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马甲,可我和父亲之间却极少交流。尤其在那次争吵之后的大半年里,除了每月他按时往银行卡汇生活费,我按时去学校门口的取款机里取钱以外,我们父女之间再也没有交流。
直到过年回家,再见面时,见他一缕油腻的刘海斜斜地耷拉在前额,面容黯淡像蒙着一层灰尘。见我回来,他显得有些紧张,站在厨房里迟疑了片刻,然后擦着手、堆着笑,缓缓伸手接过我的行李。我拖着大箱子,故意侧身从他身边挤过。在交错的瞬间,我用余光偷偷打量,见他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他瘦了许多,因为瘦,原来脸庞的皱纹都被拉到眼角了。
我出生在重庆农村,6岁前随着父母在浙江生活,读小学又回到重庆,一直寄住在村里大伯伯家里,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父亲两次。童年对他的印象好像就是一连串归属浙江的电话号码。
每次想他时,就会在大伯的红色台式电话上按下那串号码,电话彩铃后,他声音就会在听筒里出现。电话里他的语气总是刻意显得轻快,可每一次见面他又总是板着一张脸,吓得我头也不敢抬,总担心哪件小事又惹恼他。他就这样,努力而蹩脚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四岁时,父亲带我和妈妈去拜访生意上的伙伴。父亲抱着我,我趴在他宽大厚实的肩上看鱼箱里的鱼。一条条黑色的背脊在水中来回穿梭,水箱边输氧石球上不停喷着一串串白色气泡。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时的小脑袋瓜怎么也想不明白,石球为什么会呼吸,为什么不会被淹死……
“啪”的一声,一板“娃哈哈AD钙”在我眼前晃了一下,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跟着转了过去。李大头伯伯将“娃哈哈”重重地放在桌子上,肥胖的脸上堆满笑容:“亭亭,要不要喝啊?”我咬着指甲,看了一眼爸爸。
“想喝自己跟叔叔说。”
我的手指继续在牙齿上摩擦着,眼睛紧紧盯着“娃哈哈”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那你喊一声‘赵五’我就给你!”
我心一慌,赵五是父亲的名字。别说当他的面叫,平时就连想都不敢想起这个称呼,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可是,从没有喝过红色包装的“娃哈哈”,太诱人了。我不知哪里获得了勇气,竟张大了嘴,一个字从口中拉长了音:“赵……”我心里产生一种恐惧,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父亲,壮着胆子一点一点往上瞟……
只见他双眼瞪得浑圆,盯着我看。我至今还能记起他当时眼睛里每一根红血丝的走向,吓得我脱口而出:“爸爸!”
“赵爸爸……”李大头伯伯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渐渐地,从不敢变成不想。
李大头伯伯应该算父亲的“恩人”,后来他们却渐行渐远。
父亲和母亲结婚的第二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李伯伯开着一部黑色的桑塔纳2000回到村里,这在我们当地前所未有。据说,车开回的那天,村里的孩子一路跟着车跑,村里的老人以为县里来了视察的领导。车门打开后,大家才发现是当年外出打工的李石头,随即他也有了“李首富”的绰号。父亲就是那一年随他到浙江打工的。
半年后我出生了。后来听说,当父亲在电话里听到我“哇……哇……”的哭声时,他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于是他离开了李伯伯的建筑工地,借了笔钱开起了第一家餐馆,六年后又开了第二家、第三家。
随着父亲的生意越做越大,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有一次,我在店旁的一个小坡玩滑板,一不小心摔伤了膝盖,妈妈急得抱着我,让父亲赶紧开车送我们去医院,可他却在隔壁店里“打豹子”,隔着玻璃窗看他坐在牌桌前,叼着烟,斜眯着眼,从钱包里抽出一叠红钞票往桌子上一甩。不知是因为爸爸的表情,还是当时妈妈的脸色,我感到一阵阵莫名的恐惧。
不知什么时候,父亲醉醺醺地回来。我透过里屋的门缝,看到父亲侧躺在沙发上,紧捂着胃部,脑袋耷拉在沙发边,喉咙发出“呃……呃……”的声音,像是要把什么东西吐出来似的。
“孩子也不管,生意也不管,整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母亲按捺着不满,一边数落着父亲,一边进屋从床底拖出脸盆,“啪”地扔在父亲面前,父亲“哗”一声吐了出来,整个房间弥漫着酒臭味。
“不能喝就别喝! ”母亲气得发抖。
那段时间,李大头伯伯几乎天天来找父亲打牌、喝酒。店里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店也相继关门倒闭。
有一次,妈妈和父亲已经快两周没有说话。赶上收水电费的阿姨敲门,妈妈让我去隔壁店里找父亲拿钱。我很害怕,只得硬着头皮去找他。
父亲还是坐在牌桌前,眯缝着眼,手指用力捏着牌,一点点搓开。
“妈妈找你。”我拉拉他的衣角小声说。
他仿佛没有听见,只盯着手中的牌,嘴抿成一条线,继续用力地搓着牌。牌面一点点移开,他屏着呼吸,眼睛睁得大大的。忽然他又像泄了氣的皮球,把牌向桌面上随手一扔,牌被扔到桌子上,往前滑出一小截。
“撒子事?”他歪过头,绷着脸看我,皱起眉头。我不敢看他,盯着牌说:“妈妈叫我找你拿400块钱交水电费。”他打开钱包,翻了翻,只找出200多元。“再借300块钱给我。”他对这家店的老板说。
我把钱交给母亲时,眼前一次次浮现父亲空钱包的模样。我躺在床上,四周闷热、漆黑。我把头埋在被子里,强迫自己闭眼睡觉,可门缝里昏黄色的光那样刺眼。我有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我希望父亲早点回来,不要再打牌了,否则永远不要再回来。
不知何时开始母亲不再数落父亲,他们之间话越来越少。父亲也意识到问题,有一次半个月没有出门打牌喝酒,那半个月家里的空气都仿佛凝结了。
2010年上海开世博会。父亲说还从来没有旅行过,这次我们一家三口去上海看世博,再到浙江看看西湖吧。记忆中,那是我们一家三口唯一的一次旅行。
游西湖那天,母亲拿相机拍照,我握着木舟的方向舵,没心肝地摆着一个又一个造型。五月西湖,荷花只淡淡地开了几朵,还未长开的荷叶被照得薄而透明,像一块翡翠。 母亲脖子上戴着一块翡翠,那还是父亲生意好的时候送她的“三八”节礼物。正如母亲说的,餐厅开到三家,本以为会越来越好,可也就只剩这一件物品了。平时母亲把它锁在抽屉,只有她以为重要的场合才拿出来戴一次。
下了船,我们沿着苏堤,经过风雨楼,绕到雷峰塔。在雷峰塔下花坛边,我左脚朝右抵着父亲,右脚向左挨着母亲,双手捧着一块肯德基忘我地啃着。
“我们拍一张合影吧。”父亲看着我提议。
“找谁帮我们拍呢?”母亲说,“还是我给你和亭亭拍吧。”
“我帮你们拍!”我突然懂事似地自告奋勇。
“你给我们拍?那也不算一家三口合影啊!”母亲有点不情愿。
“我跟爸爸今天合影这么多,不在乎再多一张。”我说。
母亲这才迟疑地把相机交给我,仍不放心地教我如何使用,我不耐烦地拿着相机往前跑了十几步。
不远处,湖边绿柳下站着两个人,总也不走。“走近一点……过一会再拍……”妈妈说。
“可以的,远一点视野好。”爸爸喊着,伸出手想搂妈妈的腰,见妈妈没有回应就又把手缩回。“把后面柳树也拍进来。”他笑了笑,想要顺势做个“耶”的动作。
“咔嚓”,相机永远保留住那一刻,父亲的手伸了一半,母亲的笑容还没有挤出,一切都被固定,成为过去,成为记忆。
半年后,父母突然把我从浙江送回重庆大伯的巴南家中,我又过起只能用电话和父母交流的生活。
重庆四面环山,江水萦带。夏日山里,阳光炽热,草木蒸腾。夜间,一阵风起,忽又转成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要把白日蒸发的江水再统统交还给大地。千百年间,日夜循环,晴雨交替,有的事物正悄悄变化,有些定数从未更改。
初三暑假,我在二楼的卧室里看书。窗外漆黑一片,只听到地坝边那丛细竹在夜风中摇摆。急促的风在屋檐下呼啸而过,肆意拍打着窗户发出“咣咣”的震响。读书至深夜,关灯躺下,在朦胧的梦里,听见重物倒塌和父亲回家的声响。
父亲的最后一家餐厅也关门了,拖着满身疲惫回到巴南老家。他的电话号码没有换,来电显示依然是浙江金华,似乎随时都可能打包离去。
“赵五,你走了怕十多年了吧,怎么回来了?外面也不好混吧?”
“还不是因为亭亭这孩子读初中,需要人管呗,所以……”他见到每个人都给以父爱牺牲事业的理由。
记得三年级时,因学校要临时缴费,我中午赶回去找母亲要钱。那是个艳阳高照的正午,我赶到餐厅时,楼道黑乎乎的,我隐隐感到一种不祥。偌大的餐厅空荡荡、黑黢黢的,与平时人头攒动的情景形成鮮明对比。母亲若有所思地站着,背对着我,明媚的阳光从玻璃窗透入,把地面切割成阴阳的三角。母亲站在黑暗处,弯下身想要捡起什么,但最终没有捡。
记忆中的这一幕,在我印象里总夹杂着浑浊的白酒味,在楼道中弥漫。我说不清,那天浑浊的酒味是真的有,还是父亲呕吐的味道。
父亲每天依然泡在棋牌馆里,每次到饭点打电话喊他回家吃饭,看着长长的电话号码时,才觉得他和以前的生活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次母亲回来并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而是去了外婆家。
她每天过来给我做一日三餐,并辅导我功课。当我写作业时,她坐在书桌的一角拿本书安静看着。她教导我独立,凡事要靠自己。
有一天,我写着作业,突然有个念头在脑海中划过,他们是不是离婚了?正这样想着,又一个画面闪现在脑海,一年级时,母亲哭泣着给大伯打电话,嘴里不停地说着:“赵五要和我离婚,赵五要和我离婚……怎么办呀!”
我希望他们离了好,我想对眼前正在看书的母亲说,你们离婚吧。可是话到嘴边还是不敢说出口。我从未怀疑过父母对我的爱,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分开,或许离婚对他们都是更好的选择。
高一时他们正式离婚了。我是从电话里推断出这个事的。
那个下午我和母亲一起躺在床上聊天,她接到电话时说:“你怎么这么自私,让我告诉她,你怎么不告诉她!”她只对一个人用过这样的语气。电话被对方挂断,她放下电话,沉吟片刻,转过头看着我,眼神中有无奈,也有解脱。
我笑了笑,问:“你们离婚了吗?”
她没有料到我会这样问,愣了一下,然后沉默。
忽然,我们一起笑了。我和母亲仿佛成了朋友,看着她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走出荒漠,而由衷地祝福。
很快母亲搬了回来,父亲搬走了。
高二的某个周末,父亲拿生活费,他大门紧锁,又喝酒去了。我坐在门外走廊地上等他,一直等到深夜。
他喝得醉醺醺地回来,歪靠在门框上,拿着一把钥匙开门,却怎么也拧不开。又换了一把钥匙开,全然没有看见面前的女儿。
“你什么时候付生活费!”我站在走廊上大声质问,声音在深夜的楼道里回荡。我被自己的嗓音吓了一跳,可看到父亲被震住的模样,反而有种快感。
楼道上有几扇邻居的门打开了,探出头看了看,随即又关上,只能听见门后窸窸窣窣的声响。
父亲酒醒了大半。一句话也没有说,开了门走进去。我依然站在走廊上喊着:“你有钱喝酒,没钱付生活费吗?你已经两个月没有付生活费了。”
有一位邻居婆婆拉着我的手说:“幺妹不气你老汉,他是你爸爸呀,我们回去休息吧。”
我不记得这个五十多岁的干瘦女人是怎么拉动我这个倔驴的,只记得被她拉进家里。还记得她家窗户未关,窗外的风夹杂着沙子不停地打在我的脸庞,脸烧得疼。
第二天早上,我想赶紧拿了生活费远离这个地方。
父亲从超市买了一百多元吃的东西,打了两个包给我。但我只想知道他今天会不会拿生活费给我。
我压着不满站在他卧室门边,嘴里不停地说:“拿生活费给我……拿生活费给我……”他躺在床上,头倚靠着床板,说:“把门关了。”我关了门,回头又说:“我要回学校,你快拿生活费给我。” 他突然说:“我做什么都不够。”
“你就是不想拿钱给我。”我愤怒地喊道:“过去十几年你不都是这样管我的吗?快拿钱给我,有问题向你求助你从不正面回答,不是叫我:‘找你妈。’就是反问,‘我送你去上学,你都学到哪去了?’”
我盯着他软弱颓废,而又无所谓的样子,脑海中想起六七岁时他总在酒席上唤我过去,叫我喝一口酒来以此炫耀的表情。我恨极了,想冲上去抽他一巴掌。
我没有冲上去,而是哭着夺门而出。
门“砰”地摔在墙上,又重重地反弹回来,锁上。我从消防梯疾步向下冲了两层,站在一扇陌生的大门前哭得扭成一团。我感觉自己成了一只卑劣的寄生虫,没有人需要,哭着乞求别人抚养。
我发了疯一般地扇自己脸,我憎恶自己,憎恶我是他女儿。直到邻居婆婆拉住我的手:“娃儿要爱惜自己啊!不管他做了什么,他都是你爸爸呀!”但我只知道,我身无分文,怎么回得了学校……
那次争吵后我回到学校,很快收到一个快递,里面有一张银行卡,还有一张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两行字:
亭亭:
以后我每个月15日会准时把生活费打进卡里。身体保重,勿念!
父字
2016年9月10日
之后,生活费会每月准时汇进这张卡里。然而,大半年中,除了每月他按时往银行卡里汇款,我按时到学校门口取款机里取钱以外,我们父女间再也没有交流。
我跟父亲拉远了距离。脸上红肿早已消退,可心中的芥蒂却如鲠在喉。即使春节一家人团聚,我都不看他一眼,也不想了解他怎么样。
2017年8月,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我眼睛看不清东西,雪花状油污色的亮片在眼前大朵盛开,眼眶胀疼万分。白天闭眼睛躺在卧室里,晚上戴上墨镜,母亲扶我出门散步。
傍晚,街道两侧暖色路灯下灰白斑马线的反光,刺得我睁不开眼。路上一丝风也没有。我想努力感受周围的一切,却无能为力。
母亲打电话告诉了父亲。第二天,父亲驾着摩托从一百公里以外的区县赶来,带我去重医附二院。初步检查后,父亲让我站在走廊上,他拿着检查单走进门诊办公室。医生看了指标后立刻要父亲去办理住院手续。
“这要多少钱?”我在走廊上听到父亲问,“这点小病也要住院?”
医生极力平和自己的措辞:“眼压五十多,这么严重不住院怎么治?”
父亲走出门诊办公室,带着我下楼缴费。我透过墨镜看到远处的他,在缴费窗口拨打母亲的电话。离婚后,他们通电话总是因为我的生活费,现在又多了住院费。
他只要和母亲通话,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带着一副强硬有理的语气。
“什么娃儿生病拿不出钱向一个女人要?离婚时说好一人一半,我拿了一半……”父亲急切、又压低了声音说:“我真的没钱了……”
下午,母亲打了车送来一半住院费,我被安排在眼科421病房。
父亲为我买了牙刷、香皂、脸盆、毛巾,毛巾上印着一只粉红色的猫。
父亲日夜不离、滴酒不沾,在医院守了三天。我觉得他终于有了父亲应有的样子。
第三天的下午,他对我说近两年来一直没工作,所以没有钱给我生活费。去年在工地上打临工,可是最近工期結束,又要面临待业。
他接着说:“今年你考取大学了,往后学费贵啊!亭亭,我想去打工,明天动身,多挣些钱给你下个月交学费。而且女孩子大了,在学校不能没有生活费啊!”
重庆八月,炽烈的阳光透过窗外黄葛树浓荫斑驳地照在我的脸上,我感到温暖而柔和。我站在走廊的病床边,透过墨镜看着他苍白的脸。我抱了抱他,和他说再见。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肩膀竟然这样瘦弱。
住院第七天下午我出院,父亲已去南方,他委托一位朋友接我回家。
我到合川上了大学,父亲则远去北京,我们又像过去一样很少问候彼此。
一天夜里,他微信上发来一条消息,只写了三个字——“想你了”。我没有回消息,他也随即沉默。
11月10日,我算着他是下班时间,套了件薄外套来到寝室阳台,搜出那串熟悉的号码拨打过去。努力让自己声调显得再愉快些,“大赵生日快乐!”
我们寒暄两句后,他转口说:“爸爸今天高兴喝了点酒,你可以答应我一件事不?”
“我听着呢。”
“你好好读书,不要去耍朋友,晓得不?爸爸就说这一次,以后再也不提了。” 随后是短暂的沉默。
我听到自己说:“好,但是你以后也不要催婚或者逼我相亲。”
“没问题,以后怎么做是你的自由。”电话里能听出他欣喜若狂的声调。
半年后的一个星期六,我和一个朋友闹僵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需要得到父亲的建议。我一个人踱在寝室往图书馆的小路上,像往常一样问他是否在忙,试探着告诉他,我干了个错事。
“你又干了啥子事嘛。”电话那头忽然传来父亲冷静的话语。
“我不敢跟你说,我怕你骂我。”
“你到底做了啥子,也晓得要遭骂。”
我缓缓告诉他,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对我很失望。我吞了好几次口水,生怕自己哭出来。
“早就喊你不要耍朋友,要专心学习……”电话那头又恢复了幼时父亲严厉的声调。
我记不清后面说了什么,只觉得莫须有的麻袋把我捂得严严实实,再无理智可言。“跟你说过我没有耍朋友,你为什么要冤枉我?”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你为什么要为我没做过的事责怪我?”委屈的泪水和失控的声调同时爆发。
电话那头他慌了,连说两次“对不起”,可我什么也不听,继续喊道:“你要为你这十九年给我道歉。”我结结巴巴地往没人的地方走。
“哭吧,哭出来好受点,在爸爸这里你永远可以安心哭。”
我不想听,甚至觉得可笑。
那个暑假,我没有回家。
2018年9月3日上午,下课后,我从教室出来匆匆赶往学校大门处买早餐。电话突然响起,又是父亲那串长长的浙江号码。
我没有接。可电话一通又一通不停地打来。我接起电话,生气地问:“你到底什么事啊?”
“你没事吧?亭亭,你没事吧!”电话那头父亲紧张地问。
“我没事。你怎么啦?能有什么事?”我疑惑地说。
“噢噢,我刚才看自贡地震了,担心你出事。”我愣住了,“我们这里一点感觉也没有,放心吧。”
“那就好,那就好……”
听着电话里父亲的柔声细语,我怎么也无法和那个严厉的赵五联系起来,我竭尽全力想在脑海中搜寻他记忆的样貌,却怎么也无法与电话中的声音吻合起来。
“你今年暑假没有回去,还好吧?”
“我不想你太早耍朋友,是怕你耽误学业。”父亲讷讷地说。
“我自己文化不高,只有小学。可我看到过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太年轻耍朋友,最后被骗,一事无成。我……担心你……”
长达五秒的沉默。我早已哽咽,我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父亲放下了手机在擦眼泪,就像在医院时那样,低着头,没有哽咽,只用手一把抹过眼睛停在眉毛处。还好不是视频通话,我的父亲啊,多么要强的一个人,绝不愿让我看到他此刻的狼狈不堪。
我站在校园里,忘了吃早餐,忘了上课。那一通电话我们打了很久……
直到过年回家,再见面时,见他一缕油腻的刘海斜斜地耷拉在前额,面容黯淡像蒙着一层灰尘。见我回来,他显得有些紧张,站在厨房里迟疑了片刻,然后擦着手、堆着笑,缓缓伸手接过我的行李。我拖着大箱子,故意侧身从他身边挤过。在交错的瞬间,我用余光偷偷打量,见他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他瘦了许多,因为瘦,原来脸庞的皱纹都被拉到眼角了。
眼神
我出生在重庆农村,6岁前随着父母在浙江生活,读小学又回到重庆,一直寄住在村里大伯伯家里,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父亲两次。童年对他的印象好像就是一连串归属浙江的电话号码。
每次想他时,就会在大伯的红色台式电话上按下那串号码,电话彩铃后,他声音就会在听筒里出现。电话里他的语气总是刻意显得轻快,可每一次见面他又总是板着一张脸,吓得我头也不敢抬,总担心哪件小事又惹恼他。他就这样,努力而蹩脚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四岁时,父亲带我和妈妈去拜访生意上的伙伴。父亲抱着我,我趴在他宽大厚实的肩上看鱼箱里的鱼。一条条黑色的背脊在水中来回穿梭,水箱边输氧石球上不停喷着一串串白色气泡。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时的小脑袋瓜怎么也想不明白,石球为什么会呼吸,为什么不会被淹死……
“啪”的一声,一板“娃哈哈AD钙”在我眼前晃了一下,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跟着转了过去。李大头伯伯将“娃哈哈”重重地放在桌子上,肥胖的脸上堆满笑容:“亭亭,要不要喝啊?”我咬着指甲,看了一眼爸爸。
“想喝自己跟叔叔说。”
我的手指继续在牙齿上摩擦着,眼睛紧紧盯着“娃哈哈”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那你喊一声‘赵五’我就给你!”
我心一慌,赵五是父亲的名字。别说当他的面叫,平时就连想都不敢想起这个称呼,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可是,从没有喝过红色包装的“娃哈哈”,太诱人了。我不知哪里获得了勇气,竟张大了嘴,一个字从口中拉长了音:“赵……”我心里产生一种恐惧,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父亲,壮着胆子一点一点往上瞟……
只见他双眼瞪得浑圆,盯着我看。我至今还能记起他当时眼睛里每一根红血丝的走向,吓得我脱口而出:“爸爸!”
“赵爸爸……”李大头伯伯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渐渐地,从不敢变成不想。
酗酒
李大头伯伯应该算父亲的“恩人”,后来他们却渐行渐远。
父亲和母亲结婚的第二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李伯伯开着一部黑色的桑塔纳2000回到村里,这在我们当地前所未有。据说,车开回的那天,村里的孩子一路跟着车跑,村里的老人以为县里来了视察的领导。车门打开后,大家才发现是当年外出打工的李石头,随即他也有了“李首富”的绰号。父亲就是那一年随他到浙江打工的。
半年后我出生了。后来听说,当父亲在电话里听到我“哇……哇……”的哭声时,他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于是他离开了李伯伯的建筑工地,借了笔钱开起了第一家餐馆,六年后又开了第二家、第三家。
随着父亲的生意越做越大,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
有一次,我在店旁的一个小坡玩滑板,一不小心摔伤了膝盖,妈妈急得抱着我,让父亲赶紧开车送我们去医院,可他却在隔壁店里“打豹子”,隔着玻璃窗看他坐在牌桌前,叼着烟,斜眯着眼,从钱包里抽出一叠红钞票往桌子上一甩。不知是因为爸爸的表情,还是当时妈妈的脸色,我感到一阵阵莫名的恐惧。
不知什么时候,父亲醉醺醺地回来。我透过里屋的门缝,看到父亲侧躺在沙发上,紧捂着胃部,脑袋耷拉在沙发边,喉咙发出“呃……呃……”的声音,像是要把什么东西吐出来似的。
“孩子也不管,生意也不管,整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母亲按捺着不满,一边数落着父亲,一边进屋从床底拖出脸盆,“啪”地扔在父亲面前,父亲“哗”一声吐了出来,整个房间弥漫着酒臭味。
“不能喝就别喝! ”母亲气得发抖。
交水电费
那段时间,李大头伯伯几乎天天来找父亲打牌、喝酒。店里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店也相继关门倒闭。
有一次,妈妈和父亲已经快两周没有说话。赶上收水电费的阿姨敲门,妈妈让我去隔壁店里找父亲拿钱。我很害怕,只得硬着头皮去找他。
父亲还是坐在牌桌前,眯缝着眼,手指用力捏着牌,一点点搓开。
“妈妈找你。”我拉拉他的衣角小声说。
他仿佛没有听见,只盯着手中的牌,嘴抿成一条线,继续用力地搓着牌。牌面一点点移开,他屏着呼吸,眼睛睁得大大的。忽然他又像泄了氣的皮球,把牌向桌面上随手一扔,牌被扔到桌子上,往前滑出一小截。
“撒子事?”他歪过头,绷着脸看我,皱起眉头。我不敢看他,盯着牌说:“妈妈叫我找你拿400块钱交水电费。”他打开钱包,翻了翻,只找出200多元。“再借300块钱给我。”他对这家店的老板说。
我把钱交给母亲时,眼前一次次浮现父亲空钱包的模样。我躺在床上,四周闷热、漆黑。我把头埋在被子里,强迫自己闭眼睡觉,可门缝里昏黄色的光那样刺眼。我有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我希望父亲早点回来,不要再打牌了,否则永远不要再回来。
拍照
不知何时开始母亲不再数落父亲,他们之间话越来越少。父亲也意识到问题,有一次半个月没有出门打牌喝酒,那半个月家里的空气都仿佛凝结了。
2010年上海开世博会。父亲说还从来没有旅行过,这次我们一家三口去上海看世博,再到浙江看看西湖吧。记忆中,那是我们一家三口唯一的一次旅行。
游西湖那天,母亲拿相机拍照,我握着木舟的方向舵,没心肝地摆着一个又一个造型。五月西湖,荷花只淡淡地开了几朵,还未长开的荷叶被照得薄而透明,像一块翡翠。 母亲脖子上戴着一块翡翠,那还是父亲生意好的时候送她的“三八”节礼物。正如母亲说的,餐厅开到三家,本以为会越来越好,可也就只剩这一件物品了。平时母亲把它锁在抽屉,只有她以为重要的场合才拿出来戴一次。
下了船,我们沿着苏堤,经过风雨楼,绕到雷峰塔。在雷峰塔下花坛边,我左脚朝右抵着父亲,右脚向左挨着母亲,双手捧着一块肯德基忘我地啃着。
“我们拍一张合影吧。”父亲看着我提议。
“找谁帮我们拍呢?”母亲说,“还是我给你和亭亭拍吧。”
“我帮你们拍!”我突然懂事似地自告奋勇。
“你给我们拍?那也不算一家三口合影啊!”母亲有点不情愿。
“我跟爸爸今天合影这么多,不在乎再多一张。”我说。
母亲这才迟疑地把相机交给我,仍不放心地教我如何使用,我不耐烦地拿着相机往前跑了十几步。
不远处,湖边绿柳下站着两个人,总也不走。“走近一点……过一会再拍……”妈妈说。
“可以的,远一点视野好。”爸爸喊着,伸出手想搂妈妈的腰,见妈妈没有回应就又把手缩回。“把后面柳树也拍进来。”他笑了笑,想要顺势做个“耶”的动作。
“咔嚓”,相机永远保留住那一刻,父亲的手伸了一半,母亲的笑容还没有挤出,一切都被固定,成为过去,成为记忆。
半年后,父母突然把我从浙江送回重庆大伯的巴南家中,我又过起只能用电话和父母交流的生活。
身影
重庆四面环山,江水萦带。夏日山里,阳光炽热,草木蒸腾。夜间,一阵风起,忽又转成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要把白日蒸发的江水再统统交还给大地。千百年间,日夜循环,晴雨交替,有的事物正悄悄变化,有些定数从未更改。
初三暑假,我在二楼的卧室里看书。窗外漆黑一片,只听到地坝边那丛细竹在夜风中摇摆。急促的风在屋檐下呼啸而过,肆意拍打着窗户发出“咣咣”的震响。读书至深夜,关灯躺下,在朦胧的梦里,听见重物倒塌和父亲回家的声响。
父亲的最后一家餐厅也关门了,拖着满身疲惫回到巴南老家。他的电话号码没有换,来电显示依然是浙江金华,似乎随时都可能打包离去。
“赵五,你走了怕十多年了吧,怎么回来了?外面也不好混吧?”
“还不是因为亭亭这孩子读初中,需要人管呗,所以……”他见到每个人都给以父爱牺牲事业的理由。
记得三年级时,因学校要临时缴费,我中午赶回去找母亲要钱。那是个艳阳高照的正午,我赶到餐厅时,楼道黑乎乎的,我隐隐感到一种不祥。偌大的餐厅空荡荡、黑黢黢的,与平时人头攒动的情景形成鮮明对比。母亲若有所思地站着,背对着我,明媚的阳光从玻璃窗透入,把地面切割成阴阳的三角。母亲站在黑暗处,弯下身想要捡起什么,但最终没有捡。
记忆中的这一幕,在我印象里总夹杂着浑浊的白酒味,在楼道中弥漫。我说不清,那天浑浊的酒味是真的有,还是父亲呕吐的味道。
母女的笑
父亲每天依然泡在棋牌馆里,每次到饭点打电话喊他回家吃饭,看着长长的电话号码时,才觉得他和以前的生活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次母亲回来并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而是去了外婆家。
她每天过来给我做一日三餐,并辅导我功课。当我写作业时,她坐在书桌的一角拿本书安静看着。她教导我独立,凡事要靠自己。
有一天,我写着作业,突然有个念头在脑海中划过,他们是不是离婚了?正这样想着,又一个画面闪现在脑海,一年级时,母亲哭泣着给大伯打电话,嘴里不停地说着:“赵五要和我离婚,赵五要和我离婚……怎么办呀!”
我希望他们离了好,我想对眼前正在看书的母亲说,你们离婚吧。可是话到嘴边还是不敢说出口。我从未怀疑过父母对我的爱,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分开,或许离婚对他们都是更好的选择。
高一时他们正式离婚了。我是从电话里推断出这个事的。
那个下午我和母亲一起躺在床上聊天,她接到电话时说:“你怎么这么自私,让我告诉她,你怎么不告诉她!”她只对一个人用过这样的语气。电话被对方挂断,她放下电话,沉吟片刻,转过头看着我,眼神中有无奈,也有解脱。
我笑了笑,问:“你们离婚了吗?”
她没有料到我会这样问,愣了一下,然后沉默。
忽然,我们一起笑了。我和母亲仿佛成了朋友,看着她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走出荒漠,而由衷地祝福。
很快母亲搬了回来,父亲搬走了。
高二的某个周末,父亲拿生活费,他大门紧锁,又喝酒去了。我坐在门外走廊地上等他,一直等到深夜。
他喝得醉醺醺地回来,歪靠在门框上,拿着一把钥匙开门,却怎么也拧不开。又换了一把钥匙开,全然没有看见面前的女儿。
“你什么时候付生活费!”我站在走廊上大声质问,声音在深夜的楼道里回荡。我被自己的嗓音吓了一跳,可看到父亲被震住的模样,反而有种快感。
楼道上有几扇邻居的门打开了,探出头看了看,随即又关上,只能听见门后窸窸窣窣的声响。
父亲酒醒了大半。一句话也没有说,开了门走进去。我依然站在走廊上喊着:“你有钱喝酒,没钱付生活费吗?你已经两个月没有付生活费了。”
有一位邻居婆婆拉着我的手说:“幺妹不气你老汉,他是你爸爸呀,我们回去休息吧。”
我不记得这个五十多岁的干瘦女人是怎么拉动我这个倔驴的,只记得被她拉进家里。还记得她家窗户未关,窗外的风夹杂着沙子不停地打在我的脸庞,脸烧得疼。
第二天早上,我想赶紧拿了生活费远离这个地方。
父亲从超市买了一百多元吃的东西,打了两个包给我。但我只想知道他今天会不会拿生活费给我。
我压着不满站在他卧室门边,嘴里不停地说:“拿生活费给我……拿生活费给我……”他躺在床上,头倚靠着床板,说:“把门关了。”我关了门,回头又说:“我要回学校,你快拿生活费给我。” 他突然说:“我做什么都不够。”
“你就是不想拿钱给我。”我愤怒地喊道:“过去十几年你不都是这样管我的吗?快拿钱给我,有问题向你求助你从不正面回答,不是叫我:‘找你妈。’就是反问,‘我送你去上学,你都学到哪去了?’”
我盯着他软弱颓废,而又无所谓的样子,脑海中想起六七岁时他总在酒席上唤我过去,叫我喝一口酒来以此炫耀的表情。我恨极了,想冲上去抽他一巴掌。
我没有冲上去,而是哭着夺门而出。
门“砰”地摔在墙上,又重重地反弹回来,锁上。我从消防梯疾步向下冲了两层,站在一扇陌生的大门前哭得扭成一团。我感觉自己成了一只卑劣的寄生虫,没有人需要,哭着乞求别人抚养。
我发了疯一般地扇自己脸,我憎恶自己,憎恶我是他女儿。直到邻居婆婆拉住我的手:“娃儿要爱惜自己啊!不管他做了什么,他都是你爸爸呀!”但我只知道,我身无分文,怎么回得了学校……
住院
那次争吵后我回到学校,很快收到一个快递,里面有一张银行卡,还有一张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两行字:
亭亭:
以后我每个月15日会准时把生活费打进卡里。身体保重,勿念!
父字
2016年9月10日
之后,生活费会每月准时汇进这张卡里。然而,大半年中,除了每月他按时往银行卡里汇款,我按时到学校门口取款机里取钱以外,我们父女间再也没有交流。
我跟父亲拉远了距离。脸上红肿早已消退,可心中的芥蒂却如鲠在喉。即使春节一家人团聚,我都不看他一眼,也不想了解他怎么样。
2017年8月,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我眼睛看不清东西,雪花状油污色的亮片在眼前大朵盛开,眼眶胀疼万分。白天闭眼睛躺在卧室里,晚上戴上墨镜,母亲扶我出门散步。
傍晚,街道两侧暖色路灯下灰白斑马线的反光,刺得我睁不开眼。路上一丝风也没有。我想努力感受周围的一切,却无能为力。
母亲打电话告诉了父亲。第二天,父亲驾着摩托从一百公里以外的区县赶来,带我去重医附二院。初步检查后,父亲让我站在走廊上,他拿着检查单走进门诊办公室。医生看了指标后立刻要父亲去办理住院手续。
“这要多少钱?”我在走廊上听到父亲问,“这点小病也要住院?”
医生极力平和自己的措辞:“眼压五十多,这么严重不住院怎么治?”
父亲走出门诊办公室,带着我下楼缴费。我透过墨镜看到远处的他,在缴费窗口拨打母亲的电话。离婚后,他们通电话总是因为我的生活费,现在又多了住院费。
他只要和母亲通话,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带着一副强硬有理的语气。
“什么娃儿生病拿不出钱向一个女人要?离婚时说好一人一半,我拿了一半……”父亲急切、又压低了声音说:“我真的没钱了……”
下午,母亲打了车送来一半住院费,我被安排在眼科421病房。
父亲为我买了牙刷、香皂、脸盆、毛巾,毛巾上印着一只粉红色的猫。
和解
父亲日夜不离、滴酒不沾,在医院守了三天。我觉得他终于有了父亲应有的样子。
第三天的下午,他对我说近两年来一直没工作,所以没有钱给我生活费。去年在工地上打临工,可是最近工期結束,又要面临待业。
他接着说:“今年你考取大学了,往后学费贵啊!亭亭,我想去打工,明天动身,多挣些钱给你下个月交学费。而且女孩子大了,在学校不能没有生活费啊!”
重庆八月,炽烈的阳光透过窗外黄葛树浓荫斑驳地照在我的脸上,我感到温暖而柔和。我站在走廊的病床边,透过墨镜看着他苍白的脸。我抱了抱他,和他说再见。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肩膀竟然这样瘦弱。
住院第七天下午我出院,父亲已去南方,他委托一位朋友接我回家。
一通可以不挂的电话
我到合川上了大学,父亲则远去北京,我们又像过去一样很少问候彼此。
一天夜里,他微信上发来一条消息,只写了三个字——“想你了”。我没有回消息,他也随即沉默。
11月10日,我算着他是下班时间,套了件薄外套来到寝室阳台,搜出那串熟悉的号码拨打过去。努力让自己声调显得再愉快些,“大赵生日快乐!”
我们寒暄两句后,他转口说:“爸爸今天高兴喝了点酒,你可以答应我一件事不?”
“我听着呢。”
“你好好读书,不要去耍朋友,晓得不?爸爸就说这一次,以后再也不提了。” 随后是短暂的沉默。
我听到自己说:“好,但是你以后也不要催婚或者逼我相亲。”
“没问题,以后怎么做是你的自由。”电话里能听出他欣喜若狂的声调。
半年后的一个星期六,我和一个朋友闹僵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需要得到父亲的建议。我一个人踱在寝室往图书馆的小路上,像往常一样问他是否在忙,试探着告诉他,我干了个错事。
“你又干了啥子事嘛。”电话那头忽然传来父亲冷静的话语。
“我不敢跟你说,我怕你骂我。”
“你到底做了啥子,也晓得要遭骂。”
我缓缓告诉他,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对我很失望。我吞了好几次口水,生怕自己哭出来。
“早就喊你不要耍朋友,要专心学习……”电话那头又恢复了幼时父亲严厉的声调。
我记不清后面说了什么,只觉得莫须有的麻袋把我捂得严严实实,再无理智可言。“跟你说过我没有耍朋友,你为什么要冤枉我?”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你为什么要为我没做过的事责怪我?”委屈的泪水和失控的声调同时爆发。
电话那头他慌了,连说两次“对不起”,可我什么也不听,继续喊道:“你要为你这十九年给我道歉。”我结结巴巴地往没人的地方走。
“哭吧,哭出来好受点,在爸爸这里你永远可以安心哭。”
我不想听,甚至觉得可笑。
那个暑假,我没有回家。
2018年9月3日上午,下课后,我从教室出来匆匆赶往学校大门处买早餐。电话突然响起,又是父亲那串长长的浙江号码。
我没有接。可电话一通又一通不停地打来。我接起电话,生气地问:“你到底什么事啊?”
“你没事吧?亭亭,你没事吧!”电话那头父亲紧张地问。
“我没事。你怎么啦?能有什么事?”我疑惑地说。
“噢噢,我刚才看自贡地震了,担心你出事。”我愣住了,“我们这里一点感觉也没有,放心吧。”
“那就好,那就好……”
听着电话里父亲的柔声细语,我怎么也无法和那个严厉的赵五联系起来,我竭尽全力想在脑海中搜寻他记忆的样貌,却怎么也无法与电话中的声音吻合起来。
“你今年暑假没有回去,还好吧?”
“我不想你太早耍朋友,是怕你耽误学业。”父亲讷讷地说。
“我自己文化不高,只有小学。可我看到过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太年轻耍朋友,最后被骗,一事无成。我……担心你……”
长达五秒的沉默。我早已哽咽,我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父亲放下了手机在擦眼泪,就像在医院时那样,低着头,没有哽咽,只用手一把抹过眼睛停在眉毛处。还好不是视频通话,我的父亲啊,多么要强的一个人,绝不愿让我看到他此刻的狼狈不堪。
我站在校园里,忘了吃早餐,忘了上课。那一通电话我们打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