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日前,教育部党组向各地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发出通知,要求在中小学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有关专业课、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运用各种方法在各个方面渗透荣辱观教育对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有裨益。
一、利用丰富历史资料实施荣辱观教育
历史科丰富的德育资料为发挥其功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发掘历史资料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荣辱观教育,往往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上鲜活的事例在课堂上开展荣辱观教育。
(一)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历史教材上关于如何处理个人、集团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事例非常丰富。历史教材上典型的是国共两党在处理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情况下,蒋介石国民政府把维护本阶级、本集团利益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不惜损害国家、民族利益: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等,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抗战的相持阶段,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造成严重恶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更是违背民意,为了本阶级、本集团狭隘利益,不惜发动全面内战,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而中共正好相反,无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都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竭力避免内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以后,顺应民意,极力争取和平、民主,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推翻国民政府,取得革命胜利。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悲哀在于把集团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不能自觉地限制本阶级的短视行为,使得集团利益危害了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最终被人民所唾弃;而随之上台的雅各宾派则不同,采用恐怖的经济措施,执行严格的限价政策,严厉打击资产阶级短视行为,把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限定在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范围内,从而保障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各个阶层同仇敌忾,最终把反法同盟驱逐出国境线。
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只有把个人、集团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统一起来,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集团利益之上,才能赢得民众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历史课本中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尊重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诚信、法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下册有丰富的资料: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诚信这一中国传统美德的认识。“文化大革命”时期法制废驰,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三中全会以后,法制建设日渐完善,社会健康、稳步发展,这有助于学生对法制在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刘青山、张子善、“四人帮”等反面教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能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它更多地依靠殖民地而不是科技创新,资本家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究和更新设备;而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加速了发展,并且很快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有非常重要作用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对中国科技史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形成远大的志向:为祖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四)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中国近代史上这方面资料也不少。例如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翻雪山、过草地,战胜了严酷的自然环境,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终于度过难关,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正面教育能帮助学生自觉形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问题与对策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荣辱观教育往往会遇到两个方面的障碍:德育材料缺乏;历史事例与学生生活实践有较大的差距,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或者学生难以践行。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1、吃透课本材料,挖掘德育因素,平时注意总结和归类,建立自己德育资料库。
课本很多资料蕴含着德育因素,只要认真思考,平时注意收集课本所包含德育因素的相关资料,并分门别类、仔细整理,建立自己的德育资料库,有效开展荣辱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荣辱观教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荣辱观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养成学生自觉践行荣辱观的习惯。
德育教育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可以自觉践行荣辱观。例如,把爱祖国、爱人民和爱班级、爱学校联系起来;把爱国和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报效祖国联系起来,把爱国和爱护国旗、爱唱国歌联系起来,要把爱国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能容易践行;把遵纪守法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联系起来;把艰苦奋斗和抵制攀比之风联系起来;把诚实守信和学生的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诚信考试联系起来;把辛勤劳动和值日生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例如扫地、擦黑板、擦窗户、清洁区卫生和室内卫生的及时保洁等;把崇尚科学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以及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科学作息、科学饮食、科学用眼和科学用脑联系起来;把反对愚昧无知和热衷于星座、算命和血型决定性格等迷信思想联系起来。
总之,历史教科书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料,只要历史教师在实践中注意发掘历史资料中的德育因素,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历史课堂上实施荣辱观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同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互相交流,才能把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德育的大课堂,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一、利用丰富历史资料实施荣辱观教育
历史科丰富的德育资料为发挥其功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发掘历史资料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荣辱观教育,往往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上鲜活的事例在课堂上开展荣辱观教育。
(一)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历史教材上关于如何处理个人、集团和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事例非常丰富。历史教材上典型的是国共两党在处理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情况下,蒋介石国民政府把维护本阶级、本集团利益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不惜损害国家、民族利益: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等,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抗战的相持阶段,积极反共、消极抗日,造成严重恶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更是违背民意,为了本阶级、本集团狭隘利益,不惜发动全面内战,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而中共正好相反,无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都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竭力避免内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以后,顺应民意,极力争取和平、民主,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推翻国民政府,取得革命胜利。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悲哀在于把集团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不能自觉地限制本阶级的短视行为,使得集团利益危害了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最终被人民所唾弃;而随之上台的雅各宾派则不同,采用恐怖的经济措施,执行严格的限价政策,严厉打击资产阶级短视行为,把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限定在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范围内,从而保障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各个阶层同仇敌忾,最终把反法同盟驱逐出国境线。
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只有把个人、集团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统一起来,把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集团利益之上,才能赢得民众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历史课本中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尊重国家、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诚信、法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下册有丰富的资料: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诚信这一中国传统美德的认识。“文化大革命”时期法制废驰,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三中全会以后,法制建设日渐完善,社会健康、稳步发展,这有助于学生对法制在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刘青山、张子善、“四人帮”等反面教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能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它更多地依靠殖民地而不是科技创新,资本家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究和更新设备;而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加速了发展,并且很快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有非常重要作用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对中国科技史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形成远大的志向:为祖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四)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中国近代史上这方面资料也不少。例如红军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翻雪山、过草地,战胜了严酷的自然环境,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终于度过难关,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正面教育能帮助学生自觉形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问题与对策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荣辱观教育往往会遇到两个方面的障碍:德育材料缺乏;历史事例与学生生活实践有较大的差距,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或者学生难以践行。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1、吃透课本材料,挖掘德育因素,平时注意总结和归类,建立自己德育资料库。
课本很多资料蕴含着德育因素,只要认真思考,平时注意收集课本所包含德育因素的相关资料,并分门别类、仔细整理,建立自己的德育资料库,有效开展荣辱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把荣辱观教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荣辱观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养成学生自觉践行荣辱观的习惯。
德育教育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可以自觉践行荣辱观。例如,把爱祖国、爱人民和爱班级、爱学校联系起来;把爱国和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报效祖国联系起来,把爱国和爱护国旗、爱唱国歌联系起来,要把爱国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使之能容易践行;把遵纪守法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联系起来;把艰苦奋斗和抵制攀比之风联系起来;把诚实守信和学生的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诚信考试联系起来;把辛勤劳动和值日生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例如扫地、擦黑板、擦窗户、清洁区卫生和室内卫生的及时保洁等;把崇尚科学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以及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科学作息、科学饮食、科学用眼和科学用脑联系起来;把反对愚昧无知和热衷于星座、算命和血型决定性格等迷信思想联系起来。
总之,历史教科书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料,只要历史教师在实践中注意发掘历史资料中的德育因素,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历史课堂上实施荣辱观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同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互相交流,才能把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德育的大课堂,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