低声音,不要惊醒了他们;慢慢品,眼前想象那感人的一幕。
于老师范读之后不是任由学生自读了事,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读出情感。
二、教给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清代学者崔学古提出的读书要求是:“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朗读训练,从低到高,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节奏适当、语调抑扬顿挫,训练要有梯度。
1.情感融入法。要做到情感融入地朗读,首先要梳理好文本内容,把握住情感抒发的技巧,让学生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于诗词中。
2.情景交融法。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清晰思路。如出示教学挂图,配以音乐一起欣赏,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出示文字,这样能使学生的朗读内容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然后辅以文字,再加上与意境相通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吟诵,既增添了一份情调,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想朗读法。朗读的内容是否吸引人,能否让学生有所感悟,相应的意境营造是非常重要的。意境的营造需要教师带着启发性的言语去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情节,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从而更快地融入到课文中去。
三、热情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学生在朗读时不会像低年级学生那样,双手捧着书,摇头晃脑,一派天真,他们渐渐产生了胆怯、怕羞的心理,反映在读书时声音小,声调平,毫无感情。为此,笔者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鼓励为主,引导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由衷地赞赏、热情地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上课时对于大胆举手,哪怕是读得不太好的同学,笔者总是充分给予肯定;对于平时胆小、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注意选择简单的段落让他们读,如果读得好,则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不是太好,则可以婉转地说:“你的进步很大,只要在某处再注意一下就会更好。”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每当得到老师的赞赏时,学生的眼睛里会放出喜悦的光芒,从而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并不断强化。
于永正老师执教《新型玻璃》:指名学生读第一段课文时,一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
师:读破了有点紧张,不用担心。因为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老师相信你再读一遍,一定能读好的。
结果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然后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在读第八遍前,于老师走到她身边,轻声嘱咐:“深吸一口气,对自己笑一个,接着在心中将这句话默读一遍,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教例中,于老师不断激励学生,点燃了学生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学生的自信之树。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明确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要求,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又要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学生自主读书的本领,使学生在读中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