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其地位举足轻重。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学习。鉴于此,《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任重而道远。文章从《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教书育人理念、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探索新教学法,即教好书育好人。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 方法
0 引言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基础较差,厌学情绪严重,不仅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去学,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对学习也缺乏动力,特别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更不感兴趣。但他们精力充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 热爱学生,与学生作朋友
热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灵感染每一个学生,在爱字上下工夫,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可亲可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3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二次讲解:对“第四章中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中,内容繁多,学生不易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我采用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针对此内容进行二次讲解,让学生在已经思考后的基础上听课更易接受。
“第一章总论”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属于必须理解、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的部分。十三项原则从十三个方面对会计核算提出了不同要求。此前,教材尚未讲述具体会计核算,学生既不知核算为何物,又怎么会真正理解核算所必须遵守的会计原则呢?对此,我的做法是:先详细具体讲解一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原则的名称,尽可能记忆主要的内容。待“第四章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讲解完毕时,再借助对具体业务的分析、帐务处理,详细讲解,让学生回味每一项会计原则的含义,细细琢磨其实质,并考虑每项原则在各种业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
3.2 严格要求、反复记忆 这主要是针对“会计科目及账户”这部分内容,掌握好会计科目和账户结构即应借应贷的方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对于初学者,书上给出的六十一个一级会计科目名称及其性质,需要分类记忆,且记熟记准,以便为应用会计科目设置帐户,编制会计分录奠定基础。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愿下去背。因此,我事先明确的告诉他们,不记会计科目及性质,就无法学习后的面经济业务处理,给出一定的期限要求学生课下或回家背诵,课上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期限内记忆不熟练、不准确的学生,课堂上连续反复提问,直至达到要求。
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基础会计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讲“会计主体”前提时,我让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会计,一个扮演私营业主。业主一次出去采购业务,拿来一些“发票”,会计予以报销;另一次业主出去旅游度假,也拿来一些“发票”,会计断然拒绝,通过轻松诙谐的表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所讲内容。
在讲编制会计分录时,教学中学生对工业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十分陌生,拿到所给业务,主要问题就是不知道或容易用错会计科目。老师课堂上讲过的业务类型,仅能机械记住所用的会计科目,不太熟练,理解的也不透彻,作业题稍微拐弯,就不知所措。因此,授课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假想自己即为经济业务的经办人,生动、通俗、详细解释每个会计科目的选择及其“借”或“贷”的方向,讲清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课后通过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3.4 设疑引导,训练创新思维: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我在讲完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后,我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银行提现金应编制什么凭证?有些学生认为只应编制现金收款凭证,也有些学生认为只应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还有些学生认为应编制现金收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两张。同学们争论得激烈,究意哪一个答案对呢?如果单从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的概念来看,这笔业务似乎既可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也可以编制现金收款凭证,若这样,就会造成不同的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缺少可比性或者造成重复记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心中充满疑问,此时我再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依此类推,将现金送存银行时又该编制什么样的凭证?学生都知道应该编制现金付款凭证。只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热情就能被激发出来。
3.5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在講会计凭证和会计账薄时,我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账簿,进行讲解和演示实务中的操作,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和账簿的工作,全面调动学生视、听、说、手、脑等各器官,丰富学生的视听感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极思维。
在讲完会计核算程序后,我模拟实际公司的业务,发给每个学生一系列的凭证、帐簿、报表,并规定具体核算形式及其他一些条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从填制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帐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帐→填制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帐)→登记总分类帐户→编制会计报表。学生自己摸石头过河,把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零乱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会计这一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享受会计这一职业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会计管理活动的理解更深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培养。之后,再针对模拟过程中的问题加以修正、解释,最终,对上述理论再做全面、综合的总结,使学生轻松、深刻、条理、系统的由技能操作过渡到理论的掌握。总之,《基础会计》的讲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始终贯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会计工作政策性很强,在职业活动中受到来自各方利益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不仅要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还应遵循职业道德标准,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教育。授课时,列举与教材内容紧特别注意密联系的例子说明违纪的情况、性质、处罚,用实际案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按会计工作规范要求去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优秀会计工作者。平时特别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在校学习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优良的工作作风,自觉地把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与自己的思想行为结合起来,把财会工作当成生命对待。
参考资料:
[1]孙淑萍.《浅析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2]舒庆英.《基础会计》教学中教书.育人方法浅析.经济师(2008)3.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 方法
0 引言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基础较差,厌学情绪严重,不仅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去学,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对学习也缺乏动力,特别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更不感兴趣。但他们精力充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 热爱学生,与学生作朋友
热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灵感染每一个学生,在爱字上下工夫,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可亲可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
3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二次讲解:对“第四章中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中,内容繁多,学生不易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我采用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针对此内容进行二次讲解,让学生在已经思考后的基础上听课更易接受。
“第一章总论”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属于必须理解、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的部分。十三项原则从十三个方面对会计核算提出了不同要求。此前,教材尚未讲述具体会计核算,学生既不知核算为何物,又怎么会真正理解核算所必须遵守的会计原则呢?对此,我的做法是:先详细具体讲解一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原则的名称,尽可能记忆主要的内容。待“第四章 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讲解完毕时,再借助对具体业务的分析、帐务处理,详细讲解,让学生回味每一项会计原则的含义,细细琢磨其实质,并考虑每项原则在各种业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运用方式。
3.2 严格要求、反复记忆 这主要是针对“会计科目及账户”这部分内容,掌握好会计科目和账户结构即应借应贷的方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对于初学者,书上给出的六十一个一级会计科目名称及其性质,需要分类记忆,且记熟记准,以便为应用会计科目设置帐户,编制会计分录奠定基础。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愿下去背。因此,我事先明确的告诉他们,不记会计科目及性质,就无法学习后的面经济业务处理,给出一定的期限要求学生课下或回家背诵,课上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期限内记忆不熟练、不准确的学生,课堂上连续反复提问,直至达到要求。
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基础会计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讲“会计主体”前提时,我让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会计,一个扮演私营业主。业主一次出去采购业务,拿来一些“发票”,会计予以报销;另一次业主出去旅游度假,也拿来一些“发票”,会计断然拒绝,通过轻松诙谐的表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所讲内容。
在讲编制会计分录时,教学中学生对工业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十分陌生,拿到所给业务,主要问题就是不知道或容易用错会计科目。老师课堂上讲过的业务类型,仅能机械记住所用的会计科目,不太熟练,理解的也不透彻,作业题稍微拐弯,就不知所措。因此,授课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假想自己即为经济业务的经办人,生动、通俗、详细解释每个会计科目的选择及其“借”或“贷”的方向,讲清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课后通过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3.4 设疑引导,训练创新思维: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我在讲完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后,我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银行提现金应编制什么凭证?有些学生认为只应编制现金收款凭证,也有些学生认为只应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还有些学生认为应编制现金收款凭证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两张。同学们争论得激烈,究意哪一个答案对呢?如果单从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的概念来看,这笔业务似乎既可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也可以编制现金收款凭证,若这样,就会造成不同的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缺少可比性或者造成重复记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心中充满疑问,此时我再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依此类推,将现金送存银行时又该编制什么样的凭证?学生都知道应该编制现金付款凭证。只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热情就能被激发出来。
3.5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在講会计凭证和会计账薄时,我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账簿,进行讲解和演示实务中的操作,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和账簿的工作,全面调动学生视、听、说、手、脑等各器官,丰富学生的视听感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极思维。
在讲完会计核算程序后,我模拟实际公司的业务,发给每个学生一系列的凭证、帐簿、报表,并规定具体核算形式及其他一些条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从填制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帐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帐→填制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帐)→登记总分类帐户→编制会计报表。学生自己摸石头过河,把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零乱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会计这一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享受会计这一职业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对会计管理活动的理解更深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培养。之后,再针对模拟过程中的问题加以修正、解释,最终,对上述理论再做全面、综合的总结,使学生轻松、深刻、条理、系统的由技能操作过渡到理论的掌握。总之,《基础会计》的讲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始终贯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会计工作政策性很强,在职业活动中受到来自各方利益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不仅要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还应遵循职业道德标准,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教育。授课时,列举与教材内容紧特别注意密联系的例子说明违纪的情况、性质、处罚,用实际案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按会计工作规范要求去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优秀会计工作者。平时特别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在校学习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优良的工作作风,自觉地把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与自己的思想行为结合起来,把财会工作当成生命对待。
参考资料:
[1]孙淑萍.《浅析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2]舒庆英.《基础会计》教学中教书.育人方法浅析.经济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