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是乔伊斯和伍尔夫两位文学大师早期作品中采取的主要写作方法,并为他们以后精彩的意识流小说撰写奠定了基础。本文比较“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的异同,揭开两位意识流大师早期的写作技巧的面纱,为我们对意识流小说的研究奠定基础,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关键词: 乔伊斯 伍尔夫 精神顿悟 重要瞬间
  “精神顿悟”(epiphany)这一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语(manifestation,striking appearance)意为显灵。后乔伊斯将它用在描写人类无限广阔的精神领域上,指的是普通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挫败后在一瞬间被某种语言、行为或是情节所激发,突然形成了对生活、现实社会和自身的顿悟,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梦想的不切实际和社会的残酷。尤其在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每个故事都靠“精神顿悟”在结尾将故事推向高潮。主人公由此看清了现实世界的真相,实现了自我成长。
  在《斯蒂芬英雄》一书中乔伊斯对“精神顿悟”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他认为精神顿悟是一种突然的精神显灵,它往往通过某种粗俗的语言,或动作,或头脑本身异常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他认为作家要非常仔细的记录这些精神顿悟,因为他们是最微妙最短暂的时刻。”①
  作为意识流写作大师,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觉醒》被誉为意识流小说创作不可超越的巅峰。然而他最初对于小说创作的尝试开始于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其由十五个故事组成,生动描写了二十世纪初爱尔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并揭示了当时社会毫无生机、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精神瘫痪状态,每个故事由若干件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最终引发了主人公的精神顿悟。
  “重要瞬间”(the moment of importance)是伍尔夫用来探析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写作手法。她曾在著名的文学批评短文《现代小说》中提到了“重要瞬间”:
  “透过表象,生活似乎远非‘就是如此’,不妨短暂地考察一下一个普通的心灵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的经历。心灵接受了无以计数的印象--琐碎的,奇异古怪的、转眼即忘的或是用锋锐的钢刀铭刻在心的。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宛如无数的原子在不停地淋洒着。在它们坠落时,在它们形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时,侧重点与昔日不同,‘重要瞬间’也位于不同之处。”②
  伍尔夫与乔伊斯一样,也将创作重点放在人的精神世界上,她摒弃“物质的人”专注“精神的人”,大胆地将当时文坛泰斗贝内特、高尔斯华绥等作家归为“唯物主义者”并不屑于他们结构严谨、情节安排精妙的作品,她认为远离了人物精神世界的作品是脱离生活、毫无意义的。“重要瞬间”作为伍尔夫重要的意识流写作技巧,是对传统“物质”写作技巧的颠覆。她关注的是人物在某个“重要瞬间”的意识变化和心理反应;她用心理时间超越了物理时间,用细腻的笔触探究人在一瞬间千变万化的意识,探析人丰富又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一个所谓的“重要瞬间”,许多“生活的原子”突然激活了“沉睡在心灵底壁上的”一连串记忆、思想和情绪。③在这一瞬间,人类的感觉、印象和意识飘忽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甚至游走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内。这是一个极其普通而又特殊的瞬间。在这一瞬间中人类对于现实世界做出了最真实最直观的反应,在这一系列看似支离破碎、毫无规律的浮想联翩中,人类逐渐悟出了生活的真谛,获得了人生的感悟。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这两者都是被艺术化的精神瞬间,作者用它们展现外部现实对于精神世界的影响;其次,“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都需要通过外部世界的刺激得以达到。
  小说《阿拉比》中的少年主人公寄宿在叔父家,对邻居“曼根的姐姐”怀有少年青涩倾慕之情。他想趁着在周六的阿拉比集市中为女孩买回一件东西从而得到她的芳心,在一系列的挫败的外部刺激——叔父的晚归,火车的延迟,等等,最终在到达集市后一无所获,故事的结尾处在两位商贩的对话催化作用下,少年获得了“精神顿悟”,意识到自己是个“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自己所谓的梦想是那么不堪一击。
  在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精神活动都是由墙上的斑点所触发。墙上的斑点赋予了主人公无际的自由和空间去思考。文中时态运用看似杂乱,时而现在时,时而过去式,正好贴切了人类精神活动无序性的本质。主人公先肯定这斑点是个钉子,随后又马上否认,接着又说它是一片玫瑰叶,直到文章最后才确定原来是一只蜗牛。主人公不断地作出判断又推翻自己判断的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的不可知,现实世界在不断变化,所以人类非常有限的对于现实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中;每个画面都会引起人类新的思考方向。
  “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精神顿悟”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紧密相连,主人公往往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挫败在故事结尾达到了顿悟。这类故事采取的是线型结构,一个事件紧随另一个事件,主人公在经历了安排好的一系列事件后达到顿悟。而“重要瞬间”则不同,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无情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这类故事采取的是网状结构。
  《阿拉比》里少年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是由作者精心安排的四个情节引发的。首先是在他去集市之前的三个挫折。第一个挫折是当他终于有机会与自己的女神对话时,却发现自己语言那么贫乏,根本无法与他倾慕的女孩正常说话,最后只说出一句:“要是我去的话,给你带点东西回来。”这句话象征着他骑士般为公主寻宝旅程的开始,成为他幼小心灵中一个分量最重的承诺。第二个挫折是他的叔父造成的。主人公从小寄养在叔父家,而叔父又偏偏是个实际不懂浪漫的人,他无法理解主人公朦胧的爱情,以至于在答应早些回家给他钱后还是忘记了这回事,直到很晚才回家。这直接导致了主人公无法按时到达集市实现承诺。第三个挫折是当他终于拿到了钱赶车时,火车却“好久没来”,等到车来后又是“爬行”着驶向了集市。最后一个情节也就是触发主人公精神顿悟的催化情节发生在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集市后发现很多摊主都收摊了,又听到了两男一女的对话:   ——哦,我从没说过那样的话!
  ——哦,可是你说过的啊!
  ——哦,可是我就是没有说过!
  ——她难道不是说过的吗?
  ——说过的,我听她说过。
  ——哦,这是瞎说!④
  正是这段毫无意义的世俗对话最终引发了主人公的精神顿悟:“我抬头凝视着黑暗,发觉自己是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的可怜虫;我的双眼中燃烧着痛苦和愤怒。”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梦想的幻灭与可笑。
  《墙上的斑点》则完全不同,可以说它毫无情节可言,整篇小说都是由主人公无序的意识活动组成的。主人公的思绪就像由墙上斑点发射出的一张网,游走于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中。小说中主人公对于墙上的斑点做出不同的判断,时而认为是钉子,时而又做出玫瑰叶、木头裂纹等猜想。他的思绪每次都在否定自己之前判断后又从斑点重新出发,做出新一轮的猜测,如此巡回往返,无穷无尽。所以说“重要瞬间”缺乏传统意义故事中的情节性和有序性,它记录的是人类转瞬即逝而又变化万千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无序性和随意性。
  其次,“精神顿悟”指某个特定的时刻,具有突发性,是在小说结尾突然出现的高潮。而“重要瞬间”不是某个时刻,而是贯穿全文的个体意识、想象如流水般倾泻而出,具有持续性、随意性。正如《阿拉比》中“精神顿悟”就是那个出现在故事结尾的时刻:少年主人公在小贩对话的催化作用下达到了顿悟,认识到了自己梦想的渺小与荒谬。然而在《墙上的斑点》中“重要瞬间”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意识之河,流动于各个领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不局限于某一时刻。
  最后,“精神顿悟”往往被放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如《都柏林人》中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处于瘫痪状态的社会,具有很强的道德性和社会批判性。而“重要瞬间”则是高度个人化的,它代表了个体如行云流水般的意识活动,不受任何社会现实的约束。
  在小说《阿拉比》中,乔伊斯采用了他在《都柏林人》中极少用到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但是读者可以发现第一人称叙述丝毫不影响故事的客观性,整个故事没有出现过主观的评论,作者通过少年主人公的叙述将故事娓娓道来。文章中没有出现过人名,即使是主人公倾慕已久的女孩也只是被冠以“曼根的姐姐”的称呼,更加彰显了叙述的客观性。通过少年最后的“精神顿悟”,作者想表达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连青涩少年的梦想都被这样无情地击碎,当时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瘫痪状态可见一斑。而在《墙上的斑点》中,叙述者即主人公,整篇文章是由她意识的“自言自语”所组成的,所有的“重要瞬间”都是她奔流不息的意识的再现,所以是脱离社会的,高度个人化的。
  “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是乔伊斯与伍尔夫早期最重要的写作技巧,是他们深入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在两位大师看来,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而是内心的感觉世界。“精神顿悟”虽是短短一瞬,却包含了人对于自己、人生和世界的大彻大悟;“重要瞬间”体现了人类意识流动的无限潜能和心理空间远远大于物理空间的存在性。这两种写作技巧开创了文学历史上的先河,写作重心由外部世界转向了心理世界,实现了小说“向内转”的思路转变,并使读者一起对自身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注释:
  ①James Joyce.Stephen Hero.London:Jonathan Cape,1956:
  216.
  ②③Virginia Woolf.Modern Fiction.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 Vol.2.New York:W.W.Norton
其他文献
摘 要: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其中蕴涵了作者对人生的苦心追寻。  关键词: 人 人性 《日瓦戈医生》  帕斯捷尔纳克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艺术家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之后在莫斯科大学、德国马堡大学攻读法律、哲学,这些培养了作家惯于以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气质,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帕斯捷尔纳克就享有和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同样的声誉,曾
摘 要: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故事、儿歌,虽然图文并茂,但文字往往占较大篇幅,一本幼儿用书融汇了诗歌、故事、看图讲述、语言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让小班幼儿敢说、愿说、会说,无疑是语言教育的重点。如何让幼儿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分享阅读带来的快乐,同时又较好地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作者在对小班幼儿的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做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摘 要: 西域历史地名的语音变迁涉及对音及古今音变化问题,需要利用音韵学知识来厘清其演化脉络。作者通过对唐代岑参边塞诗中记录的一些地名的语音变迁作简单梳理,分析声、韵、调的变化对历史地名语音的影响,可以对历史地名的教学和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 西域历史地名 岑参诗 音韵学  中国历史地理书籍众多,历代官私都有编著,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一万种之多。[1]不同时代的不同区域受
摘 要: 莫泊桑的《项链》描绘了一场虚荣人生的悲剧,从思想内容上讲,它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可以把它当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幅风俗画来欣赏,可以把它当做一面历史的镜子来看待,特别是主人公的那条可悲的、图慕虚荣的人生歧路的教训足可让世人深思,引为鉴戒;从艺术价值上讲,它艺术构思巧妙而新颖,剪裁精细得体,细节描写出色,结尾诱发想象。它深刻地警示读者,只有靠艰苦奋斗,不慕虚荣,才能实现幸福理想
摘 要: 个性化案例教学兼有个性化教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自主学习”的特点,以及案例教学“重实践应用、促创新思维”的优点,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实施个性化案例教学,教师需要兼顾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精心设计并掌控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细节;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创业动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其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摘 要: 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育”的背景下,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化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教学程序的科学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三历史 专题化 课堂教学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也必须具有思想性。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新疆教育较发达的石河子市初中教师合作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教师对合作的价值与重要性有较为充分的意识,但主动合作行为少;教师间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实效待提高;学校当前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抑制了教师间合作行为的发生,在分析石河子市初中教师合作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教师间的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疆石河子 初中教师 合作    教育是一项合作性
摘 要: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本领,是理工科高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以河南理工大学教师培训工作为例,在阐明理工科高校加强教师培训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理工科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加强教师培训的对策。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 教师培训 必要性 问题 对策    一所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好
摘 要: 尤多拉·威尔蒂的短篇小说《莉葳》将具有美国南方特色的生活与《圣经》传说融合在一起,将现实与梦幻般的女性内心生活糅杂作一处,无愧为一篇复调性的、含而不露、意蕴丰富的艺术杰作。  关键词: 尤多拉·威尔蒂 短篇小说《莉葳》 《圣经》原型 复调性    一、其人其文  尤多拉·韦尔蒂(1909—2001)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从发表《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开始,她一生笔耕不辍,获奖无数。她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对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异同进行分析,得出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产生的背景、关注的问题、追求的目标、实现的途径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它们在关注人的教育和发展、重视“四个学会”、提倡教育的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反映出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特点。这四个方面又存在着共同的观点和做法,最终它们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从分裂走向整合,最终融合发展成全民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