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试验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验 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其创新能力高低。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高中生物试验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刚接触高中生物的学生对奥妙无穷的微观世界、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以及生物高科技等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进行求知欲的转化。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笔者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树叶照片的制作。学生立刻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相片的底片,固定在花盆内植物的幼嫩叶子(如天竺葵)上,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经过两三天,摘下有底片的叶子,去掉底片,放入隔水煮沸的酒精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会看到绿色色素从叶内溶解出来,教师问“这说明什么?”大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色素溶于酒精。然后把褪色的叶子取出,去掉浮色,放入培养器,滴入碘液,不久就会看到照片出现在叶面上。这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生迅速翻书阅读,寻求答案。通过学生们的纷纷议论,积极发言,答案找到了。原来,底片上各部分的黑白浓淡不同,所接受的光线有多寡之分,因而产生淀粉有多有少,碘染色也有浓有淡,于是便出现了人像。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光合作用的知识,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四、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一般是由教师来完成,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却仅仅是旁观者,并没有参与相关活动,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应该在帮助学生在充分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这样在实验中,学生就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取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验 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其创新能力高低。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高中生物试验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刚接触高中生物的学生对奥妙无穷的微观世界、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以及生物高科技等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进行求知欲的转化。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笔者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树叶照片的制作。学生立刻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相片的底片,固定在花盆内植物的幼嫩叶子(如天竺葵)上,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经过两三天,摘下有底片的叶子,去掉底片,放入隔水煮沸的酒精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会看到绿色色素从叶内溶解出来,教师问“这说明什么?”大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色素溶于酒精。然后把褪色的叶子取出,去掉浮色,放入培养器,滴入碘液,不久就会看到照片出现在叶面上。这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生迅速翻书阅读,寻求答案。通过学生们的纷纷议论,积极发言,答案找到了。原来,底片上各部分的黑白浓淡不同,所接受的光线有多寡之分,因而产生淀粉有多有少,碘染色也有浓有淡,于是便出现了人像。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光合作用的知识,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四、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一般是由教师来完成,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却仅仅是旁观者,并没有参与相关活动,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来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应该在帮助学生在充分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这样在实验中,学生就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取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