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在教学中的魅力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engli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信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习惯在欣赏中形成,优秀的品质在欣赏中得到发扬。懂得欣赏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学会欣赏,学生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如果学会欣赏学生,我们的工作不仅会游刃有余,我们的生活更会充满快乐。
  关键词:欣赏;课堂教学;学生评语;日常活动;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善良。欣赏之善总是不经意间地自然流露,是无功利心的真诚赞许,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是智者对智者的敬佩。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其实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有时我们太在意他们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罢了。在这里,我想说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吧,让他们的自信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习惯在欣赏中形成,优秀的品质在欣赏中得到发扬。在教学中我充分体会到欣赏的魅力,谈三点与大家共勉。
  一、在课堂教学中欣赏学生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舞台。
  记得一次公开课,有一个名叫丹阳的学生提出我根本没有预设的问题,当时我激动得走到那位平时经常走神的学生跟前,喜形于色地说:“阳阳,你好聪明,提出这么引人深思的问题,未来的科学家接见一下小学吕老师吧!”我一边说一边跟那学生握手。丹阳有点羞怯但特别兴奋,整节课那学生都全神贯注、充满自信。我深切感到:真诚的欣赏融洽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心境,收到了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学生评语中欣赏学生
  评语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总结。作业本上的一面面红旗、一个个小星星、红红的对勾、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充溢着向上的力量。我班有一个学生王石楠思维特好,可他字写得像天上飘过的云彩,10个能看清2个就不错了。家长训斥无济于事,老师苦口婆心教育不见成效,我对他大失所望。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次作业本上我给石楠打了一面红旗,见那学生欣喜若狂不断跟同桌炫耀,我抓准契机一面红旗、两面、三面……孩子作业本红旗飘飘。我还特意加上评语:宝贝你的字写得好漂亮,孩子老师看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楠楠将来当了书法家可要记得老师……王石楠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一段时间后,居然工整有笔体,学生学习尽头十足,家长高兴得合不拢嘴。真诚的欣赏吹响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号角,润物细无声的鼓励开启了学生的奋斗之门。
  三、在日常活动中欣赏学生
  一个学生总会有他闪光的地方,发现这些闪光点,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加以欣赏和赞美,对学生将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定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懂得欣赏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欣赏不是阿谀,而是真诚的,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教师博大胸怀的一种表现。懂得欣赏学生吧,欣赏学生不仅让我们的工作游刃有余,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作者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西河小学)
其他文献
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甘肃陇南西和县,积淀了大批丰富的文化遗产,久盛不衰.乞巧歌曲便是西和乞巧祭祀歌舞活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丰富的人性美和人情味.从传统
《雷雨》1934年问世后曹禺对它修改了五次,造成了六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改动幅度最大的是1951年的开明本.相对于初版本而言,开明本总的变化倾向是要“正确”不要“真实”.作者
“古稀之年,像个少年人一样对什么事都感兴趣,都跃跃欲试,真的不像是个老人。”作家铁凝曾这样评价王蒙。提起王蒙,大家不由地会想起他那张孩童般质朴的笑脸,是那么真诚、那么明媚、那么清澈。  “阳光男孩”学到老  生活中的王蒙的确和多数同龄人不太一样。王蒙手举着儿子买的智能手机讲起了自己的“掌上时代”。从最初打电话、发短信,到现在微信、彩信样样都能来,“我就觉得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很有意思,学习
在小学生社团活动中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分不开的,指导教师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才能提高社团活动的实效性。从小学生社团活动的课题研究入手,在实践中探悉社
期刊
关于文化艺术起源的探讨是艺术研究的基础,其意义非同一般.已往研究主要从哲学和人类学视角进行分析,提出劳动说、游戏说、同情说等学说.文化艺术起源于信息不对称,文化艺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宁夏黄渠桥镇在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和探索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悟出一条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旅游底蕴、整合乡村
文章结合张鲁生平,分阶段论述张鲁的艺术实践.张鲁的绘画风格清雅苍劲,古拙明秀,端庄典雅.张鲁的书法艺术端正朴茂,字形宏阔,沉着有力.在长期的岁月里,张鲁对艺术的求索,纸上
“巴厘岛斗鸡游戏”曾在格尔茨笔下得以“深描展演”,反观中国皖北砀山地区亦有斗鸡存在.砀山民族地区斗鸡历史悠久,至早可大致推溯至秦汉时期出现,而后历经时代变迁而不断嬗
戏曲电影在中国实践的一百余年中,对于电影和戏曲的融合一直在不断尝试.其中处理好舞台艺术戏曲和电影之间的关系更能促进二者融合并共同发展.但近年戏曲电影研究对昆曲电影