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个人探究活动、小组探究活动、课内外综合探究活动等,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问题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活跃个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活动;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901
根据新課标的理念和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实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将探究活动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都获得提升。
一、探究活动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与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被抑制,创新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利用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充分独立自主的问题研究中激发学习兴趣、活跃个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从而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教学与学习质量的双重提高。
二、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1.个人探究活动
在很多难度较低的知识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人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仅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从而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必修1中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探究的方式分析自转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一般可以分析出昼夜交替、时差问题等。教师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讲解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意义,可以让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2.小组探究活动
对于一些难度较高、开放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般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特长和性格爱好等,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到六人的小组,让他们通过分工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索。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经验的分享、知识的交流、交际能力的培养与集体荣誉感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课本知识及自己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探讨各功能区的划分,并分析这种分布的规律和成因各是什么。而对于城市各种功能区的划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解决方法。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灵活应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内外综合探究活动
由于地理的学科特性,学生单纯依靠课堂学习难以实现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将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在贴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探究活动中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并在课堂上通过整理和归纳进行知识的内化与综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地理能力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讲解必修3中“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比如水土流失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等。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或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情况,之后进行整理归纳。在上课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化建议。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实现。让学生在课内外的综合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地理的生活实用价值,对于学生调查分析、整理归纳、知识体系构建等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探究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地理探究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教师也应当注意活动开展的频率和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科学、适当地进行活动的组织,不能将探究活动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还应当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意义,不能为了某个小知识点开展长达数周的活动。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分析、研究和总结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活动;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901
根据新課标的理念和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实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将探究活动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都获得提升。
一、探究活动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与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被抑制,创新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利用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充分独立自主的问题研究中激发学习兴趣、活跃个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从而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教学与学习质量的双重提高。
二、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
1.个人探究活动
在很多难度较低的知识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人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仅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从而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必修1中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探究的方式分析自转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一般可以分析出昼夜交替、时差问题等。教师在这个基础上为学生讲解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和意义,可以让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2.小组探究活动
对于一些难度较高、开放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般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特长和性格爱好等,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到六人的小组,让他们通过分工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索。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经验的分享、知识的交流、交际能力的培养与集体荣誉感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课本知识及自己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探讨各功能区的划分,并分析这种分布的规律和成因各是什么。而对于城市各种功能区的划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解决方法。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和灵活应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内外综合探究活动
由于地理的学科特性,学生单纯依靠课堂学习难以实现知识的全方位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将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在贴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探究活动中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并在课堂上通过整理和归纳进行知识的内化与综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地理能力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讲解必修3中“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比如水土流失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等。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或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情况,之后进行整理归纳。在上课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化建议。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实现。让学生在课内外的综合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地理的生活实用价值,对于学生调查分析、整理归纳、知识体系构建等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探究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地理探究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教师也应当注意活动开展的频率和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科学、适当地进行活动的组织,不能将探究活动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还应当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意义,不能为了某个小知识点开展长达数周的活动。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分析、研究和总结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