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管理权行使模式的未来走向——立足于《土地管理法》修改背景下的思考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法》践行的是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权行使模式,围绕这一模式的存与废已成为当下修改该法之争的一个重要表现。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在转型时期,继续坚持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权行使模式具有理论正当性和实践可行性。现行土地管理法修改的理性选择应是在继续坚持这一模式基础上,重点围绕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许可和土地征收等权力存在的弊病基础上,以适应市场化为价值取向进行制度内在结构升级。
其他文献
关于抵押权的性质,在法学界存在很多争论。传统的民法理论认为抵押权是担保物权,但根据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来看,抵押权不是典型的担保物权,而是具有债权的某些特征。因为抵押
在消费主义思潮不断推进的今天,女性形象日益陷入庸俗化、欲望化、物化和娱乐化。导演李玉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进行电影女性形象的多元化探索。本文重点分析李玉的几部代表作
通过对我国城市住宅能源消费情况的定量研究发现,自1995—2010年,我国城市住宅的能源消费量从1 936.72PJ上升至3 742.68PJ;能源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固体能源比重逐年降低,
南朝宫体诗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倾向,即"以悲为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宫体诗乐于以"怨妇","弃妇"作为表现对象;其次,宫体诗所着力描摹的是女子的泪眼愁容,哀情怨态;
唯物史观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即 :实践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内在一致 ,它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历史发展过程的客体制约性与主体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它为唯物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的快速、便捷、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成为中国公民获得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的主要公共领域。在分析现实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
国家级科技智库的建设及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对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完善科技智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新概念、新思维是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兴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又是世界各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运作形式。为了规
以2006年1月4日—2014年7月31日的日数据为样本,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非线性检验、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取电力及公用事业、钢铁、
农民工社会政策作为政府回应农民工群体流动的重要制度措施,在不同的时期遵循着不同的建构逻辑。通过对1978—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政策公报中关于农民工的社会政策文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